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蠢女孩是我
2020-07-04张爱玲
张爱玲
有一天月光格外皎洁,月光下我终于记起那个曾经很蠢很蠢的女孩,那个蠢女孩是我。
起初我并不蠢。记得七岁上学时教室很大,稀稀落落地坐着二十多名同学,梳辫子的只有七位。老师看了看那怯生生的“半边天”,先让大一些的琴做了学习委员。后来她慧眼识珠,发现我嗓门儿挺大人又挺大方,便委任了我做文艺委员。
老师们都很愿意做我们的班主任,而且也都说我们班女生最友好,总是和和气气的。她们却忘了,女孩子天生会掩饰。其实,文艺委员与学习委员之间很格格不入呢。
我不知道嫉妒心是何时潜入体内并随着身体一天天长大的,反正我开始嫉妒琴,正像琴一直嫉妒我——我们的成绩太相近了,每次读完考试分数,老师如果表扬女生常常表扬我们俩或者我们中的一位。势均力敌就有了敌意,有了敌意的琴先拉帮结伙,她拉着那五个女生课间高高兴兴地玩儿,放学亲亲热热地走。当我形单影只地待在操场或闷头回家时,恨琴恨得咬牙切齿。
有一天傍晚,我和高年级同学玩跳格子,跳到天黑才想起书包。书包早被锁在教室了。急得团团转时发现教室玻璃刚好坏了一块儿,于是我拨开闩就跳了进去。
拿了书包正要出来,我忽然想到琴,偷着锁门说不定就是她干的,那天她值日。我拿不出书包做不成作业自然要挨老师训,她早就盼着这天呢。旧恨新仇忍无可忍,我想报仇了。一回身看见讲台上有截粉笔头儿,还是给她起个绰号“骂”她一下吧。想了半天胡乱起了一个,借着教室里最后一点儿微亮写在琴的书桌里。写完了就报了仇,跳出教室就把这事丢在脑后了。
第二天早自习一进门,琴正骂人,看见我音量提高了一倍。我才知道我的报复手段不仅偷偷摸摸不那么光明正大,而且惹了麻煩。最麻烦的不是在学校而是在路上,琴用她的骂声对我实行围追堵截,我像灰溜溜的小老鼠,琴成了打鼠英雄。
在她的骂声中,我来不及想自己的愚蠢,原有的嫉妒却变成了完完全全的恨。
五年级时新来了两位女生,其中就有我的表姐,为了考入市重点特地从林区转来重读。加入了新成员,“半边天”不但没多云转晴,反而阴云密布了。表姐的成绩开始遥遥领先,琴很不服气,私下里便说她是重读生。话被传过来,表姐便立场坚定了,女生阵营里从此有了两个帮派。
我们常在一起挖空心思贬低对方,以示敌弱我强。有一天发现琴“长着满脸横丝肉,一看就不像好东西”,令我们狠狠开心了一阵子,尤其是那常常形容坏人的“横丝肉”替我出了许多怨气。
我们,包括琴,都以为自己很聪明,所作所为理所当然,发布考中学成绩时大家都傻了,老师认为最有希望的几个甚至表姐,都没有考入那所向往已久的重点中学。
也许是因为那次惨败,琴比我们先长大了。有一天陪妈妈逛街,远远看到琴,我早早扭过头去,听见琴问:“大娘上街呀?”
妈妈说:“嗯。琴,你有工夫到我家里玩儿吧。”
“哎。”
我那时混沌未开,等琴走远就问:“妈,你理她干吗?你不知道我俩不好吗?”
妈妈瞪我一眼:“这孩子到底是大两岁懂事了,人家想和好。”
“我才不和她和好呢。”
后来,几次我碰到琴探询的目光都以冷眼拒绝了。
多年以后我才慢慢聪明过来:无论在哪儿,无论做什么,我们都会遇到对手。我们太习惯于把对手列为敌人,太习惯于嫉妒甚至诽谤,可是,一个人的真正长大却是从真诚地欣赏对手开始的。
(选自《小作家选刊》2007年第5期,有删改)
这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
文中的“我”上小学时与一个叫“琴”的同学因成绩相近而互相嫉妒、互相攻击,结果是两败俱伤,双方都成绩下降,未能考入理想的中学。作者很多年后回想过去,觉得过去的行为非常愚蠢,并且明白了“一个人的真正长大却是从真诚地欣赏对手开始的”。
文章叙事细腻,写出了女孩子细微的心理活动;同时,善于抓住典型的细节、事例进行细致的描写,如进教室取书包、写外号等。读了这篇文章你是不是觉得这些事情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呢?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我们应该团结互助、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