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风康复期CT 影像及其与康复关系研究

2020-07-02段崇玲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后遗症软化急性期

段崇玲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山东济宁 272000)

中风是一种中医病名,分成外风与内风。 中风多是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者血溢于脑所致,主要表现为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及口舌歪斜等,病症变化迅速且常会引起严重症候,这使得疾病的致残率与致死率非常高,因此尽早的诊断疾病非常关键[1]。 临床研究表明,中风患者在不同时刻的预后不同,如恢复期与后遗症期存在差异,因此对中风疾病进行准确的划分对患者功能锻炼与恢复非常重要[2]。 该研究中,就中风康复期患者的CT 影像及同康复的联系做一探讨,旨在为临床中对中风的诊断与预防提供可靠依据,以2018 年3 月—2019 年5 月为研究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收治的125 例中风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1) 所有患者均符合 《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3]中关于中风的诊断标准。 (2)患者临床资料完整并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肝肾功能损伤的患者。 (2) 精神疾病及不同意参与研究者。(3)颅内原发肿瘤或转移性肿瘤所致中风患者。 患者的一般资料如下:男性70 例,女性55 例;年龄最小为40 岁,最大为84 岁,平均年龄(58.2±2.3)岁;病史:明确高血压史40 例,风心病史21 例,糖尿病史32 例。

1.2 临床分期

根据中风者脑CT 影像表现中显示的水肿、 脑室内积血及血肿消散情况,将纳入研究的中风者分成以下病期:(1)中风恢复期。 发病时间在3 周~2 个月,该期患者总计64 例, 此类患者的病情较急性期有明显好转,神志清醒。 (2)中风后遗症期。 发病时间大于2个月,该研究总计61 例,所有的患者均表现出不同的后遗症,同时还出现半身不遂、痴呆、抽搐症状。 根据后遗症期表现分成如下3 级:Ⅰ级,神志清晰,可正常进行肢体运动及语言交流,生活可自理,无口眼歪斜;Ⅱ级,介于Ⅰ、Ⅲ级之间,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Ⅲ级,肢体运动受限,语言功能不佳,生活无法自理需要他人的照料方可维持生命。 后遗症分级的目的主要是关注中风患者发病后的生存情况,以对提高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帮助。

1.3 方法

采取双盲法,先由主治医生根据实际填写《中风患者临床诊断与辨证登记表》[4]。然后行颅脑CT 检查,主要使用西门子CT 扫描仪, 扫描时以OML 作为基线,向上连续扫描10 层,设定层厚为10 mm,如果有必要可以适当地增加层厚。 获取的CT 影像资料由主治医师阅片,阅片人员均不知晓患者中风发病时间及临床症状, 只是单纯的根据CT 表现对病灶特征进行分析,分析内容包括病灶大小、病灶密度、病灶性质等信息,针对病灶CT 值用CT 机附带的软件,具体是自动或手工描述病灶的基本性状,获取病灶部位平均CT值作为评价依据。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做统计学结果分析,计量资料使用t 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分别用(±s)、例数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风恢复期患者的CT 影像表现

处在中风恢复期患者的临床表现为:病灶区存在明显的吸收与缩小样, 随着发病时间的增加,CT 值得吸收程度也越来越高,相应的数值也降低。 脑室吸收情况上,主要是从受压部位开始吸收,水肿自周围开始朝中心吸收,逐渐开始恢复正常的占位效应。 该研究中61 例中风恢复期患者的CT 平均数值见表1。

表1 中风发病时间同病灶CT 值的联系(±s)

表1 中风发病时间同病灶CT 值的联系(±s)

发病时间(周)CT 值(HU)3~45~67~8大于929.36±4.2120.06±3.279.36±1.566.41±1.08

2.2 中风后遗症期的CT 影像表现

中风后遗症期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1) 无阳性改变,2 例分级为Ⅰ级,CT 表现为出血量分别为5 mL、8 mL;(2)裂隙样软化,3 例Ⅰ级,3 例Ⅱ级。 CT 影像表现为外囊区域呈纵行低密度腔,外囊区发生脑出血后出现软化样改变,宽度约为1~3 mm;(3)小腔隙,12 例为Ⅰ级,12 例为Ⅱ级。表现为腔隙性软化,主要呈圆形或者是类圆形,直径在15 mm 以下,出现针尖样脑梗死, 行CT 薄层扫描方可清晰的显示病灶情况;(4)巨腔隙,11 例为Ⅱ级,5 例为Ⅲ级。病灶呈圆形或者卵圆形,直径在15~30 mm;(5)软化腔,2 例为Ⅰ级,5 例为Ⅱ级,7 例为Ⅲ级。 病灶范围大于30 mm×30 mm,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晰,在邻近脑室前角或后角处牵拉扩大,CT 值为0±10HU。

