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有效科技供给能力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0-07-01胡静涛胡琨元张诚王楠

科技创新导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智能制造制造业

胡静涛 胡琨元 张诚 王楠

摘   要:以详实的数据分析了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发展现状,以及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一是要推进创新主体功能定位清晰、资源配置合理、科研力量集中的新型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二是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为制造业发展提供科技源泉;三是建立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可控的智能制造体系,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的科技供给。

关键词:科技供给  制造业  智能制造

中图分类号:F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0)04(c)-0066-03

Abstract: Based on the detailed dat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hich is big but not strong, as well as the problem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s weak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pacity and insufficient supply capac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puts forward policy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First, we need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with clear innovation subject function, reasonable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concentrated scientific research force. Second, we need to strengthen basic and applied basic research to provid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our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ird, we need to establish an independent and controllable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ystem with core key technologies to provide an effective suppl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Key Words: Technology suppl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当前,制造业科技创新在发展速度与成熟度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先进制造技术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NICT)的深度融合,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制造业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我国对源头技术、核心技术的研发重视不够,科技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28日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要充分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1]。为推进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我们应在推进新型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建立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可控的智能制造体系等方面,谋全局、谋长远,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的科技供给。

1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与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一系列重大产业政策的引领下,经过多次产业结构重大调整,我国工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已建立起一个门类健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是唯一拥有联合国制定的全部产业门类的国家[2]。

经过70年的发展,我国制造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生产能力迅猛增长,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当中,有220多种工业产品中国的产量占居全球第一[3]。自2010年起,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始终处于世界第一位,2018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额达到28%以上。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是驱动世界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

《中国制造2025》这一制造强国战略促进了我国制造业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据工信部统计数据,截止到2019年6月,企业在研发设计方面的数字化率达到了69.3%,关键生产工序控制的数字化率達到了49.5%,实施个性化定制、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智能制造新模式的企业比例,分别达到了35.3%、25.3%和8.1%[3]。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为我们抢抓第四次工业革命机遇奠定了坚实基础。

1.2 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在制造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我国制造业以资源、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为主,缺少技术和服务密集型企业,由于这种不尽合理的产业结构,导致我国制造业利润率偏低,在世界产业价值链中长期处于中低端位置。2018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位列全球第一,约占全球制造业的30%,美国以17%的占比位列第二,但是我国制造业利润率仅有2.59%,而美国制造业利润率高达12.2%,是我国的4.7倍。

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关键技术和产品受制于人。据工业部的对全国30多家大型企业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在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中,有32%完全空白、52%依靠进口,95%的高端制造装备依赖进口[4]。

1.3 科技供给能力不足制约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5]。

我国制造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科技成果转化率、专利技术交易率都远低于工业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科技供给能力不足严重制约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据“2019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榜单”报告,500强企业研发费用总规模达到7110.87亿元,研发强度达到2.14%,实现了2016年以来研发强度的“三连涨”,但是与世界500强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6]。而据《2018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排名》对全球46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家公司研发投入的统计数据表明,美国公司研发投入在总投入中的占比为37.2%,欧盟为27.2%,日本为13.6%,而中国仅为9.7%[7]。

2  建设新型国家创新体系、全面提升有效科技供给能力

2.1 厘清创新主体功能定位,推进新型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科技创新是推动制造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而科技创新需要一个坚强有力的国家创新体系支撑。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紧密合作的产学研创新体系。但是,现阶段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中,不同创新主体功能定位有一定的重叠,重复布局、资源分散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8]。厘清不同主体定位,建立分类定位、分类管理、分类评估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构建创新要素高效配置、创新主体协同互动的生态系统,是推进新型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核心主体,要发挥其了解市场需求的优势,重点开展具有行业共性的应用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引领行业发展。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首要任务是人才培养,在科技创新中重在从事自由的科学前沿探索性研究,取得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科研院所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以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为目标,把工作重点放在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攻关两个层面,解决重大科学技术问题。

2.2 稳定支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促进原创性重大成果产出

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9月2日主持召开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基础研究决定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卡脖子问题根子在基础研究薄弱。”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核心源动力,要从根本上破解“卡脖子”问题,必须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在基础理论体系和共性关键技术方面取得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重大原创性成果。

