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实践与研究
2020-07-04黄宇昊蓝诚宁
黄宇昊,孔 猛,蓝诚宁
(广西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南宁 530023)
0 引言
河池市宜州区是著名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是一座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城市。近年来,随着宜州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管理体系落后、水资源监控能力不足、供水保障程度低、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已成为制约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各地区也相继制定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方案[1,2],积极探索社会经济与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的新路子。为了解决宜州区水问题,进一步探讨具有民族特色、旅游特色区域的生态文明发展机制,2015 年3 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广西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桂水资源函〔2015〕7号),确定宜州区为广西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之一,指出宜州区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对促进区域水资源节约保护和高效利用,支撑宜州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水和谐共处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和示范作用。经过试点期建设,宜州区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并以优良成绩通过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评估验收,成为广西水生态文明建设标杆城市之一,其试点期间工作机制、建设模式及独创性工作为我区今后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实践经验。
1 试点完成情况评估
试点期间,宜州区通过对自身水生态文明现状进行研判,基于区域特有的水系脉络、地质构造、生态单元以及发展规划空间布局,结合先进的水生态建设理念,通过构筑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体系、长效稳固的水安全体系、健康优美的生态体系、浓厚的水文化体系共“四大体系”,实现用水总量、水功能区纳污总量及用水效率指标控制,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促进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达到防洪安全,水资源优化配置,初步形成宜州区“六线、七带”的水生态总体布局,进一步弘扬了“三姐故里,歌海宜州”水文化。
1.1 目标完成情况
对照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目标体系[3],宜州区完成了26项指标,完成率达到90%,5项约束性指标均顺利完成(见表1)。
表1 宜州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约束性目标完成情况
1.2 投资完成情况
试点开展期间宜州区共计完成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投资12.48亿元[4],其中,中央投资、自治区资金8.23 亿元,地方政府自筹资金2.93 亿元,社会融资1.32亿元,社会融资主要以PPP 项目为主。主要投资方向为防洪安全、森林保护工程、水生态修复等方面(见图1),33个(类)项目已开展工作,项目开工率达到75%,其中7项重点示范工程已开展6项,完成其中的5项。
图1 投资分布图
2 实施成效
(1)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宜州区委、政府高度重视宜州区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成立了区发改、工信局、财政局、国土局、住建局、市政局、水利局、农业局、环保局、统计局、林业局、文化局等多个有关部门的有关负责人为成员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各级单位配合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建立健全试点建设的“市—乡”联动日常工作机制,切实保障日常沟通顺畅,政令通达,有效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统一领导,形成水生态建设强大合力;同时建立了人大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双重监督机制;建立了水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制度,要求各责任部门进行年初计划年终汇报总结制度,建立了水生态文明长效工作机制,有力推进了宜州区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工作。
(2)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宜州区根据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加强“三条红线管理”,建立用水总量统计监测制度,严格水功能区监测管理,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严格规划管理水资源论证、排污口设置论证,严格控制区域取用水总量,严格实施取水许可,严格水资源有偿使用,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全面加强节约用水管理,强化用水定额管理,加快推进节水技术改造,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完善水资源管理投入机制,推进水资源及水生态监控能力建设。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和能力建设,基本构建起科学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并取得初步成效,2018年用水总量满足区域用水总量控制要求,万元GDP 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17.78%,灌溉水利用系数进一步提高,重要江河水功能达标率达到100%,取水许可制度有效实施普及率达到100%。
(3)巩固水安全保障体系。宜州区开展了水源地及水源地保护建设,不断优化配置水资源,保障了人饮安全,宜州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均为83.3%、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均为78%,城市供水保证率达到95%以上。试点期间,宜州区开展了中小河流治理、山洪沟防洪治理等项目,防洪减灾能力不断提高,使乡镇、农村河段的防洪能力分别提高至10 年一遇和5 年一遇。除此之外,宜州区积极推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工作,开展了水源地达标建设、城区供水安全、农村饮水安全、产业结构调整、节水工程建设、非常规水利用等方面行动,宜州区供水安全不断提升。
(4)有效提升生态环境。试点建设期间,宜州区大力推进下枧河两岸的集防洪、生态、景观、旅游多功能为一体的旅游休闲滨水区域。积极建设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实施上山造林、种树结构调整项目等生态工程建设,强化科学造林,加强受损生态修复,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充分发挥“地球之肺”的生态作用。开展石漠化工程治理,对灌木林补植合适树种,使植物群落结构及生态功能更加丰富,同时随着植被覆盖率的提高,石山区生态环境得到好转,人们居住环境得到改善,也有效地减轻了自然灾害的发生。积极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不断提高林草覆盖率,减轻自然灾害,改善生态环境。
(5)打造民俗水文化体系。宜州区培育、完善了下枧河风景区、刘三姐故里、祥贝世外桃源等水生态文化物质载体建设,通过刘三姐旅游节、壮族三月三嘉年华等文化艺术载体充分挖掘壮乡水文化,积极传播节水文化,宣传水生态文明理念,宜州区水文明意识不断增强,民俗文化与水文化的交融体系不断充实和升华,水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
