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外偏振光照射治疗用于缓解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后疼痛的效果观察

2020-07-04马擎宇刘晓光李水清贾东林韩海凤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20年6期
关键词:偏振光腰部腰椎间盘

马擎宇 朱 薇 刘晓光 李水清 贾东林 祝 斌 韩海凤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疼痛医学中心,北京 100191)

腰痛(low back pain, LBP)是以腰骶部疼痛为主要症状,可伴有臀部、下肢的放射痛[1],LBP 病因复杂,主要为椎间盘、腰椎小关节、肌肉、韧带等退变[2]。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和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 LSS)是导致LBP 的主要原因,目前治疗的方法主要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传统开放手术创伤大、风险高、并发症多[3],对高龄人群具有一定局限性,虽然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但是仍会引起一定程度的组织损伤[4],病人术后可能仍会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这种疼痛主要来源于在建立手术通道时软组织扩张器及工作套管对周围组织的挤压,以及手术中对椎间盘周围神经的刺激,影响预后[5]。目前对于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后疼痛的治疗包括激素疗法、营养神经、康复训练等,虽能减轻术后残余疼痛,但康复效果仍不明显[6]。红外偏振光,亦被称为超激光。其作为一种物理治疗疼痛的方法,具有无损伤、无痛苦、无感染危险、治疗时间短、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等特点,在临床中用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源性头痛等急慢性疼痛病人的镇痛[7~9]。目前红外偏振光照射治疗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后疼痛的效果还有待研究。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红外偏振光照射治疗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后疼痛的效果,为应用物理治疗缓解这类病人的术后疼痛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方 法

1.一般资料

经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并通过后,用方便取样的方法,收集33 例自2018 年1 月至2018 年8 月在我院疼痛科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或)腰椎管狭窄症行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并且术后伴有疼痛的病人33 例。女性15 例,男性18 例,年龄19~68 岁,平均年龄37.6 岁。

纳入标准:①病人除疼痛以外,无其他不适主诉;②病程≥3 个月; ③年龄≥18 岁;④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体内植入内置物者(钢钉、钢板、起搏器等);②恶性肿瘤病人;③有出血性疾病病人;④曾有开放性手术病史;⑤有认知障碍或不能正常交流;⑥有严重的伴随疾病;⑦手术并发症导致的疼痛。

2.方法

采用红外偏振光治疗仪(BYL-057 型号)固定照射术后疼痛的部位,输出功率10 W,连续照射,照射时间每个部位10 min,每日2 次。若出现不适则立即停止照射。

3.评定指标

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定病人伤口部位、腰部和腿部的疼痛强度,0 分为无痛,10 分为剧烈疼痛,1~3 分为轻度疼痛,4~6 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

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配对样本t 检验用于比较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后伴有疼痛的病人在接受红外偏振光照射治疗前、后最高VAS 评分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中以双侧P <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 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后疼痛的部位、疼痛强度以及该疼痛部位伴有的各级疼痛强度的占比(见表1)。

2. 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后伴有疼痛的病人接受红外偏振光照射治疗前后在伤口、腰部或下肢疼痛中最高VAS 评分比较(见表2)。可见,经过红外偏振光照射治疗后,病人的最高VAS 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的最高VAS 评分 (P < 0.01)。

表1 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后疼痛情况 [n (%)]

表2 红外偏振光照射治疗前、后最高VAS 比较

讨 论

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是采用微创的方法对症状相关的责任节段进行干预。在建立手术通道时对皮肤、腰部肌肉及软组织的损伤、手术中软组织扩张器及工作套管对周围组织的挤压,以及手术中对椎间盘周围神经的刺激均可能引起术后的疼痛[5]。通过本次研究,发现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后疼痛发生的部位包括伤口、腰部和下肢,其中腰部疼痛最明显。87.9%的病人主诉术后有腰部疼痛,42.4%的病人腰部呈中度疼痛,3.0%的病人腰部呈重度疼痛;约20%的病人术后主诉有下肢的疼痛,出现轻度、中度、重度的疼痛强度均可能;约20%的病人主诉术后有伤口的疼痛,且以轻度疼痛为主。因此评估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后疼痛,不但要关注伤口疼痛,还需要注意腰部和下肢的疼痛。

另外,如何缓解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后病人的疼痛也值得关注。红外偏振光(又称超激光)波长范围在600~1600 nm 之间,输出功率高达1800 mW,被称为“人体光学窗口”。对病人疼痛部位进行红外偏振光的照射,可以促进血液微循环,改善病人神经病变情况,促进炎症吸收;红外偏振光还可调节自主神经系统,促进淋巴系统的循环,使机体内环境稳定,提升免疫力。由于红外偏振光可穿透机体组织5~7 cm,并利用光对人体的光电作用、光磁作用、光热作用、光压作用、光化学作用、光免疫作用、光酶作用等生物效应,因此其疗效更加明显[10]。本研究中采用红外偏振光照射术后疼痛的部位,结果发现红外偏振光照射治疗后疼痛部位的最高VAS 评分明显降低,从照射前的3.6,下降为照射后的1.3。可见,红外偏振光照射治疗有助于缓解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后的疼痛。在术后应用红外偏振光照射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人术后的疼痛强度,进一步缩短病程,提升病人对治疗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可能伴有伤口、腰部和下肢部位的疼痛,采用红外偏振光照射治疗不但可以缓解腰椎孔镜术后的疼痛,而且因其具有无损伤、无痛苦、简便易行、安全无创、无交叉感染等优势,将红外偏振光照射治疗用于缓解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后疼痛是可行的。

猜你喜欢

偏振光腰部腰椎间盘
护腰最多戴3个月
针刺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研究
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MRI和CT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温针灸配合超短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部分偏振光分解的研究①
线偏振光振动合成矢量端点轨迹方程的推导
光纤传感测量液体折射率的方法研究
老年人锻炼腰部仰卧屈膝挺髋
探讨偏振技术在汽车产业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