基础研究具有长期性、积累性、系统性、不确定性等特点,需要科研人员持之以恒地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而目前我国主要采用的是竞争性科研项目经费配置模式,这种模式下的科技计划项目大多短期目标导向性强、管理过程繁琐,致使科研人员难以潜心从事战略性、长期性的创新研究。

在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中,应该建立竞争性和稳定性统筹协调的科研经费配置方式,提高对国立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以及国家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基地的稳定支持力度,鼓励科研人员从事基础性、前沿性、战略性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取得重大原创成果。

“工业强基工程”是《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五个重大工程之一。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是我国制造业目前最为薄弱的环节,是制约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我们必须重视并重点突破的核心技术。关键基础材料要重点突破高端钢铁材料、高性能化工材料、先进合金材料、关键稀土功能材料、特殊非金属材料、特种纤维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等;核心基础部件要重点研发大型高参数齿轮及传动装置、高压液压元件、大功率液力元件、高可靠密封件、高速链传动系统,以及高档数控机床高速电主軸、精密转台、多轴联动主轴头,机器人高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伺服电机、驱动器和控制器等;先进基础工艺要重点攻克集成电路制造、精密加工工艺、材料精密成形、增材制造工艺等;产业技术基础则要重点围绕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工业云服务、工业基础软件与应用软件等,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2.3 构建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可控的智能制造体系,破解“卡脖子”难题

2018年以来由美国挑起的中美贸易争端,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是我国制造业的核心之痛。大到航空发动机、重型燃气轮机、高压共轨系统、真空蒸镀机、光刻机、激光雷达、高压柱塞泵、高端焊接电源、掘进机主轴承,小到芯片、触觉传感器、手机射频器件、高端电容电阻、光刻胶、液晶面板微球、锂电池隔膜,从航空钢材、高端轴承钢、高强度不锈钢、铣刀超硬合金材料、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环氧树脂等基础材料,到工业操作系统、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软件、航空设计软件、生产管理软件等核心工业软件,核心技术缺失严重制约了我国制造业发展。

智能制造系统和装备对以能源密集为特征的原材料制造业和以个性化定制为特征的终端产品工业,起着核心使能的地位和作用。构建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可控的智能制造体系,从根本上破解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是我国建设制造强国的当务之急。

因此,我们要聚焦智能制造系统与装备核心技术,破解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品设计、制造工艺、经营管理在理论/方法/知识融合过程中的基础问题,突破智能生产制造技术、产品创新设计技术和智慧生产管理技术,突破以智能工业机器人、数控系统与智能装备为载体的智能加工制造技术,重点研发协同制造与工业软件、制造物联与自动化系统、智能工业机器人、数控系统与智能装备,构建机器泛在互联、系统自主智能、生产协同高效的智能制造技术体系,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正向创新研发能力、全球供应链掌控能力和高端复杂产品生产制造能力,为实现建设制造强国战略目标的提供技术支撑。

3  结语

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供给的有力支撑。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我们首先应该建立起一个创新主体功能定位清晰、资源配置合理、科研力量集中的新型国家创新体系,为制造业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要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促进重大原创成果产出,为制造业发展提供科技源泉;要建立起一个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可控的智能制造体系,突破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卡脖子”核心技术。从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二个层面,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的科技供给。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开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2018-05-28].http://www.xinhuanet.com//2018-05/28/c_1122899992.htm.

[2] 国家统计局.工业经济跨越发展 制造大国屹立东方——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三[R].2019-7-10.

[3] 新浪财经网. 工信部:我国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占居全球第一.[2019-09-21]. 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2019-09-21/doc-iicezueu7301067.shtml.

[4] 工业和信息化部: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32%在中国为空白,52%靠进口[J].新材料产业,2018(8):79.

[5] 人民网. 习近平:创新能力不强是我国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2016-03-11]. http://cpc.people.com.cn/xuexi/n1/2016/0311/c385474-28192539.html?9stck.

[6] 搜狐網. 2019中国企业500强、2019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发布.[2019-09-02]. http://www.sohu.com/a/338314757_202023.

[7] 王军.未来经济领域的重大风险挑战有哪些?[J].银行家,2019(3):48-49.

[8] 白春礼. 构建现代科技创新治理体系 全面提升科技创新供给能力[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8(6):6-9.

猜你喜欢

智能制造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大数据对制造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