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内在追求

2020-07-03陈坚,李东方,刘志新

共产党员(辽宁) 2020年9期
关键词:话语中华民族特色

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题,更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内在追求。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充分表明,文化自信在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文化建设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那么,到底什么是文化自信?简单地说,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己文化的自我肯定和自我认同,即对民族文化价值及其生命创造力和自我发展前景的充分肯定、自觉坚信与执着坚守。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文化自信是基于文化自觉、在对“自信什么,为何自信,如何增强自信”等重大问题进行理性分析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化态度。

文化自信信什么?或者说,文化自信包含了哪几个层面?这是一个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它包含了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优秀精神观念、思想文化、道德规范的总和。在数千年的民族发展中,精忠报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强不息、舍生取义等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取向激励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为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与文化基因。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无论从内容特质、时代价值,还是国际影响方面,都彰显了独特的中国文化魅力,奠定了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对当代中国国家特性的塑造、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等都产生重要的精神引领,成为国家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思想沃土,是文化自信的根基之一。第二个层面,就是对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的自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形成了丰富的革命精神和优良的革命作风,构成了特点鲜明的革命文化。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优良革命传统,不仅是激励中国人民革命前行的不竭动力,而且也是激励当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强大支撑。继承革命文化,大力弘扬革命精神,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以及文化交融交锋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境遇中,培育文化自信也必然包括对革命文化的自信与传承。第三个层面,就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奇迹的出现与成功,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与生命力。只有坚定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价值与生命力的自信,不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推进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才能有效抵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侵蚀,在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保持明确立场和清醒头脑,更好地坚守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阵地。

当然,文化自信也体现在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的自信。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历经沧桑而不衰,还在于它具有兼收并蓄的传统以及海纳百川的气度。经过数千年的洗礼,中华文化在坚持自我的基础之上,吸收借鉴能够为我所用的文化给养,旗帜鲜明地保持自己的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合理吸收西方关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正面导向的文化内容,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谐、敬业、友善、诚信”相融合,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

明白了“文化自信信什么”,就更容易理解“为什么要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里实际上已经回答了“为什么要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也讲得很透彻,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文化自信的根本性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动力之源。之所以能够坚定文化自信,首先是基于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当代中国文化的繁荣提供了保障。从历史上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国力强盛,这个国家的文化往往也会比较繁荣。二是先进的文化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最重要的推动力。马克思主义讲经济是基础,但同时也讲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有强大的反作用力。从这个逻辑上说,先进的文化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具有反作用。三是繁荣发展先进文化更需要坚定文化自信。从文化自身角度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先进文化,前提就是坚定文化自信,不为外部环境所扰,不为暂时困难所惑。

那么,我们的文化自信的底气又在哪里呢?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不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过往的历史充分证明,正是因为有了先进文化的底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百年的奋斗,中华民族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国力衰败、民族命运任人宰割、民族自信心受到极大摧残的局面;取得了令世界震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日益强大,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空前提高。如今,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和进一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已经展示出了光明的广阔前景,全民族自信心空前高涨。反过来说,这些巨大成就也是中国人民坚定文化自信的物质基础、社会前提和时代条件。这诸多因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提供了深厚的现实土壤和众多有利条件。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就有了伟大时代之母体,有了14亿勤劳智慧的历史创造者和推动者。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独具的时代优势和制度优势。

当然,坚定文化自信,不能只挂在口头上,更要深入到思想认同,落实到实际行动上,体现到我们的各项工作中。

坚定文化自信,最根本的就是始终坚持和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毛泽东曾指出,“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也指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因而,如果丢掉了马克思主义,根本谈不上坚定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就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方面要有以经济崛起为重要标志的硬实力,另一方面还要有以文化繁荣兴盛为标志的文化软实力。因而,坚定不移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

坚定文化自信,体现在对意识形态问题的高度重视上。各级党委(党组) 要敢于举旗,把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指导思想讲够、讲透、讲活,真正成为干部群众的思想罗盘和行动指南,以理论自信支撑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意识形态领域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尖锐斗争中,地方党委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关键时刻要敢于发声,敢于“亮剑”,身先士卒,决不能羞羞答答、半遮半掩。尤其是各级党委主要负责人需要增强抓意识形态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种好意识形态工作这块“责任田”;要及时研究、靠前指挥,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带头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问题,带头把好本地区各类宣传文化阵地的导向,带头批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要营造氛围、提供条件,主动解决实际困难,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创造良好环境。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既要组织动员各领域各部门密切配合、协力推动,又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落实责任分工,充分依靠党委一班人各负其责地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在西方相对强势的话语体系中,我们既要有足够的底气与定力,更要勇于发声、主动发声、善于发声,做到声声入耳,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斗争的批判武器,巧妙利用马克思主义话语、中国话语增强语言表达的说服力、战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增强文化传播的亲和力,掌握话语权,不断提升国际新地位、展现国际新形象,让当代中国形象在世界上不断树立和闪亮起来。

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加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宣传。夯实文化自信的根基,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从思想道德抓起,从社会风气抓起,从每一个人抓起;其次是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4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同时,大力宣传革命文化的优秀品质与优良传统,大力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大进展与美好未来,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培育健全国民的文化心态。

总而言之,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4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坚定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每一个中国人应该有这个信心。

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

近几年来,我们党在话语体系建设上有了很大突破,不少的话让人耳目一新,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中国梦”与“一带一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就为中国梦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的话语注入了全新的政治内涵。“中国梦”这一创新型话语的优势在于,一方面其内涵十分契合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并且能够很好地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向何方;另一方面又能够在对外宣传中与美国梦、亚洲梦、世界梦等既有理念和话语相对接。将宏伟的政治愿景表述得让人民群众接受、让国际社会认同,正可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已由“宏大叙事”转向“接地气”。再如,“一带一路”是当今国际上使用最多的话语之一。作为中央着眼于“十三五”时期以至更长时期发展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一带一路”建设使得中国的发展更加密切地联系世界,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我们更加偏重于国内发展,较为缺乏与“大国地位”相适应的国际经济战略的状况。鉴于有西方大国较早前已经提出了“新丝绸之路”计划等类似的话语且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国强必霸”“中国威胁论”等噪音杂音时有耳闻,中央在提出这一战略时充分考虑了话语体系构建问题。譬如,我国领导人在对外阐述“一带一路”时,最为经常使用的是“倡议”“合作”“共商、共建、共享”等柔性话语,避免使用凸显战略意图乃至于对抗性思维的硬性话语。这种话语体系的娴熟运用,一方面赢得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善意和理解,另一方面也无声地回击了戴着有色眼镜的西方人错误地将“一带一路”标签化为“中国的马歇尔计划”的歪曲性言论。

猜你喜欢

话语中华民族特色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
画与理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傲慢与偏见》的艺术特色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