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及影像特征分析

2020-07-02张玉娇洪宗启裴仁明

河北医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普通型蒲公英病程

孙 喆, 张玉娇, 杨 娟, 魏 巍, 洪宗启, 裴仁明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 安徽 合肥 230000)

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在我国蔓延已达三个月之久,目前我国本土新增确诊人数维持在低位,疫情基本控制,但是人员流动和聚集增加带来的疫情反弹风险依然存在;另外,国际疫情快速蔓延,形势严峻,输入性风险持续增加。2020年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将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所致的疾病命名为COVID-19(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根据最新版诊疗方案,COVID-19的临床分型为轻型、普通型、重症型及危重型,非疫区患者多以普通型为主[1];近期,国内外很多学者的研究重点是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少有文献报道输入性普通型COVID-19,尤其是肺部病灶的演变过程及外周淋巴细胞的变化趋势;本研究搜集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1例普通型COVID-19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探讨二者的变化过程及相关性,旨在提高对普通型COVID-19的认识,为临床医生对疾病进展的早识别、早干预提供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3日至2020年3月8日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1例普通型COVID-19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男11例,女10例,平均年龄(40.52±17.14)岁;所有患者均符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1]中的诊断及出院标准。根据21例普通型COVID-19患者住院期间肺部病灶是否有进展(病灶扩大、数量增多)分为进展组(5例)和平稳组(16例);所有患者均无心肺系统基础疾病,入院时根据最新版诊疗方案给予氧疗、抗病毒、对症支持治疗及中医汤药口服治疗,病情进展时给予抗炎、调节免疫及丙种球蛋白等对症支持治疗。

1.2实验室检查: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平稳组入院时及出院时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eutrophil count and lymphocyte count ratio,NLR),进展组入院时、进展时及出院时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和NLR。

1.3影像检查及图像分析: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采用美国GE optima 540 CT机行胸部CT检查,患者仰卧位,屏气后连续扫描,扫描范围自肺尖至肋膈角;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采用Auto mA技术,层厚5mm,间隔1.25mm,矩阵512×512,肺窗重建1.25mm薄层;所有患者住院期间每隔3~6d复查CT。由3名从事胸部CT诊断的高年资主治医师在PACS工作站上进行图像分析,意见分歧时经讨论协商取得一致;在肺窗(窗宽1600HU,窗位-500HU)及纵膈窗(窗宽350HU,窗位50HU)上观察并记录:①病灶的分布、范围;②病灶的特点,如磨玻璃样、磨玻璃伴实性成分、“铺路石征”、“蒲公英征”等;③复查CT时病灶变化的情况。

2 结 果

2.1临床表现:21例普通型COVID-19患者中,3例有武汉市居住或旅游史,15例有确诊患者接触史,两起家族(分别是5人和3人)聚集性发病;患者年龄10~78岁,平均40.52±17.14岁;首诊临床表现以发热(52.38%)、咳嗽(38.09%)为主,4例(19.04%)无明显临床症状(表1);平稳组与进展组的性别、年龄及首诊症状无明显差异。经过积极的住院治疗,平稳组患者的肺部病灶多数在总病程的第(13.06±5.41)天开始吸收,进展组的肺部病灶在总病程的第(12.80±7.19)天开始进展,第(17.20±7.40)开始吸收;两组在住院前病程、住院时间、总病程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2);两组患者的预后均较好,出院后7~14d复查胸部CT,多数患者(18例94.74%)胸肺部病灶可完全或基本吸收。

2.2实验室检查结果:普通组入院时、出院时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进展组入院时、进展时、出院时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入院时的NLR在组间比较时具有统计学差异,进展组高于平稳组(表3)。

2.3影像学表现:21例患者住院首次CT检查,其中两例肺部无明显病变,其余19例中病变累及一个肺叶5例(26.32%),两个肺叶2例(10.53%),三个肺叶3例(15.79%),四个肺叶5例(26.32%),五个肺叶4例(21.05%),其中右肺下叶受累最多(16例84.21%),左肺下叶次之(15例78.94%),右肺上叶受累最少(5例26.32%)。病灶表现为单纯磨玻璃影8例(42.11%)、磨玻璃影伴实性成分11例(57.89%),2例进展时出现部分实变;5例(26.32%)可见“铺路石征”,16例(84.21%)见“蒲公英果实征”,10例(52.63%)见“蒲公英种子征”;胸膜增厚10例(52.63%),1例进展时出现少量胸水。

表1 两组患者的性别和首诊症状n(%)

表2 两组患者的病程比较

图1 平稳组病例

女,56岁,图1A:病程第4天入院首次检查,左肺下叶磨玻璃影伴少许实性成分,可见“蒲公英种子征”(细箭);图1B:病程第10天,病灶明显吸收;图1C:病程第15天出院时,病灶基本吸收。

图2 进展组病例

男,39岁;图2A:病程第5天入院首次检查,两肺上叶小斑片状磨玻璃影;图2B:病程第11天,两肺病灶明显增多、增大,右肺下叶可见“蒲公英果实征”(粗箭);图2C:病程第15天,右肺下叶病灶密度增高,可见“蒲公英种子征”(细箭);图2D:病程第25天出院时,两肺病灶明显吸收;图2E:出院后14d复查,未见明显异常。

