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成果导向与课程地图理念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规划探究
——以导游服务专业为例
2020-07-03卢忠东
王 芳,卢忠东
(南宁师范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目标始终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一致,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服务于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2019年6月发布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指导意见》(教职[2019]13号)中提出: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对专业课程规定六至八门核心课程,以及明确哪些是核心课程,从而突出人才培养重点。由此可见,在课程规划体系不断更新的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宗旨主要以人才培养为导向,就业率的高低问题取决于职业竞争力的培养水平;“如何培养中职导游服务专业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主要涉及中职旅游课程的教学模式及方法,这就要求学校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设置与之相适应的培养方案,例如通过教学计划、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及终期考核方式等设计,作出相应培养规划,以确保中职旅游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1]。
针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问题,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制定及落实,教学方法的正确选择,教学计划的顺利开展以及课程设置的合理展开[2]。综上问题表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竞争力的培养问题值得深入探究。
1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规划的现状与问题
1.1 学生学习基础差、兴趣低
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基础较差,文化课学习存在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差;个别学生受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存在心理、行为等方面的问题[3]。基于以上问题,中职学校文化课程的正常教学受到不利影响,易出现中职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理解不到位的问题,最终使教学成果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1.2 课程设置僵化,学科体系单一
在教材使用上,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的教材版本、课程内容大致相同,强调理论知识及逻辑结构的重要性,对于实践应用知识重视不足,且存在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联系断层现象;在课程设置上,专业课程设置和所用教材结构内容存在不符现象[4]。中职学生入学后,学校只会按照既定课程计划进行教学,学生只能被迫接受,不利于学生自身主体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3 教师观念落后,教学设备不足
中等职业学校不同于普通中学,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以促进就业为主要目标,因此中等学校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知识,还要在实践技能方面具有扎实的教学功底[5]。通过实地调查,笔者发现中职学校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存在不足,缺乏企业实践经历,对实践技能过程的了解存在漏洞。中职学校学制3年,学生在校学习2年,顶岗及其他实践学习1年,在校学习时间仓促,对于个别抽象专业知识的学习易出现一知半解的状况;对于一些资金匮乏的学校,教学模拟、维修设备等相对不足,学生缺乏实训场所,对实际教学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1.4 课程规划冲突,各科目逻辑衔接不当
中职学生专业理论文化课程学习时间相对较短,对于课程教学计划的设置必然存在挑战。个别学校为了凸显专业特色,过于注重专业技能课程,对于文化理论课程重视度不够,这对专业技能和文化理论相结合的实践工作必然产生不利影响。例如:学生在学习导游服务与管理课程中,教师注重对学生导游讲解等服务技能的培养,关键点主要放在导游词的讲解上,对于导游服务中关于游客心理、景点区域注意事项等理论知识的讲解不全面[6],学生自主学习时理解不到位,可能导致在日后的实践工作过程中出现不可预测的纰漏。与此同时,中职学校课程规划缺乏综合课程目标,各科目之间逻辑衔接不当,造成知识衔接不连贯,存在重叠或疏漏的问题,导致学生出现学习效果不佳的状况,教师课堂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 成果导向教育课程规划模式
2.1 概念界定
1981年,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由美国学者斯派蒂(Spady,W.G.)首次提出,是一种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 Education),其中所涉及的教学活动主要围绕学生的学习成果展开,包括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活动设计、学生个性化评价、教师教学评价等内容。成果导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能力,围绕这一目标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7]。
随着成果导向教育理念逐渐受到社会各界教育学者的广泛关注,被公认为是“追求教育卓越的指导文件,值得借鉴的教育改革理念”,成为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其中在大学课程改革中得到广泛应用。“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黑龙江职业学院作为国家级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全面实施成果导向教育,并根据“悉尼协议”开展专业建设[8]。近年来,成果导向理念在医学课程改革中的应用也取得了丰富硕果,其中以台湾地区的高等院校最为显著。成果导向教育强调时刻以学生为中心,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过程获得综合学习能力,这是对教师教育能力大小的有效检测。
