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侧后路椎间孔镜技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优化与术后恢复效果的观察

2020-07-02李光宝尹建文

河北医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孔镜椎间椎间盘

李光宝, 尹建文

(邵阳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 湖南 邵阳 422000)

腰椎间盘突出是临床上常见骨科疾病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尤其以老年人最为突出,属于慢性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1]。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式为后路开放手术治疗,具有疗效突出、压力释放彻底的优点,但同时也伴随着较大出血量、创口大等缺点,尤其容易破坏脊柱的稳定性,对于退变不严重患者、年轻患者并不适用[2]。本文旨在探索侧后路椎间孔镜技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手术优化与术后恢复效果,为临床上诊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9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28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手术,观察组采用经皮侧后方入路椎间孔镜技术。所有患者男性68例,女性60例;平均年龄(45.62±8.77)岁;平均病程(4.28±3.17)周。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经CT诊断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③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肾、肝等严重器官性疾病;②精神、意识等障碍性疾病;③合并心功能不全。本次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并符合相关伦理学标准。

1.2方 法

1.2.1手术方法:对照组:将患处脊椎间隙作为中心,做一条切口,长度约6cm,将患处侧竖脊肌、棘上韧带切开后使发生病变的侧椎暴露出来,采用咬骨钳进行开窗并加盖黄韧带切除后使硬膜囊暴露出来,将椎间盘髓核摘除完成手术。观察组:取侧卧位并将患侧向上,麻醉完成后于中线处旁开10~12cm,变形髓核组织采用亚甲蓝进行染色,对椎间盘进行常规造影后。采用扩孔钻对小关节突进行磨削,使椎间孔扩大。置入工作套管后将椎间孔镜置入,采用专用髓核钳将染色组织、突出至纤维环外以及巨大髓核组织摘除,释放压力并观察纤维环的破裂情况。辅助止血和皱缩破裂纤维环成形工作应用射频消融进行。经孔镜观察硬膜囊和神经根状况,见患者硬脊搏动良好时使用生理盐水对手术创口进行冲洗并缝合。

1.2.2观察指标:①两组患者骨科评分比较:治疗后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表[3]对两组的脊椎状况进行评估,包括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度以及膀胱功能等,共29分,分数越高骨科状况越好。②两组患者功能障碍状况比较:采用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表[4]对患者功能障碍状况进行评估,共7项,包括腰腿疼痛程度、提举重物情况、个人生活料理情况、坐立状况、行走状况、睡眠状况以及站立状况。③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包括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正常生活;有效:偶尔出现疼痛,只能从事较轻的工作;无效:临床症状没有改善,甚至有恶化的现象,不能正常工作。计算总有效率,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结果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骨科评分比较:观察组的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骨科评分比较表(分)

2.2两组患者功能障碍状况比较:观察组的腰腿疼痛程度、提举重物情况、个人生活料理情况、坐立状况、行走状况、睡眠状况以及站立状况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功能障碍状况比较表(分)

2.3两组患者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的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无显著差异,数据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数据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2.4患者椎间孔镜手术前后腰间盘突出情况对比:矢状位及横断面透视可得患者接受者椎间孔镜手术后腰4/5突出椎间盘、右侧突出椎间盘摘除情况良好,见图1~4。

图1 患者椎间孔镜手术前,矢状位示腰4/5椎间盘突出

图2 患者椎间孔镜手术前,横断面示腰4/5椎间盘向右侧突出

图3 患者椎间孔镜手术后,矢状位示腰4/5突出椎间盘已摘除

图4 患者椎间孔镜手术后,横断片示腰4/5右侧突出椎间盘已摘除

3 讨 论

腰椎间盘突出是引发老年人群腰腿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成为了世界骨科医务人员重点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5]。传统开放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的韧带组织和椎体旁肌肉造成损伤的可能性较大,并且需要对部分椎板骨质和关节突关节进行切除,使患者脊柱稳定性受到破坏,增加了患者发生后遗症的可能性。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微创手术逐渐应用于各手术工作当中,并取得了较大进步,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技术具有微创、出血量小等优势,得到了越来越多医务人员的关注[6]。

观察组的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能原因是较传统手术相比,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技术是讲椎间孔扩大后通过植入导管进行椎间盘突出处摘除术和消融术的,能够直接释放神经压力,使患者术后能够得到显著的临床症状改善,腰腿疼痛感立即消失,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7]。同时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技术具有微创、出血量少的优点,因此患者术后恢复较快,明显缩短患者下床活动时间。观察组的腰腿疼痛程度、提举重物情况、个人生活料理情况、坐立状况、行走状况、睡眠状况以及站立状况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能原因是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技术对于多种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都可使用,在局部麻醉的情况下进行手术能够使患者保持清醒的状态,最大程度的避免了医院新神经受损的发生,微创使得瘢痕较小,不容易被发现,同时具有较轻的粘连性,对于下次手术无较大影响。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技术相比传统手术具有较为清晰的视野,能够帮助医务人员精准操作,找到适合的靶点,出血量较少,因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感染的可能性也较低,显著降低了患者的功能障碍发生率。两组患者的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数据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这提示我们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中与传统开放手术具有相同疗效,能够有效降低术后无菌炎症的发生率、减少手术节段椎间缝隙狭窄发生可能性,手术节段椎体的活动能力也能够最大程度的为患者保留。

综上所述,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技术疗效显著,压力释放彻底,且具有微创、手术视野清晰的优点,术后骨骼恢复较快,功能障碍发生率较低。

猜你喜欢

孔镜椎间椎间盘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对单节段DLSS术后患者腰椎功能及疼痛程度的影响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研究
经皮椎体强化术后对邻近椎间盘影响的观察
腰间盘突出运用椎弓根螺钉与椎间融合术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CT、MRI特征及诊断准确性比较*
经椎间孔镜一次性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锻炼首选蛙泳
半躺姿势最伤腰
揭开腰椎间孔镜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