关于特校德育教育途径的初探
2020-07-04覃琳
覃琳
【摘要】学校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特校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更为重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途径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看得见,做得到,让社会和家庭感觉到,从而取得对特校学生道德教育的成功。
【关键词】特校德育 重视 赞赏 展示 成功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7-0066-02
学校实施素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渗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智力教育、体质教育、审美教育及劳动教育等各个方面,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一所学校幽雅宁静的学习环境、奋发向上的学习风气、互帮互助的同学友情、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这就是德育的成效。然而特教学校,学生的德育却是一个难点。对于残疾孩子,人们的同情心会放松对他们的道德要求,这种宽容使得许多残疾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这足以说明,对特校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更为重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学校需要采用多种途径,把对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具体化,让学生看得见、做得到,让社会和家庭感觉到,从而实现对特校学生道德教育的教育性、针对性和层次性。
一、重视德育,全员参与到引导教育。
在特校,每一位教师都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贯彻到每时每刻,时时处处。以“文明伴我成长”、“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为教育主题,从学生的行为习惯抓起,并且遵循“学生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学生能学会什么就教什么;学生怎么能学会就怎么教”的办学理念。学校要求教师落实“每日四问”:你知道学生心里在想什么吗?你倾听过学生有哪些意见吗?你看到学生的进步了吗?你和每个学生交流了吗?这是对教师的师德要求,也是教师对自己行为的反省和思考。每位教师都在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如随地吐痰、乱扔纸屑、说脏话、毁坏公物等坏习惯都会有教师及时指出纠正,并对学生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
二、言传身教,把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落实在每个细节。
学校把德育的阵地延伸为展示学生个性、特长的展台,使得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特校对学生的德育,它主要靠教师的以身示范,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经过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学生才能基本懂得道理。学校教师,要凭着持之以恒的耐心、润物细无声的爱心,让学生懂得尊老爱幼、遵纪守法,懂得讲究集体卫生和个人卫生。通过老师手把手让学生捡起扔掉的碎纸,手把手教学生互相洗头、梳头……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落实在平时,落实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中,从而收到了良好效果。“教育好一个学生就是挽救一个家庭!我的儿子是在乡邻的怀疑和歧视的目光中被送到特校学习的。这一年下来,字虽然写得不多,题也算得不多,可他懂事多了,生活能自理了。”这是培智一班小扬父亲的肺腑之言。
三、赞赏激励,让学生在德育教育中感受成功的愉快。
从学生特点出发,设计有利于学生学习、培养兴趣、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激发学生不断追求进步的愿望。教师安排学生完成一项任务,或者与老师共同完成一项工作时,受到老师的表扬和奖励,学生总是显得非常高兴,因为他们有了成功的体验,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如通过建立“大手牵小手,快乐你我他”互助组,让同学们相互帮助;借助评选“助人为乐小模范”,通过帮助别人,在别人的变化中感受自我的价值……。同时教师还应随机寻找教育契机,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比如通过改变环境,将两个寝室摆设优、差对比,教育学生什么样的环境是美的;智力障碍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打开的水龙头有时关不紧或是忘记了关,在教师的指导下关好了,得到老师的鼓励,随之节约光荣的意识深入人心……。
四、展示学生的成长痕迹,让德育向社会延伸。
为了将德育工作落在实处,结合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家长的需求,利用学期总结会、每年五月的“全国助残日”开展活动,让学生家长到学校,感受教育的氛围,感受孩子可喜的变化。在活动中,通过展示学生的手工作品、绘画技艺、穿珠本领,让家长看到孩子的发展,借助机会,教师与家长共同研究学生行为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探究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法,从而争取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充分利用学校是长阳职教中心的“德育实践基地”的有利条件,实施融合教育。让学生在参与游戏过程中,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更为培养其良好的性格做好铺垫。借助参加省、市、县等各级各类竞赛活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或团体来校献爱心、联谊活动……以活动为契机,组织学生排练文艺节目,让学生参与其中,感受幸福和快乐,促其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怀。
五、利用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营造良好德育环境。
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显著的,校园文化有极其强大的育人功能,它在潜移默化地、有意无意中影响、同化着环境中的每一个人。为使学生受到良好环境的熏陶,学校着力营造适合学生特点的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学校专刊——《学生手工作品专刊》,以及各种展板,“在关爱中发展”、“在拼搏中奋进”等,既反映了特殊教育生存的特点,又印证了特殊教育学生求生存、求发展的艰难之路,同时也教育学生只有自立自强,才能到达生命的绿洲。教师办公室的标语“自强、厚德、平等、博爱”,时时提醒教师以爱心对待每一个学生,也促使学生之间互相奉献自己的爱心。在每学期举办一次大型班队活动中,强调以“感恩”为主题,教育学生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社会。正是学校的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都突出了“爱”字,学生在关爱中生存,在关爱中发展,学生才能关爱自己,同时关爱他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加上“有学生就有老师,有老师就有爱的体现”,学生的爱心就能够培养起来。
六、爱心奉献,促成德育教育的成功。
为使特殊教育儿童少年能够真正平等的参与社会生活,学校需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帮助特殊教育发展的人性化的氛围,体现健全人对残疾人的尊重。为此,学校向社会作出师德承诺:爱心、耐心、信心留给学生;将热心、细心、恒心留给学生,化关爱为动力,为残疾儿童回归社会打基础。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克服心理负担,全身心地为学生服务,每天课前先检查学生的衣物穿够没有、穿整齐没有;生活老师为自理生活能力差的学生洗衣洗澡,有时学生将大小便拉在身上、床上,老师总是能忍着那种刺鼻的臭味将脏物换下、清洗……,他们时刻把学生的吃穿挂在心上;自理生活能力指导课上指导学生洗手洗头、洗脸洗脚,洗衣、叠衣叠被……他们将一件件琐碎事经营的那么仔细、将每一个教育细节处理的那么深入,正是这种父母般的爱献给了学生,让学生在关爱中健康成长。学生感受到别人的爱,才可能将自己的爱心献给别人,特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成功就来源于全体教师的爱。
德育时时在,德育处处在。在特殊教育学校,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时机。通过学校老师的悉心教育、耐心引导,校园里有了可喜的变化:学校里嬉笑打闹的少了,宽容谦让的多了;自私自利的少了,互助友爱的多了;固执任性的少了,活泼懂事的多了……如今地上的碎纸屑会有人悄悄的拾起,早晨刚踏进特校校园,就能听见这群孩子热情的问候声……。让我们乘着这股文明的春風,引领着学生更愉快的学习,更快乐的生活,更茁壮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金林祥,张雪蓉编著:《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丑荣之,王清汀,梁斌言编著:《怎样培养教育弱智儿童》,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3]刘云翔主编:《弱智儿童教育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