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内侧入路手术联合阶梯性康复措施治疗后踝部骨折的探讨

2020-07-02王忠玉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后踝阶梯优良率

王忠玉

(费县中医医院骨伤科,山东临沂 273400)

后踝部骨折,为骨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发病部位为踝关节, 该疾病主要由间接暴力导致踝部扭伤,进而诱发后踝部骨折[1-2]。 值得注意的是,后踝部骨折会对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疼痛症状,并使患者活动严重受限。 因此,为了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必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该次研究过程中, 一共将该院于2018 年2 月—2019年1 月收治的80 例后踝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其目的是分析评价后内侧入路手术联合阶梯性康复措施治疗后踝部骨折的效果,具体研究成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将该院收治的80 例后踝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 观察组40 例中,男性一共24 例、女性一共16 例;年龄分布在21~63 岁,平均年龄为(45.8±1.3)岁;受伤位置:左侧13例、右侧27 例;受伤到手术时间为0.5~9 d,平均时间为(4.3±0.2)d。 对照组40 例中,男性一共25 例、女性一共15 例;年龄分布在22~61 岁,平均年龄为(45.7±1.2)岁;受伤位置:左侧14 例、右侧26 例;受伤到手术时间为0.5~9 d,平均时间为(4.2±0.3)d。 在一般资料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代表后续数据有可比的意义。

1.2 方法

该次两组患者均采取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具体的手术操作方法如下。

(1)手术前0.5 h,对患者给予适量抗生素,行静脉滴注,使围术期感染的发生得到有效防范;麻醉起效后,指导并协助患者行俯卧位,采用上气压止血带,并基于常规手术区域使用碘伏进行消毒处理,并将无菌手术巾铺好。

(2)如果患者存在合并腓骨骨折的情况,需对腓骨骨折先行处理,作大概为8 cm 的踝后外侧切口,逐层切开,并分离暴露到腓骨位置,牵引复位处理之后,采取腓骨远端锁定钢板及螺丝钉做好固定作业。

(3)取小腿远端后内侧入路,基于腱、内踝的中点,作弯向内踝的弧形切口,大概为12 cm,将屈肌支持带切开,将踝管显露出来,然后分离并显露姆长屈肌腱、胫神经及胫后动脉,保护向后牵开,并基于胫后肌、趾屈肌腱与姆长屈肌腱间继续暴露到胫骨后缘,进一步将胫骨远端平台后侧及内踝骨折显露出来。

(4)对断端软组织进行清理处理,对伤口进行冲洗处理;在牵引复位之后,采取“L”形锁定钢板及螺丝钉,对后踝进行固定处理,内踝则采取空心加压螺钉进行固定处理。

(5)对手术切口进行冲洗,对创面进行止血处理,放置好硅胶引流管之后,逐层依次闭合切口,并使用无菌敷料包扎手术切口,手术完成。

手术治疗后,根据不同分组,采取不同的康复治疗方法, 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康复治疗方法,严格按照骨科常规康复治疗流程执行;观察组患者则采取阶梯性康复治疗方法,分为术后早期(术后第1~14 d)、中期(术后15 d~6 周)、晚期(术后第6~12 周)3 个阶段进行。 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

1.3 评价标准

(1)根据美国骨科协会足踝外科分会(AO-FAS)提出的“踝与后足的主观评分标准”,对患者后踝部骨折的功能进行评分, 分为4 个等级, 即①优:90~100分;②良:7589 分;③可:50~74 分;④差:<50 分;计算治疗后患者后踝部骨折的功能优良率。

(2)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4]。

1.4 统计方法

该次使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取(±s)表示,采取t 检验;计数资料采取[n(%)]表示, 采取χ2检验; 此外,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后踝部骨折的功能恢复优良率比较

观察组后髋部骨折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0.00%,与对照组的67.50%比较明显更高,两组之间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后踝部骨折的功能恢复优良率比较[n(%)]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仅1 例创面感染,发生率为2.50%;观察组,创面感染4 例、血栓形成3 例、皮肤坏死2 例、钢板螺钉外露2 例,总发生率为27.50%。 在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上,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更低,两组之间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87,P<0.05)。

3 讨论

在临床中,针对后踝部骨折患者,在采取后内侧入路手术积极治疗的基础上,为了达到促进术后康复的作用,本课题进一步提到阶梯性康复措施治疗方案的应用,其具体方案内容如下。

(1)早期康复措施。 即于术后第1~14 天实施,对患者进行伤口处理, 指导协助患者适当抬高患肢,对伤口进行无菌换药,每1~2 d 更换1 次;根据患者的具体伤口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当患者的伤口愈合之后,行拆线处理。 同时,需对血栓形成进行预防处理,即在手术后第1 d, 针对患者的下肢到足部行气压循环方法医治,每次治疗时间控制在0.5 h,2 次/d。此外,还需加强对患者行肌力及关节功能康复训练,即从手术后第1 d 起,由医护人员指导患者进行下肢肌肉训练,每次训练时间为0.5 h 左右,每天3~4 次;手术后第2 d,在对患者伤口引流管拔除之后,指导患者行踝部被动屈伸活动,每次10 min 左右,2 次/d;也可指导患者适当提高下肢,行空蹬自行车训练,每次0.5 h 左右,每天3~4 次;并指导患者行背伸、跖屈踝关节及足趾等主动训练,100 次/组,每天早、中、晚各做1 组。

(2)中期康复措施。即于手术后第15 d~6 周,对患者使用中药熏洗方,主要方药包括:乳香、五加皮、川乌、没药、草乌各20 g,伸筋草、透骨草、刘寄奴各30g,桂枝、片姜黄、红花、羌活各15 g;添水熬制,然后对患肢进行熏蒸;温度下降到一定程度后,患者患肢进行浸泡,每天熏蒸、浸泡2 次,早、晚各1 次,连续治疗4周[5-6]。

(3)晚期康复措施。 即在手术后第6 周起,对患者使用拐杖或者助步器,行部分负重练习,负重循序渐进增加;并指导患者进行斜坡练习训练和上下楼梯训练;当患者疼痛显著改善之后,指导患者行平衡能力练习,比如指导患者进行患侧肢体站立练习,维持10~30 s 的平衡状态,每次连续10 min 左右,2 次/d,早、晚各1 次。

值得注意的是,该次观察组采取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的基础上, 进一步配合阶梯性康复措施治疗,结果显示后髋部骨折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0.00%,与配合常规康复治疗的对照组的67.50%比较明显更高;同时,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仅为2.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50%;从中可知,阶梯性康复治疗方法的应用价值颇高; 这与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较为相似;有学者表示,采取阶梯性康复治疗,可促进后踝部骨折术后康复速度,使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在10%以下[7-8],此次观察组的2.50%<10%,说明阶梯性康复治疗方法的应用具备可行性及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临床中,针对后踝部股则患者,采取后内侧入路手术联合阶梯性康复措施治疗的效果显著,可促进髋部骨折功能恢复,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因此,具备推广及使用的价值。

猜你喜欢

后踝阶梯优良率
手术固定后踝骨折块对踝关节骨折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新型特殊构型接骨板固定后踝骨折的初步研究
豆粕:美豆产区干旱威胁仍未解除,大豆优良率持续偏低
如何选择后踝骨折的治疗方式
外固定架在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
良师·阶梯·加油站
时光阶梯
艺术创意阶梯
后踝骨折诊治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