课程地图上世纪70年代由西方课程专家Housman提出,至80年代逐渐被各高校采用。课程地图是通过规划课程对学生未来就业和发展方向做出正确的目标引导,突出课程规划与未来社会职业能力的关联性[9]。随着课程专家对课程地图的深入研究,我国对课程地图的教学计划、课程大纲逐渐得到应用。2009年12月台湾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第二期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中指出:各系所依据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建立系所课程与教学目标及核心能力之关联表,并配合学生毕业就业,建立完善的课程地图,以协助学生选课及学习规划[10]。以上观点,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结业后职业竞争力的培养,因此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课程地图亦适用。
2.2 成果导向课程规划模式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关注,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是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设置仍然受办学资金、学科理论等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虽然考虑到学生职业竞争力的需求,但关于职业竞争力开展的相关课程体系、课程与课程间的联系,实践技能课程学习方面仍然不够完善,甚至存在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与企业用工需求脱节的问题,例如:笔者通过实际数据调查发现,每年大量的中职旅游服务专业的学生毕业,但是,75%甚至更多的旅游专业相关人才并没有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对口工作,相关企业仍存在专业旅游人才用工短缺的状况。出现该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因素便是中等职业毕业生的工作实践能力达不到企业用工标准。毕业成果导向教育把企业用工需求作为课程体系设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企业用工需求决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制定学校毕业标准,即学生在校期间根据相关企业要求,达到规定的能力指标,根据需要达到的能力指标确定课程的体系,最终形成课程地图。根据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得出以中等学校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课程规划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成果导向课程规划模式
2.3 成果导向课程规划模式内涵
2.3.1 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是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指中职学生毕业后3~5年内应取得的专业或职业的相关成就[13]。培养目标的制定需从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两方面进行考量,从而制定出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其中,内部需求是对中职学校办学思路、定位及教学主体的需求,是培养目标制定的关键依据;外部需求是企业、社会乃至国家对中职人才的需求,是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依据。因此,无论是外部需求还是内部需求都对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制定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中等职业学校在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时,要注意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相结合,不能顾此失彼。
2.3.2 学生职业竞争力的确定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竞争力的高低是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是学生在毕业时应该具备的实践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专业知识能力等多方面[14]。学生核心能力包括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基本能力是指应具备的问题解决、理解分析、知识整合、随机应变、团队合作沟通等能力的总和;专业能力是指在工作过程中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专业能力的养成与学生在校期间对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学习是分不开的。因此,学生职业竞争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在校期间专业能力和基础能力的养成。
2.3.3 课程体系的规划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成功的关键环节是学生职业竞争力的培养,养成良好的职业竞争能力的关键便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学校以学生的专业能力作为培养重点,围绕专业核心能力指标设置相应的课程规划。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规划应以学生核心能力指标为着力点,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对理论知识和实训能力等课程内容、时间、环境等多方设置要具有合理性[15]。
中等职业学校应按自上而下的规律对课程进行规划,学校层面注重对公共基础课的规划,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专业层面要注重对专业技能课程的规划,专业技能课程包括专业方向课和专业核心课,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师层面针对专业核心课程的规划内容做好合理分工,针对各学科及单元课程内容做好规划,争取学生根据教师所做规划进行学习,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课程结构体系规划如下。
