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西安市体育赛事发展的机遇、问题与发展路径
2020-07-02常任琪
常任琪
(西安文理学院 体育学院,西安 710006)
2015年国家发改委、外交部等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1],明确提出支持体育交流,支持沿线国家申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提出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发起组建国际体育产业联盟,推动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举办马拉松、自行车、帆船、汽车拉力赛等系列体育赛事。
体育赛事不仅是城市的名片,深刻反映并影响着一座城市的文化[3];而且作为绿色经济、朝阳产业,还能拉动体育消费增长,扩大体育服务业比重,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西安市正处在建设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陆上丝绸之路新起点和西部体育强市的关键期,体育服务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借助“一带一路”的良好契机,大力发展城市体育赛事,对于西安市增强城市软实力[4],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体育需求,都具有重要意义。
1 “一带一路”背景下西安市体育赛事发展的机遇
1.1 城市经济发展,保障了体育赛事举办
首先,“一带一路”的深入实施加速了西安市的经济发展。《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5]数据显示,西安市2015年经济总量达到5 810.03亿元,年均增长10.9%,财政总收入达到1 114.66亿元,是2010年的2.2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650.91亿元,是2010年的2.7倍。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等23项国家级试点和示范城市落户西安等,西安市经济发展效果显著,有效缩小了与东部的差距。其次,基础设施得到强化,国际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咸阳国际机场成为全国八大区域性枢纽之一,以西安为中心到全国主要省会城市的“高铁一日生活圈”初步形成。西安通过举办一系列节庆活动、丝路论坛等,让更多的国家了解了西安,提升了自身的国际知名度。如2013年西安举办丝绸之路沿线20个城市市长圆桌会议,先后与乌兹别克斯坦马尔罕市、土库曼斯坦马雷市结为友好城市[6];成功举办了有77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首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等。城市国际知名度的提升能够吸引更多的高级别赛事资源,而经济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则为体育赛事的举办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1.2 产业结构升级,刺激了体育消费增长
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西安市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布局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有力促进了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2016年西安市第三产业比重较 2010年提高了 4.8 个百分点,占比达到58.9%;人均达到 10 778 美元左右。国际一般规律认为,当人均GDP超过7 000美元时,人们的动态精神需求(运动、旅游等)就会不断提升,并占据主导。西安市人均GDP已经远超这一标准,西安市已经具备了大力发展体育文化产业的市场条件。
1.3 对外开放扩大,增加了体育赛事机会
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西安为世界所关注,大大增加了西安办赛的机会。2012年西安市举办或承办国际性或全国性体育赛事仅为22项次,而2013年就达到了40项次,到2018年这一数字已经为117项次。2014年西安市举办首届丝绸之路国际城市围棋邀请赛,有16个国家的棋手参加,此后乒乓球、拳击、定向等丝绸之路系列赛事相继在西安举办。由此可见,“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实施之后,西安市举办的体育赛事数量明显增加(图1)。
图1 2012—2018年西安市举办或承办的国际或全国性体育赛事数量图
2 “一带一路”背景下西安市体育赛事面临的问题
2.1 体育赛事基础薄弱、数量不多、质量不高