3 独创性工作
(1)河长制工作助力水生态文明建设。2018年5月,河池市河长办完成了全面建立河长制、湖长制工作验收考评,宜州区综合总得分位列河池市首位,河长制的全面建立,有效提升了江河湖库管理水平,进一步强化宜州区护水责任、完善治水举措、营造爱水氛围,大大推进了宜州区河湖保护管理方面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而水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激发群众爱江护河热情,助推河长制向纵深发展。
(2)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进一步深化推广。为进一步深化宜州投融资体制改革,促进PPP 模式的推广应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更多地参与项目建设,宜州区政府积极推进PPP 创新融资工作,成立宜州区PPP 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市PPP办),落实具体工作人员,统筹推进全市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工作。试点期间,通过PPP 模式开展了宜州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工程,引进民间投资建厂和后期经营管理,在减轻政府融资压力的同时,提高了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的效率。借鉴水生态建设项目PPP 模式的经验,当地政府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完成了刘三姐风情港、刘三姐风情小镇、六妹风景名胜区、港富大型建材加工、协鑫蚕纱处理、丝绸加工、光伏发电等项目的投融资工作。
(3)打造富有水气息的民俗文化旅游品牌。试点期间,宜州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开展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工程,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注重城市周边农村景观的营造,试点期间修建的河道护坡生态化率达到了88.0%,较好地实现了防洪、生态、景观、自净的多重效应,河流生物多样性、河流水质得到改善,见水、近水、亲水的环境得到提升。大力开展各种营林造林活动,为城乡增绿,森林覆盖率提高至63.86%,凸显“氧吧”功能。随着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江滨绿道、自行车休闲步道等休闲亲水设施也陆续投入运行,满足人民对优美环境、美好生活的需求。与此同时,通过将自然资源景观、民俗文化景观、宗教文化景观有机相融,打造以刘三姐山歌为代表的壮乡文化,根据文化中丰富性、独特性、参与性、真实性以及商业性等特点对民俗文化景观进行包装和开发,使游客实现了多层次的文化互动体验,感受壮乡文化中柔美而又澎湃的水情愫。
4 主要经验
(1)政府、市场两手抓,探索水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宜州区在试点建设过程中,一方面积极引导社会资本的投资,运用市场化(PPP 模式)的办法解决融资问题,初步建立起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建设机制,有效保障了各项建设任务的资金来源和后期维护。另一方面,注重市场调节机制的建立,全面实行阶梯水价和“优水优价”制度,积极探索农业水价改革,建立了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加大了节水减排先进企业的补贴力度和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了全社会用水方式的转变,促进水生态文明长效机制的建立。
(2)共享发展,优美生态推动青山变金山。宜州区坚持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全民共享,将民生改善放在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通过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利用山水林田湖的自然资源,生态优美、人水和谐的生态城市资源以及美丽村庄的人文资源,把绿水青山通过旅游经济、农业经济等转换成金山银山。让普通百姓能够直接享受到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和实惠,相应也能极大促进水生态文明的深层次建设,形成生态民生融合共赢的良好格局。
(3)践行“系统治水”新理念。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须多部门多板块协同推进,方能行之有效。宜州区在试点建设过程中,逐步建立起“节水优先、优化配置、注重安全、截污治污、生态优美、文化浓厚”的治水思路,充分考虑各项重点工作的衔接性,具体工程和措施注重发挥多重功效。并结合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森林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等建设,成立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安排和协调解决试点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形成了强大合力,保障了各项建设任务的顺利进行。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和模式上,探索出了“系统治水”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4)科技文化同兴,引领水生态文明纵深推进。纵观水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不管是对其基本理念的认知,还是具体的建设实践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而全民水生态文明意识的提升既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又是水生态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宜州区从试点工作伊始,就十分注重科技与文化的引领作用。在科技层面,与高校、科研单位、科技公司开展合作,开展了污水处理、节水灌溉等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课题研究,积极为各项理论、技术、标准的研究构建良好的平台,拓展全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手段,通过强大的科技支撑,避免和大大减少了试点建设过程中走弯路、走错路的机会。在文化层面,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契机向公众开展节水等水生态文明理念宣传;利用下枧河景观带、刘三姐歌圩等涉水文化活动载体,充分挖掘和传承具有壮乡特色的水文化,增强了全社会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为水生态文明的深化建设营造了良好氛围。
5 建议
(1)强化各部门水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工作水平。结合国务院有关部委和自治区对节水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加快制定出台适合本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地方性实施方案及管理办法,规范各级组织和全社会的管水和用水的职能、义务和行为;进一步加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有关知识、政策法规的学习,大力提高自身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2)扩大投融资渠道,建立投融资长效机制[2]。积极探索PPP 等创新融资模式,让私营企业参与投资,通过一定的合作机制与政府部门分担项目风险,共享项目收益。此外,通过进一步融合生态环境、林业、城建、旅游、文化等政府部门资金参与水生态文明建设,扩大水生态文明建设资金投入。
(3)纵深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一项全社会和长期的系统工程,宜州区仍需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围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目标,从城市防洪达标率、饮水工程保障程度、水资源连通利用、宜居宜商城市品牌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深入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