表3 两组患者入院时及出院时相关实验室指标比较

3 讨 论

近期,大量研究表明[2]COVID-19的最初临床症状以发热、咳嗽、乏力为主,部分患者会出现腹痛、肌肉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本研究搜集病例的首诊临床表现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类似;值得指出的是,本研究中有4例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此类患者属于无症状感染者,存在传染性且隐蔽性强,应予以高度重视。关于普通型COVID-19病程的研究少有报道,本研究结果显示,普通型COVID-19总病程是13~41d,住院时间10~34d,其中进展组均要稍长于平稳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出院标准注重核酸检验的结果有关。多数患者出院后两周复查CT,肺部病灶可完全或基本吸收;仅1例住院时病情较为严重的老年患者吸收不完全,并有大量纤维灶形成;因此笔者认为普通型COVID-19预后较好,但老年患者肺部病灶吸收较慢,对于其远期的肺功能也应予以检测。

有研究表明[3],新型冠状病毒的攻击和吞噬造成了淋巴细胞的大量减少,从而抑制了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是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淋巴细胞的降低应作为COVID-19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COVID-19患者中性粒细胞一般正常,随着淋巴细胞的减少,NLR逐渐增大,且差异更为显著,有学者提出将NLR作为检测指标更为敏感[4]。本研究结果显示进展组在入院时、进展时、出院时的NLR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与影像改变有一定程度的同步性;其数值由大到小分别是进展时(3.41±2.89)、出院时(2.79±1.25)、入院时(2.41±1.50),这说明淋巴细胞在进展时损伤加剧,在出院时仍未完全恢复;但是三组之间的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是由于样本量小,且均是普通型患者,NLR上升幅度小所致。然而,进展组入院时的NLR要高于平稳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提示可以将入院时的NLR作为普通型COVID-19进展可能的预测指标,NLR较大者出现进展的可能性大,其临界值还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的进一步研究。

目前CT平扫是COVID-19主要的筛查和辅助诊断手段。新型冠状病毒通过损伤呼吸道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进而引起肺泡炎、细支气管炎及间质性肺炎,其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相关文献报道[5,6]及本研究病例,笔者总结普通型COVID-19 CT表现及病理基础如下:(1)多发磨玻璃影,可伴有间质增厚、血管增粗、实变;炎性细胞因子的侵袭引起肺泡壁增厚,肺泡内炎性渗出增加,形成磨玻璃影;肺泡内渗出不断增加,形成实变影;炎症累及小叶间隔和小叶内间质,肺间质炎性增厚,形成网格影或“铺路石征”;炎症刺激血管,使其壁增厚,通透性增加,形成增粗血管影;(2)病灶多位于肺外周或胸膜下区,可伴有邻近胸膜增厚;新型冠状病毒主要侵犯细支气管及其周围肺泡、肺间质,这部分淋巴引流朝向胸膜下区,且肺外周毛细血管丰富,所以病灶多发生在肺外周或胸膜下区;当炎性渗出累及邻近胸膜时可引起胸膜增厚;(3)进展时磨玻璃影扩大,数量增多,密度增高,实变增多,并可出现胸腔积液;好转时病灶吸收、数量减少,边界变清晰(图1、2)。

值得指出的是,傅晓彬等[7]发现“蒲公英征”在非重症COVID-19患者中出现率较高,是一种较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本研究17例(89.47%)出现此征象(图1A、2B、2C)。“蒲公英征”可以分为“蒲公英果实征”和“蒲公英种子征”;“蒲公英果实征”即蒲公英种子和果实未飘落时的形态,花茎为肺血管,蒲公英中心由花托、种子、果实及它们之间的间隔形成的圆团为病灶内的肺泡、增厚的小叶内间质和增粗的小血管,周围的冠毛形成的绒团为磨玻璃样的渗出;当病情进展,实变增多时形成伞状的“蒲公英种子征”,即蒲公英种子的形态,细长的种子为肺小血管,冠毛为渗出性或实性病灶。根据现有报道的图像资料,当病情严重,肺部病灶融合,形成大片状实变时较难观察到此征象,因此,笔者认为“蒲公英征”对于普通型COVID-19较具诊断价值。

综上所述,普通型COVID-19患者多具有流行病学史或确诊病人接触史,初诊时临床表现主要是发热、咳嗽、乏力,部分无症状感染者应给予重视;经过积极的住院治疗,总病程在13~41d,预后良好;入院时NLR值对病情的进展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其临界值的确定仍需要大样本研究;除了一般的影像学表现外,“蒲公英征”在普通型COVID-19患者中多见,是比较具有特征性的影像表现,其诊断价值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猜你喜欢

普通型蒲公英病程
蒲公英
鼻负压置换治疗对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患儿病程及病情的影响
蒲公英
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胸部HRCT影像分析
成人新型冠状病毒重型肺炎早期预警指标探讨>
调峰保供型和普通型LNG接收站罐容计算
枣庄地区小儿支原体肺炎实验室检验结果及流行特点的研究
可以吃的蒲公英
针灸配合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让人笑翻的实习医生病程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