西安市地处西北腹地,随着全球贸易通道从陆路向海路的转移,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和水平均滞后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条件的落后导致举办体育赛事的基础薄弱,举办的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和单项体育赛事数量和质量都严重不足[7]。1996年西安才开始举办全国性综合运动会,到目前为止,西安市只举办过1996年第5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1999年第4届全国城市运动会这两次全国性综合运动会。然而据统计,仅“九五”期间(1996—2000年)上海就举行了100多项国际体育比赛。西安市举办的单项体育赛事影响力也不大,比如2018年西安市举办或承办了国际或全国单项体育赛事9项,参与人数最少的只有30人,最多的也仅有280人(表1)。
表1 2018年西安市举办或承办的国际、全国单项比赛情况一览表
注:根据西安市体育局数据绘制
2.2 “一带一路”体育赛事还不够成熟
借“一带一路”契机,西安市开始着力打造“一带一路”体育赛事,自2014年第一个“一带一路”赛事——首届国际城市围棋邀请赛至今,只有短短6年发展时间。由于起步晚、发展时间短,“一带一路”赛事还存在诸多不足。首先,赛事发展水平低。18项赛事中,仅有铁人三项世锦赛、跆拳道公开赛、亚洲摔跤锦标赛3项是奥运会积分赛或资格赛,赛事质量和参赛者水平较高。其次,赛事影响力有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65个,西安“一带一路”系列体育比赛中,仅有世界健美精英排位赛暨IFBB精英职业卡资格赛和西安国际马拉松参与的国家超过(或接近)一半。还有些比赛虽冠以“一带一路”之名,实际参赛的选手均来自中国,比如,健康中国·丝绸之路首届传统武术精英赛和“丝绸之路·明泽杯”全国老将击剑精英赛(表2)。再次,赛事的商业化运作水平较低。受赛事水平和影响力的限制,赛事的商业赞助不多,奖金设置也不够丰厚。比如,“长安剑客”国际击剑精英赛,2018年赞助商为西安SKP、锦泰财险陕西分公司、伟志服饰公司、陕西骏东玛莎拉蒂、西安响臻出行汽车租赁公司等[8],均为西安本土企业;“一带一路”金牌赛事,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最高奖金6 000元、西安国际马拉松赛最高奖金2万元,而同时期北京国际马拉松最高奖金为2万美元,广州、厦门国际马拉松奖金均为4万美元。
表2 西安市2014—2019年“一带一路”相关体育赛事情况一览表
注:根据西安市体育局数据、《2019年西安市体育局竞赛活动计划》及网络资料整理。对于多届次的赛事,其参与国家及人数取历届最多值
2.3 体育赛事与“一带一路”价值融合不够
仍以“一带一路”体育赛事为例。2014年以来西安市共举办该系列体育赛事36项次,其中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亚洲摔跤锦标赛、铁人三项世界锦标赛资格赛、西安国际马拉松赛和中国跆拳道公开赛5项赛事被评为“一带一路”2019年精品体育赛事[9]。可是,仔细分析这5项赛事,就能明显发现赛事与“一带一路”宗旨、理念、原则融合不足的问题。比如,亚洲摔跤锦标赛、铁人三项锦标赛和跆拳道公开赛实际上都是奥运积分赛或者资格赛,虽冠以“一带一路”赛事之名,并没有体现与沿线国家民心相通、互动交流的主旨。两项马拉松也是如此,城墙马拉松始于1993年,已经举办了25届,只是2019年列入中国田径协会的“一带一路”赛事,其实并不具备“一带一路”体育赛事的内涵和特质,这一点从两项马拉松的办赛主旨(表3)中也能看出来。
“一带一路”的原则是共商、共建、共享,体育赛事的举办应该遵循这一原则,促进沿线国家体育赛事相互交流、共建共享,兼顾各方利益、找到最大公约数。而5项精品体育赛事,举办地都在西安。共建原则之一是坚持市场运作,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的规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各类企业的主体作用,在此基础上,发挥好政府的作用。但是5项精品赛事,只有2项有企业参与,其他均为政府主导(表3)。
表3 2019年西安市“一带一路”精品体育赛事举办地及主承办单位一览表
注:根据西安市体育局发布信息及网络资料整理
3 “一带一路”背景下西安市体育赛事的发展路径
3.1 内培外引,建设“一带一路”体育赛事名城
体育赛事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体现在产业结构升级、就业岗位增加、投资和消费增长等方面。如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后,流入北京与奥运会筹办相关的资金高达1 500亿,广州亚运会前后与亚运会相关的资金流入也在1 000亿左右,并为广州创造了50万个就业岗位[10]。目前,西安市组织举办的“一带一路”体育赛事规模还不大、层次及办赛水平还不高,影响力和参赛者覆盖面也极为有限,亟需内培外引,建设赛事名城。
内培外引是指对内打造体育赛事IP,即体育赛事知识产权及其周边衍生产品,增强体育产业和体育赛事的核心竞争力;对外引进高质量的赛事及组织机构,带动体育赛事快速发展。西安市城墙马拉松在千年古城墙开跑,是其他马拉松赛事无法比拟的,其独特的赛事知识产权保证了它持久的生命力和活力。但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如何让沿线更多国家和地区的马拉松爱好者了解和参与城墙马拉松?这就需要以改革促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培育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发展。加快体育行业协会实体化和社会化步伐,引进专业体育赛事公司,体育和教育部门建立联席办公机制,促进体教融合,盘活青少年赛事资源,进一步激活体育赛事市场[11]。引进高质量的赛事对提升城市品位、加大城市宣传、提升居民的心理满足感和自豪感都具有重要意义。黄海燕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2009年上海ATP1000大师赛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大师赛对上海的社会影响隶属于“很好”的程度,为 0.605 5,远高于经济影响0.423 2[12]。除ATP1000大师赛外,F1大奖赛、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等长期落户的国际知名体育赛事,俨然成为上海市一张烫金的国际名片。
