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靖远县中药材全程机械化发展现状与思路

2020-07-03何宏莲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0年10期
关键词:靖远县农艺中药材

何宏莲

(甘肃省靖远县农业机械化管理局,甘肃靖远730699)

近年来,靖远县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精准扶贫政策驱动下,充分发挥政策引导、激励的作用,积极推动中药材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中药材机械化种植是实现中药材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因此,中药材全程机械化生产在靖远县中药材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机械化作业在降低中药材生产成本、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有效解决季节用工短缺难题以及中药材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促进靖远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助推“精准扶贫”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靖远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靖远县地处甘肃中部,黄河上游,属陇西黄土高原与腾格里沙漠过渡地带,全年平均日照时间2676h,年平均降水量为235.5 mm,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黄河贯穿全境154km,是黄河在甘肃过境最长的县,流域面积达100.49 km2。独特的地理位置及优越的水土环境自古以来就是最适宜中药材栽培的黄金纬度地区。近几年,随着全县种植结构调整优化,中药材生产呈现持续规模化发展的强劲势头,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中药材品种如枸杞、黄芪、党参、黄芩、板蓝根、柴胡、肉苁蓉等发展迅速,并初步形成规模生产优势。靖远县政府通过招商引资、资金扶持等方式相继建成了“金杞福源”“同益药业”“陇草堂”等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和以“金田野”“雪山”“高原宏”“福唐”为代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县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达160多家,其中1家通过了中药材GAP认证;研发了中药材保健养生等中药材系列产品。中药材产业的迅速发展,为靖远县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拓宽了就业渠道,也带动了全县运输、餐饮、包装、农机经销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壮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全县兴电灌区和贫困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撑。2018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7 256.04 hm2,其中枸杞 6 235.46 hm2,黄芪 486.65 hm2,板蓝根 250 hm2,甘草 126.67 hm2,肉苁蓉 73.33 hm2,党参、红花、柴胡等其他药材83.93 hm2,产量3.53万 t,产值8.94亿元(见表1)。拥有动力机械40台,各类开沟机及微耕机54台,黄芪直播机械15台,秧苗移栽机6台,铺膜机20台,中药材挖掘机20台,担架式喷雾机4台。

2 靖远县中药材全程机械化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靖远县中药材全程机械化生产还处于机械化作业提档升级阶段,中药材播种、收获、初加工等环节机械化、信息化程度薄弱,存在着一系列制约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精准化生产的因素。

表1 靖远县2018年中药材生产情况统计

2.1 受传统耕作方式影响,中药材机械化程度不高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中药材适度规模化、全程机械化等措施是实现中药材种植节本增效的重要手段。但靖远县受县情、自然资源和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中药材种植主要是农户,种植个体分散,种植模式粗放,缺乏对信息的实时掌控,导致中药材生产效益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另外,由于农户观念保守,不敢尝试新事物,对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认知能力有限。因此,中药材机械化作业仍不为大部分农民群众所认可,其对接收新的事物和作业方式也顾虑较多。

2.2 中药材种植配套机械化装备不足

一是由于中药材机械化生产工序多,缺乏应用范围广、具有通用性特点的机械设备。二是配套技术与机具保有量不足,导致中药材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与标准化农机装备配置不完善,这是制约靖远县中药材机械化作业的主要因素。

2.3 作业地块小,直接影响中药材全程机械化作业的质量和效率

靖远县中药材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生产规模局限于一家一户分散种植,地块面积小,机械作业时调头转弯受限制,影响作业质量,生产效率低。

2.4 机械化生产农机与农艺融合不紧密

靖远县药材种植模式千差万别,没有统一的农机农艺技术要求,机械化作业节本增效无法保证。中药材种植行距适应性要求农机农艺在等行距范围内机械才能有效地进行作业,如果农艺行距超出机具本身的设计范围,作业时将损坏药材植株,降低产量,造成经济损失。因此,中药材栽培技术模式与机械作业技术融合度不高,影响中药材全程机械化的深入发展。

