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实效的策略探讨
2020-07-04赵婕妤
赵婕妤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也是符合现代语言学、认知心理科学规律的重要教学手段。那么,如何通过朗读,让学生品鉴文字、感受语言,激发情感、感悟生命呢?
一、精准设计朗读目标,有的放矢,关注实效
1.范读——树立榜样,激发欲望
示范读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朗读指导方法。范读能为学生树立榜样,便于学生学习模仿,让学生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找准朗读的感觉;也能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范读得好,学生自然会加以品味、体验、模仿,久而久之,教师的朗读功夫会逐渐转化成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的范读只是引路,学生受到直观的启示之后,教师就应该要求学生发挥创造力,按自己的理解去讀,读出个性化的感受和体验。
2.指名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指名读是阅读课中最常见的,目的是了解个别学生把握文章的程度,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有目的的指名读,可以有效提高朗读课堂实效。指名优秀的学生读能起到示范和榜样作用。指名相对较弱的学生读,为其提供方法,纠正不足,树立信心。当然指名读最关键的作用在于:面向全体学生,及时发现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教师、其他学生指出和朗读者自查等途径予以纠正,共同提高。
3.引读——营造氛围,升华情感
这里的引读指的是学生对重要句段已经有了一定的熟悉程度之后,教师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根据教学需要,为学生铺设恰当的引读语,通过师生合作的形式,达到良好的朗读效果。如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重点句“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我设计了三个引读:“你是一名踏着清晨朝阳去上班的德国人,走过任何一条街……”“你今天心情烦闷,决定出门走走,走过任何一条街……”“你是一位到德国旅行的游客,走过任何一条街……”学生在师生互动的引读中,感悟德国风景之奇丽,民族之奇特。
4.联想画面读——丰富想象,促进理解
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师问:“多么富有意境的两个词啊!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想象这是怎样的景象呢?说一说你想到的画面。”学生们说:“许许多多的花很漂亮。”“有红的、黄的、紫的,很多颜色的花,好看极了。”“我仿佛看到了大朵大朵红色的、紫色的花,颜色艳丽,十分漂亮”……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提升,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词语,感受语言的优美。
朗读形式多种多样,还有问读、演读、赛读等等。教师在选择朗读形式时,应该精准设计朗读目标,清晰每种朗读形式的目的,做到有的放矢,关注实效。真正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体会到文本的精髓,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二、创设有效朗读情境,丰富想象,熏陶情感
荣格说过:热爱是内驱力的源泉。如何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爱上朗读,让朗读教学开展得有效、高效?情境创设法无疑是朗读教学中比较有效且易于操作的教学方法。它是指营造富有感染力的朗读情境,利用“以情入境,以境激情”的方法,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氛围当中,从而达到情境交融的朗读效果。
1.借助音乐创设朗读情境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可知音乐对营造意境,抒发情感有着重要作用。如教学《秋天的雨》时,我选择了一首明快而优美的钢琴曲配乐。教师入情入境的朗读与音乐的高低沉浮完美的配合,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秋天色彩的五彩缤纷,气味的香甜勾人,小动物们的活泼勤劳,体会秋天带来的喜悦。在学生理解了文本的基础上,配乐让学生朗读,音乐与美文相得益彰,创设了美的情境,激发起学生朗读的兴趣。
2.借助教师语言铺垫创设朗读情境
教师的语言犹如春风细雨,不仅能滋润孩子的心田,还能唤起他们的灵感,调动学生的想象,从而激发朗读兴趣。例如在教学《长城》时,为了让学生深刻感受古人修建长城的艰辛,我通过语言渲染铺垫了这样的环境:“在高温酷暑下,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在冰天雪地中,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在饥寒交迫时……”老师极富感染力的语言铺垫,加上悲壮的背景音乐烘托,当场很多孩子已经泪流满面,哽咽着说出他们想象的画面,并饱含深情地品读课文。
3.联系实际生活体验创设朗读情境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最贴近生活的事、物、情最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回想父亲的严厉,母亲的鼓励。孩子们一说起父母,就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老师在孩子们的分享中适当评价,巧妙与文本连接,让学生通过联系实际生活体验,理解文中寓意深刻的句子。有了真实体验,孩子们朗读这些饱含深意的句子就能感同身受,情溢于言了。
三、分层实现朗读实效,深挖内蕴,深化主题
当代语文大师庄文中先生指出:朗读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间,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朗读是实现学生积累语言、感悟文本深刻内蕴、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但其机能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朗读课堂上需要教师设置系统的层次分明的朗读目标,由简到难,由浅入深,分层实现朗读的实效,带领学生深刻研读文本,体悟情感,深挖内蕴,深化主题。
1.自读感知
熟读是理解文本的基础,因此我们给学生提出的首项要求便是读准、读通、读顺,老师在课堂上要舍得花时间给学生进行这项看似简单却很重要的朗读。在朗读中读准确、通顺是结果性的实效目标,同时教师还应该有一个过程性目标意识,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清晰、有效的方法指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并积累正确的学习方法。
2.精读感悟
这是教学的关键环节,是阅读课堂的核心,是学生从语言文字中获得语文能力的重要过程。教师通过各种有效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懂课文,以“读”代“悟”,以“悟”代“解”,逐步实现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使学生在朗读中明文意、悟文境、感文情,最终形成语文能力。
如在教授《那片綠绿的爬山虎》一课时,在理解句子“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显得虎虎有生气。”时,对这个意蕴深刻的句子的理解上,我设置了清晰的递进朗读目标。在学生已经将句子读准确、流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关键词理解后再读,再让学生感受意境读,最后引导学生深挖“虎虎有生气”背后的深刻内涵。这样步步为营,层层推进,让学生领悟到文字背后深厚的内蕴。
3.熟读提升
经过自读感知、精读感悟之后,学生不仅积累了有效的学习方法,也对文本内容十分熟悉。为了让学生的语文知识得到扎实训练和巩固,语文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应紧扣单元的训练重点,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好词好句及精彩片段进行熟记积累,同时对文中的重要语用知识点,进行适当的课外补充,以此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朗读素材、加强学生语言的运用和积累容量,提高语文素养。
四、开拓多元朗读评价,提升技巧,提高效率
1.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
朗读教学最基础的底线是学生愿意开口读,只有学生开口读了,才能实现教师的教与评。如何鼓励学生愿意读、热爱读?赞赏的力量是无穷大的。我们在评价学生的朗读时,要多肯定、欣赏学生,培养学生的成功感。在进行激励性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结合朗读的技巧(停顿、重音、语速、句调等)和学生朗读的实际情况,给予具体的评价,让学生受到鼓舞的同时提升朗读的能力。
2.给予学生个性化评价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教师应该依据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语言。在教学评价中,教师要注意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要注意学生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和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朗读水平。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来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
3.给予学生多样化评价
新课改一直强调要注重课堂的开放性,教师在安排朗读评价环节时,可以充分开放评价机制,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评价。可以设置教师评价、小组间互评、自评、设置专门朗读评价员等,多维度的开放评价机制,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朗读激情。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声”是感人心之最切者,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从而以声传情,因声会义。高质量的朗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感受情境、感悟内蕴、丰富想象、训练思维,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发展,让学生在朗朗书声中感悟语言的美好、情感的丰富、生命的精彩。
责任编辑 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