《陕西省“一带一路”建设2019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陕西省要建设“一带一路”交通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产能合作中心、科技教育中心、国际文化旅游中心、丝绸之路金融中心等[13]。西安市作为陕西省省会、世界历史文化名城、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国家重点建设的国家中心城市,在政策、基础设施等方面具备明显优势。西安市应该借助全运会契机全面升级体育场馆设施,积累总结办赛经验,积极申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进一步扩大赛事和城市影响力,打造“一带一路”体育赛事名城。
3.2 体旅融合,打造“一带一路”体育消费之城
体育和旅游都是参与经济、口碑经济、流量型经济,都需要一定规模的人群参与。同时,体育和旅游都有文化属性,体育文化和旅游文化都具有学习传承、展示体验的功能,也都具有寻求刺激、充满活力的特质。不论从经济还是文化属性来看,二者都具有融合发展的条件。
体育消费包括体育服饰用品、装备等实物消费和观看体育竞赛、参与体育运动等为了愉悦身心的体验消费。一方面,体育消费可以借助西安雄厚的旅游基础,加快发展。2017年西安旅游业收入占GDP的8.6%,而体育产业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还不足1%。所以,西安市体育产业要善于依托和利用该市旅游业巨大的流量、广阔的渠道、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完善的经营条件,在策划宣传与市场化运作方面与旅游业紧密结合,重点发展体育赛事等观赏体验型消费。另一方面,体育消费的发展也可以助力西安市旅游更高质量的发展。西安市的旅游大多依托名胜古迹资源,人们看完就走,再次游览的几率较小。体育赛事有活力、有黏性,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第一,作为体育消费重要内容的赛事参与,可以有效刺激旅游消费。《2018埃森哲中国消费者洞察》显示,每周运动时间越长的受访者,冲动消费的比例也越高。尼尔森公布中国跑步者参与一场马拉松人均花费为3 601元。第二,体育赛事的黏性可以提升旅游重复率。运动员、球迷粉丝、工作人员将自己的成功、荣耀、激情、经历留在了举办地,这些珍贵回忆促成他们对举办地产生“场所依恋”进而故地重游,这是体育赛事留给举办地的无形资产。波士顿马拉松经历百年,它的参赛者6成以上都是重复参赛选手。第三,体育赛事的张力可以扩大旅游消费。体育活动具有明显的群体性特征。运动员有教练团队、医疗团队、粉丝团队,球迷还进一步扩展出家庭团、朋友团等。他们在参赛和观赛结束后,大部分会就地开展旅游活动,或观赏名胜古迹,或品尝特色美食,或拜访老友故交,这有效提升了体育赛事的综合价值,促进了当地的旅游发展。
西安市应有效开发和转接旅游发展带来的流量、资金、技术等优势要素,以旅游发展刺激和扩大体育消费,同时,利用体育赛事的黏性、张力促进旅游业的复利增长,从而促进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打造体育消费之城。
3.3 赛事互通,建设“一带一路”体育活力之城
“一带一路”倡议的原则是共商、共建、共享,思路框架是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西安市应立足“一带一路”对陕西省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的战略定位[14],发展丝路特色体育赛事交流基地。赛事项目选择上,坚持特色优先、资源互补、共同发展的策略;赛事举办地选择上,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赛事互通策略;赛事主体方面,坚持市场导向原则,鼓励更多的体育赛事组织机构等市场主体参与其中,真正实现市场化运作;办赛主旨上,突出“一带一路”主题[15]。
西安市应该扩大与沿线国家的体育交流,着力打造丝路特色体育赛事网络。促进体育行业、产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兴盛[16],在朱雀、丈八高新、长安体育产业园区、关中体育用品制造园区、蒲城通用航空体育产业园区的基础上延伸体育旅游、体育赛事、体育中介等产业链。营造“走得出、引得进”的体育赛事市场氛围,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体育赛事互动流通,激发体育赛事市场活力和城市活力。
4 结语
城市兴则体育兴,体育强则城市强。当前西安市体育赛事还存在着丝路赛事起步晚、水平低、特色不足、宗旨模糊等问题,但我们更应看到“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为西安市体育赛事发展带来的难得机遇。西安市应借助第14届全运会东风,结合“一带一路”宗旨,进一步提升办赛能力和水平,积极引进和承办高水平体育赛事。结合西安旅游、高端制造产业、军工产业聚集以及地理环境优势,努力打造丝路高水平赛事聚集的赛事名城、体旅融合发展的健康之城、丝路赛事互通的活力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