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丽末期朱子学的传播发展及李齐贤的贡献
2020-06-30郑秋辰
摘要:朱子学,原名性理学,是儒学的分支。因12世纪中国南宋文学家朱熹是儒学的集大成者,因此性理学又名朱子学。朱子学以“理、气”为中心,是一种与宇宙的产生与结构,人的心性,人的社会意识等有着密切关联的深层次学问。14世纪末期的高丽王朝已然处于崩溃边缘,13世纪末14世纪初高丽王朝涌现了一批有识之士,他们前往中国元朝学习儒家经传以及朱子学,并试图将先进的儒家思想和朱子学引入高丽,对当时朝鲜半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朱子学在高丽王朝的传播过程中,李齐贤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朱子学的东传过程中扮演了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
关键词:高丽王朝;朱子学;儒家经传;李齐贤
1 高丽末期朝鲜半岛朱子学传播概况
高丽末期武臣政变爆发后,社会整体发展走向衰败,不少中小地主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通过参加科举考试,登上政治舞台,并逐渐发展为一股足以影响王朝命运的新兴势力。他们意在引入中国朱子学,利用朱子学重整社会秩序,从而达到“救国”的目的。自此之后,一直到朝鲜王朝后期,朱子学开始了东渐过程,并在朝鲜半岛确立了其“正统哲学”的地位。
据史料记载,高丽忠烈王时期,高丽中后期儒学领袖安珦率先将朱子学引入高丽,安珦也被认为是朝鲜半岛历史上第一个引入朱子学的人。安珦还培养出权近,白颐正,禹集等儒学大家,作为安珦的弟子,他们同样也为朝鲜半岛儒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虞集是安珦的大弟子,其主要贡献是开启了朝鲜半岛易学的先河。安珦的另一位弟子,权近,在翻译中国朱子学著作以及朱子学的普及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白颐正在朱子学的理论领域的研究深度并不亚于安珦,在朱子学的传承上,白颐正担当了承上启下的角色,白颐正也因此成为安珦最有名的弟子之一。
为朱子学的传承与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还有李齐贤,高丽后期的李谷和李珥父子便师出李齐贤门下。李齐贤将朱子学看作“实学”,强调“实事求是”和“经世致用”的学风,宣扬“躬行心得”和“新民之理”。其思想充满了指向性,并提倡社会改革。
高丽末期朱子学的特点主要由以下两点:一是朱子学在高丽的传播过程中不断得到新进仕林阶层的认可;其次这一时期为接下来朝鲜王朝时期的朱子学理论的发展培养了众多人才。
2 李齐贤对朱子学传播的贡献及影响
李齐贤是高丽末期一位真正的朱子学者,他反对词章学,提倡义理学。他曾七次出使元朝,在元停留期间,他经常与中国的学者们切磋学问,研究儒学,并致力于将儒学理论应用到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上。他还提出要促进改善选拔人才制度,培育朱子学继承者等社会改革方案。1314年忠宣王设立了“万卷堂”,为众多儒学者提供了能够相互切磋学问的平台。在元朝居住11年的李齐贤与虞集交往最为密切,虞集是元朝有名的儒学家,诗人,被称为“元诗四大家”之首。虞集把朱子思想看作是学问的标准,认为朱熹的学问乃天下一等的学问。李齐贤自然也是受了虞集等思想家的深刻影响,然而有所不同的是,李齐贤并未把朱子学看作天下一等的学问,而是批判地,有选择地接收朱子学,在与虞集,元明善等儒学大家的切磋过程中,李齐贤自身的学问亦不断精进,得到了众多中国儒学家的敬仰和称赞。忠肃王曾发问李齐贤,为何当时大部分学者们都沉溺于词章学而忽略经学。李齐贤便向忠肃王建议修筑学堂,教授朱子学,着力培养精通朱子学的人才。李齐贤还上书忠肃王,建议其把“四书”作为第一经传研读,以“格物致知”和“正心诚意”为准则修养身心、涵养心性,以成为一贤明的君王。
