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陵园敬埋忠骨
2020-07-04刘一力,杨晓陶,宋一宁
为纪念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1951年年初,东北军区政治部决定修建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并于1951年8月建成。
1951年5月至1955年年底,有123位烈士的遗体被安葬在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灵柩入园登记簿》记载了烈士灵柩入园及下葬的时间,123位烈士的自然情况历历在目。每张登记表上,都盖有“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的印章和领导的亲笔签名。
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安葬的第一位烈士叫赵兴玉,生前为六十六军五八八团团长,1916年出生,四川省达县石岗岭人,1933年9月于达县入伍,1937年12月在山西省入党,历任县大队长、营长、副团长、团长,1951年1月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牺牲。安葬到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时间为1951年5月,当时的墓地编号为17组5号。
1951年12月,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由东北军区政治部移交沈阳市民政局管理。沈阳市颁布了《沈阳市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灵柩安葬暂行规定》,其中第一条就是:“凡中国人民志愿军、解放军及其他直接在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之团(或相当于团)以上干部,或由军(或相当于军)之领导机关批准的特等英模牺牲病故者,得依本条例之规定入园安葬之。”
辽宁省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志愿军报告团成员李维波向孩子们讲述邱少云的英雄事迹
1953年2月,根据中央指示,孙占元、黄继光、邱少云三烈士遗体从朝鲜运回沈阳,隆重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为组织好追悼、安葬活动,2月21日,沈阳市各界成立了以副市长焦若愚为主任委员的三烈士治丧委员会,并成立了秘书组、宣传组、总务组、保卫组。24日晚8时20分,载有三烈士灵柩的火车由安东驶入沈阳站,前往车站迎接灵柩的有东北军区政治部主任莫文骅、东北行政委员会秘书长周秋野、治丧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孙力余和各机关代表多人。
三烈士的灵堂设在沈阳二纬路与三纬路之间的广场上(今八一公园),在灵堂祭台上并列挂着三烈士的大幅遗像,遗像下安放着三烈士的灵柩,灵柩周围摆满了全市各界人民敬献的花圈和悼念烈士的挽联,灵堂的横额上醒目地写着“孙占元、黄继光、邱少云三烈士灵堂”。按照传统的丧葬习俗,三烈士治丧委员会成员轮流为三烈士英灵守灵7天。
3月3日,公祭活动正式开始。连续3天,宛如潮水般的人群踏着积雪、抬着花圈,前来祭悼英烈。灵台前布满了全市各界人民送来的花圈、挽联、祭文、誓词及祭品,以至须增搭灵棚方可容纳。
3月6日上午,追悼大会隆重举行。沈阳市各界人民代表共2.2万人齐集广场,向烈士们表达“化悲痛为力量,继承烈士们的遗志前进”的决心,东北人民政府、东北军区和沈阳市党政领导出席追悼大会并讲话。追悼大会结束后,焦若愚副市长、东北人民政府和东北军区等党、政、军领导数十人手执挽带,走在长长的送葬队伍的最前面,随灵车前往烈士陵园。蜿蜒数千米的大街上,人们默默肃立,自发地为三烈士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