1)课程体系结构规划。学校对各专业的课程规划决定着中职学生的目标学习方向,为3年后的就业奠定基础。因此,为了培养中等职业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学校要根据课程结构制定符合中职学生就业方向的课程体系。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规划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群和专业技能课程群。公共基础课程群包括学科通识课程群等;专业技能课程群包括专业方向课程群、专业核心课程群、专业选修课程群3个方面[16]。其中,相关课程结构图如图2所示。
图2 课程结构图
专业方向课程群是指有关本专业未来就业方向的课程集合,其中包括对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规划。例如:中职导游服务专业的专业课程方向是导游、公共游览场所服务员、展馆及景区讲解员,旨在为中职学生确定未来就业发展方向。专业核心课程是指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对本专业的科学技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解,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课程集合,该课程具有专业特色,是该专业相对应的岗位群中最核心的理论和技能内容。专业选修课群指与专业相关的一类选修课程的集合。中等职业学生可根据自身知识水平能力、兴趣及个人职业规划进行自主选择。
2)单元课程规划。课程结构规划完成后,下一环节是对单元课程的规划,要遵循纵向课程体系连贯,横向课程内容统一的规律,要关注课程和学生需达到的核心能力指标的关系,所设置的课程规划要对培养学生专业能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建立学生核心能力与课程的相关联性的矩阵表格,如表1所示。通过表格直观的看出课程设置和核心能力之间的对应关系,或一门课程能培养学生一种甚至多种能力。因此,课程规划时要注意课程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关联性,保证课程规划的总体整合性。
表1 课程与核心能力的关联性表
3)单元课程教学设计。单元课程规划和教学设计内容的依据是对学生核心能力指标培养的确定,核心能力指标决定教学内容。对教学大纲进行规划时,要确定课程对能力指标的积极影响,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关联性,根据二者的关联性确定相关教学内容和课时数。单元课程教学设计时要全面考虑到课程相互间的联系,以培养学生能力指标为核心,形成课程横向和纵向关联设置,使学生在学习时具有逻辑性,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和实践技能的深入学习。
3 中等职业学校导游方向课程地图的构建
3.1 “课程地图”的内涵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由于年龄、心理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对于专业的就业导向、在校期间核心能力的养成、课程选择等问题的认知皆存在不足,课程地图正是针对以上问题为学生确定在校学习目标。因此,课程地图对中职学生择业及未来职业生涯规划都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教育专家们对课程地图的理解不尽相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课程地图是指全校性的教学计划或人才培养计划,狭义上是指具体某一门课程的课程大纲。因此,课程地图绘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方向,规划出在校期间需达到的专业核心能力,再根据这些核心能力指标进一步对课程结构和教学活动进行规划设计[11]。
笔者认为课程地图是指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未来就业和升学为目标制定的相关课程规划,学生根据自身未来职业发展规划和兴趣,对学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及专业课按照课程地图中与之相关联的核心能力进行一一对应,进而对中职学校3年的学习生涯规划出最佳学习路径[12]。课程地图的设置要体现课程体系结构的逻辑性与完整性,所规划的课程对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2 “课程地图”的功能
3.2.1 提供学业规划导向
课程地图的编制主要以学生未来就业及核心能力培养为出发点,为中职学生在校学习进行长远规划,减少学生学习道路上的迷茫,明确学习目标,实现学习成果和学业目标的一致性,提升在校学习效果。
3.2.2 优化课程体系
首先,通过课程地图教师可以确定所教课程在整个专业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确定课程的学习目标,确定相关课程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之间的关联性,有助于教师创新教学形式,提升教学效果[17]。其次,通过课程地图与学习者核心能力培养关联性的确定,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注重实用性、有效性,使课程地图的编制有助于其他中职学校教师共享教学资源,加强学科专业交流,为专业发展提供新路径。
3.3 中职导游服务方向课程地图
基于成果导向与课程地图理念的理解,图3为中职导游服务方向相关课程地图。通过课程地图,中职学生可清晰地看出所学课程与自身相关专业的重要性;通过课程地图,相关课程教师的相互交流,避免课程内容出现重复或遗漏的问题;课程设置的相关人员要合理安排课程,以期更好地进行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效果。
图3 中职导游服务方向相关课程地图
当前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对中等院校职业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中等职业学生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因此,成果导向教育模式为中等职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教学路径,把成果导向教育与课程地图理念相结合,对中职各学科课程体系做出明确规划,以在校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设置出有助于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不断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质量,同时为职业教育课程的探索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