表2 处在中风后遗症期患者的CT 影像表现

3 讨论

中风属于中医急诊病患,疾病的先兆症状表现为脑室短暂性出血,在既往针对中风病的研究中,往往集中在关注中风急性期的关注上,而对中风急性后的恢复期与后遗症期研究不重视[5]。 中风病在发生后至病情稳定及恢复,患者也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这影响正常的生活。

然而临床中的一些研究与文献对中风后的病情分期并未明确,关于中风恢复期与后遗症期的分期标准、功能锻炼同不同时期的关系尚未明确[6]。 中风恢复期同后遗症期在CT 影像表现上存在很大的差别,中风恢复期主要是指中风发生后朝疾病痊愈发展的过程,而中风后遗症期为发病2 周以上者。 根据中风CT表现,急性期主要是疾病发展,表现为梗死范围增大及水肿范围增加, 对脑组织及中线结构造成压迫,应用CT 可清晰显示病理进程。 脑梗死水肿一般出现在发病初始的4~6 h,在5 d 内达到高峰,开始建立侧支循环,在1~2 周脑水肿逐渐减轻,1~2 个月坏死组织逐渐被吞噬及移除,水肿的逐渐减轻及病灶的逐渐吸收提示患者已经度过急性期, 损伤的组织逐渐开始修复,此时病程进入到恢复期,在这一时期患者病情基本稳定,可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如肢体功能锻炼及语言锻炼等。 而发病时间在2 个月以后,病变的变化较缓慢, 病变区域的脑组织大多出现囊实性液化情况,该时期为中风后遗症期,在此时开展功能锻炼尽可改善肢体局部症状,稳定病情。

针对中风恢复期与后遗症期,CT 影像表现上存在差异。 该次研究中选取了125 例中风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显示处在中风恢复期患者主要的表现为病灶吸收及水肿消退等,CT 值随着发病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其中CT 值在7~8 周降低明显,在9 周后则恢复到相对稳定的状态。 中风后遗症期的CT 影像表现上,主要表现为病灶软化、囊变、脑萎缩,后遗症期病灶动态变化不明显,CT 表现同中风后遗症的症状关联密切,随后遗症严重度逐渐扩大。 中风后遗症根据临床表现及CT 影像分成不同的时期,其中Ⅲ级的CT影像表现上主要是软化腔、范围广,多数边界清楚,脑室扩大,这一时期多伴同侧或者双侧半球实质区脑萎缩,提示中风发病急性期,病变范围越大其后遗症发生可能性也越高,症状也更加严重,且如果为脑出血,出血量虽说在急性期不如出血部位大[7]。 然后后遗症期出血量少或消血肿多可以完全吸收,部分可能残余裂隙样软化灶,临床中往往将这一时期作为中方后遗症Ⅰ级,这一分级中风患者的病理表现常为细小动脉发生破裂后,血液朝周围组织间隙部位渗出,脑细胞常常尽早受压缺氧且出现症状的时候出现改变,少量出血容易吸收, 然而该情况一般可以很快地改善,不易引起恶性循环,病症较稳定[8]。

综上所述, 中风患者在发病到病情稳定时刻,在CT 影像表现上存在差异。 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中,恢复期随着发病时间的增加,CT 值逐渐减少,CT 表现主要以病症吸收及缩小为主,后遗症期多表现为病灶软化、囊变、脑萎缩,针对不同分期指导功能锻炼对患者康复有重要帮助。

猜你喜欢

后遗症软化急性期
春天的“后遗症”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不同处理对冷藏“安哥诺”李果实软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你有没有网络消遣的后遗症
牡丹皮软化切制工艺的优化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脑便后遗症应如何调治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髌骨软化症的研究进展
DWI结合ADC图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