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构图所束缚
2020-06-30罗伯特
罗伯特
相信很多爱好摄影的人都要学构图法,必修课。什么五大法则七大方法啦,什么三分法构图、二分法构图、对角线构图、圆心构图、山形构图、垂直水平构图、斜线构图、对称构图、对比构图、曲线构图、放射线构图、三角形构图、框架式构图、重复构图、点构图、组合构图……长喘一口大气,可累死我了。
别担心,这不是背诵的,这是在一本讲“32个摄影构图基本技法”的书上说的。看完那些书上的构图法和范例,就要晕死过去了。
构图法是什么玩意儿
有那么多形形色色的构图法,总感觉无论你怎样拍,都能套上至少一种。因为理论家们都给总结全了,你逃不掉的,而且最后还有一个“兜底条款”——不构图。比如你拍大地,你拍水平的,说你画面有稳定感;你拍个斜的,说你画面有动感。总之怎么说都有理。
你用三分法拍大海(图1),“海二天地一”时说画面稳重,“海一天二”时说画面开放。对天发誓,书上就是那么说的。至于稳重好还是开放好,人家没说,你随便。摄影本来就没什么对错,一切看你想表达什么,以及别人能接受什么。
要是一半天一半地呢(图2)?别以为这种经常被人吐槽的二分法就不是一种构图,杉本博司大师的大海系列就是一半天一半海。二分法构图,书上说“适合拍摄比较震撼的风光照”,其实也不尽然,比如海滩上有一群野餐的人,拍进去也显得很生动啊。
笔者不是大师,不敢说这样拍一定有错,因为我们这种普通人似乎更适合经典的三分法(免得被评论家和理论家们斥为狂妄)。那么如何取舍海大还是天大?视乎天上有没有云或渐变色。若有,天二海一;若无,天一海二。
反正你怎么拍都没错或者怎么拍都不对就是了。评图时,想夸你,给你挑一个套上就行;想批你,给你挑对应的另一种做依据。取决于什么?当然是好看不好看啦,若是美人怎么拍都好看,即使小腿截断也好看,不信我给你举出一堆大师拍的,他们根本不在乎从哪里截断。
所以你不用担心,这帮摄影理论家一贯巧舌如簧,什么五大法则啦,七大方法啦,32个摄影构图基本技法啦,人家就是靠这个吃饭的啊。
可就是不知道大师们是不是也遵循这些个技法,看过大师的很多照片,发现他们根本就不在乎构图,或者说碰巧套上了什么构图,后人还煞有介事地画上线进行分析呢,布列松在“决定性瞬间”时真的这么思考了吗?又不是他本人说的,我将信将疑。
除了“画面简洁”还有“加法构图”
笔者认为关于好照片有三个标准:“主题明确、主体突出、画面简洁”。
画面简洁通常指的是“减法构图”,经常有摄影教学说,这是一个构图法则(所谓五大法则里面就有)。
这真的是让教程给带偏了!减法构图并不能说不对,但它并不是一个法则,而是构图的方法之一,你可以减也可以不减,甚至可以加(比如环境人像),除了减法构图还有加法构图呢。笔者曾经说过,如果可以交代人物身份的环境务必保留,这就是加法构图啊。
所以说,比学摄影技术更要紧的,其实是关于摄影的观念。比如你开车,驾驶并非不重要,但对于一个驾驶技术很娴熟的人来说,并不关心如何驾驶,更重要的是认路。这就是“不构图”的意义,当你掌握了很多构图法之后,就会像熟练开车一样下意识,早把要领置之度外。
图3这块蛋糕,画面够简洁了吧?笔者觉得是符合画面简洁的要求的,主体也足够突出。但人家写书的人认为“左右都留有空间,使画面显得十分单薄”,于是就换个角度,最后拍出来是图4这样子的,是不是饱满一些了?
那么,到底“减法构图”与“加法构图”矛盾吗?不矛盾,看你怎样用。减法构图指的是尽量剔除“与主题无关的事物”,并不是机械地什么都要减掉。如果是与主题相关的(比如“交代环境”),你不仅不用减,甚至可以加。
圖5照片是玛格南图片社的摄影大师托马斯拍摄的,战乱地区一个女人的形象。一个个子高高、穿着碎花裙子的美女,却背着一杆枪,这个画面的对比元素、强烈的矛盾冲突,其实已经足够了,为什么旁边要留那么多人不减去?一个字:环境。玛格南的使命是新闻,不是肖像,新闻是讲究信息量的。
混乱不堪,表情严峻,这些环境都是必要的,对主人公的身份有帮助。
然而,如果只拍这个美女的肖像,不要旁人,可以不可以?笔者认为当然也可以(不是现在这个场合,太乱,你就是想简洁也简洁不了),人物肖像也没错,摄影本来就没对错。说这话的意思是,不要纠结,因地制宜,先拍了再说,最后总有人为你找到理由(即使你当时是下意识的没有那么多想法)。
正说书上所说的所谓“不构图”,笔者认为这里指的是高手并不拿构图法当回事,举手就拍。然而凡照片大多会套上某一种构图,不过当时不假思索而已,“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不然你看上面托马斯大师这张照片,构图也太不讲究了!背景杂乱,有背景中的人物跟主体重叠在一起,后脑勺右侧还有一个跟主体同等比例的妇女正面严重抢镜。都是不折不扣的瑕疵啊,而且还把主体放在正中间!这要不是大师拍的,估计要被喷成渣渣了。就这在普通人看来的“烂片”也一样能套上一个构图:加法构图。
采用何种构图,真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