2.5 中药材全程机械化技术宣传、推广力度不够

中药材全程机械化生产试验示范、宣传推广缺乏经费支持,培育壮大农机服务合作组织的步伐缓慢,带动能力弱,致使广大群众在认知和接受机械化程度方面积极性不高。

3 推进靖远县中药材全程机械化工作的建议

加快推进中药材全程机械化是提升中药材品质,促进中药材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药材经济效益的必要手段。

3.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进先进装备,实现中药材生产全程机械化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在培育中药材产业政策上予以倾斜,规划中药材区域布局和规模化种植,依托种植药材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涉农企业等实施机械化生产,发展壮大靖远县中药材产业;在机械装备上引进智能化农机装备,建议采取资金补贴等方式降低引进费用。引导农民科学利用机械化进行耕整地、开沟作畦、移栽、植保、施肥、挖掘采收等环节的机械化操作,助力全县中药材产业增产提效。

3.2 试验对比分析,完善技术配套,形成技术集成

通过实施中药材全程机械化作业示范田与传统人工种植效益进行对比分析,对中药材耕、种、收主要环节的机械化作业模式进行梳理与优化,在已有的实践和数据基础上,制定集农业操作技术要求、农机动力配备、县域地块规划设计为一体的中药材生产全程机械化实施方案,形成技术集成,实现靖远县中药材栽培技术模式与机械化技术配套一体化作业。

3.3 加强农机与农艺融合模式,确保机械化作业取得实效

中药材机械化生产过程中,从靖远县地貌重点考虑药田耕整、种苗移栽、药材植保及采收4个环节加强农机、农艺融合的模式进行规范管理。建议按照靖远县实际,在实现机械化耕整药田方面,结合农作物秸秆覆盖和联合深松整地技术,解决药材生产中的农艺需求;在机械化播种方面,根据不同药材种子的形状、千粒重以及播种量、行距株距、保苗株数、播深等要求进行精良播种机的筛选,提高播种质量;在药材植保和采收环节,充分利用创建中药材机械化收获示范点的契机,以农机专业合作服务组织为载体,统一组织中药材机械化田间管理、机械化收获(籽粒收获、根茎挖掘收获、摘穗或花收获),积极探索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作业模式,减少人工传统生产,确保全县中药材全程机械化生产作业取得实效。

3.4 强化技术培训,树立典型示范作用

一是加大中药材全程机械化技术的科普宣传和技术服务力度,全程开展技术指导,以田间地头、休耕期培训会、多媒体培训等形式解决农民在药田耕整、种苗移栽、药材植保及采收等环节全程机械化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指导农户掌握中药材全程机械化作业技术要求,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作业。二是充分发挥本地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等农机服务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加快中药材全程机械化进程,达到辐射周边地区的作用。通过实施机械订单作业、合同作业等形式,引导合作社进行土地流转。托管机械作业,开展中药材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使农机服务组织向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3.5 发挥部门作用,积极宣传、推广新型适用机具

中药材全程机械化生产发展前景好,县农业与农机部门加强联合协作,积极引进、试验推广中药材栽培技术和先进适用中药材机械化作业机具,采取作业补贴或地方叠加补贴的方式,依托药材种植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和涉农企业开展中药材机械化生产各个环节的现场观摩,如黄芪机械化播种、机械化植保、机械化收获环节的技术演示,从舆论宣传方面加大宣传力度,让群众知晓并主动接受机械化生产,增强农民群众对机械化作业的认可度,为全县中药材生产全程机械化实施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

猜你喜欢

靖远县农艺中药材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依托红色教育资源 推动学校优质发展——靖远县西关小学红色教育工作纪实
农机需要农艺“标准”,农艺需要农机“灵活”——2021国际农机展不容错过的果蔬茶机械化论坛
改革促发展 创新增活力——靖远县教育改革与特色发展综述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水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把发展“航向” 扬协作“风帆”——靖远县实施东西部教育扶贫协作纪实
14份蒌蒿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及营养成分评价
DNA提取4种中药材方法的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