李齐贤提倡通过朱子学解决现实问题,李齐贤作为心系百姓的儒学大家,曾批评过土地兼并制度的不合理性。朝鲜半岛山地多平原少,未开垦土地稀缺,再加上高丽中后期豪族势力和寺院大肆土地兼并,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很多百姓沦为奴隶,大大降低了国家的税收来源和劳动力来源,结果造成了国力下降,已经到了不得不进行社会改革的程度;再加上元朝的沉重贡物索要,更加加重了百姓的赋税徭役,因此李齐贤更加意识到了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因此李齐贤通过效仿朱熹的土地改革制度,强制压制土地兼并,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把土地返还给农民,以达到休养生息,恢复社会秩序的目的。
然而儒学界也曾出现过对李齐贤的批判声,《高丽史》中曾这样评价李齐贤:“李齐贤不乐性理之学,无定力,空谈孔孟,心术不端,作事未甚合理,为识者所短”。质疑了李齐贤儒学家身份的纯粹性,然而回想一下李齐贤的生平,这种说法似乎不尽然。《高丽史》由李朝时期的文臣、儒学者郑麟趾撰写。郑麟趾显然没有充分考虑李齐贤生活的时代背景,李朝时期的朱子学已发展相当成熟,而李齐贤生活的年代朱子学才刚刚开始传入朝鲜半岛,因此李朝时期的郑麟趾对朱子学的理解理所应当比李贤齐更具深度。比起儒学家,或许李齐贤更为人所知的是他政治家和文人的身份,因此后人对他的儒学水平多少产生了质疑。
后人对于李齐贤儒学大家身份的质疑或许还产生于另一个原因。如上述,李齐贤注重运用朱子学解决社会问题以及把朱子学运用于社会改革。1190年,朱熹为了实现社会“恒产”,大力推行土地所有制度,着力解决农民问题,耕者有其田,农民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就会有“恒心”,人民的思想才能够趋于稳定,整个社会才能趋于安定。因此他效仿朱熹,制定了“正经界”土地改革政策,强制压制土地兼并现象。李齐贤提出的“正经界”和朱熹的“经界法”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实施上几乎如出一辙,似乎李齐贤也只是把朱熹的土地改革方案运用于高丽社会,并无自己的创新与发展,因而有人对李齐贤的儒学大家身份保持怀疑态度。
除此之外,李齐贤还格外重视选拔人才,培养朱子学的继承者。李齐贤效仿元朝的科举制度,废弃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词章学,将“策问”加入考察内容范围,倡导“古文观”。李齐贤的“古文观”排斥华丽的辞藻和浮夸的修饰,重视内容的转达。“策问”是元朝科举考试的内容之一,李齐贤在高丽科举考试中加入“策问”的根本原因是他认为:只有表现“道义”的真诚的、质朴的古文,才是最理想的文体。朱熹也曾在《福州州学经史阁记》中指出:“世之为士者,不知学之有本,所以求于书,不越乎记诵,训诂,文辞之间,以钓名声,干利禄而已。”大肆批评了那些不注重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一味地学习词章,师傅格律,只求能得一佳句足以金榜题名。由于这种考试内容上的变化,当时的高丽儒生们变得更加注重现实,更加注重将自身学识与现实相联系。曾两次担任“知贡举”的李齐贤门生众多,威望极高,其中李谷,李穑父子先后在元朝参加科举并及第成为了继李齐贤之后有名的朱子学继承者。然而,他对高丽科举考试所作出的变动,也并未看出有何新意之处。朱熹对南宋后期以及之后的千百多年的科举考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一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向来被科举考生看作阐述“四书”的理论来源;其二,朱熹在其著作《学校贡举私议》中提出了众多改革科举理论,为历代科举考试所采纳。朱熹认为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英才理应是虔诚的儒家思想拥护者,且应具有一定治理民政的实干经验。这与李齐贤“弃词章,重策问”的出发点大相径庭。然而随着朱熹的社会意识的深入以及对科举制的逐渐了解,以及当时社会上诸如范进等怀有“不成功便成仁”的心理的考生屡见不鲜,渐漸地朱熹对科举制度的合理性产生了怀疑,认为读书人理应参加科举,但不可为科举所累,更不能深陷科举的囹圄无法自拔。后来,朱熹还在研究学问的目的上,批评了很多读书人研究学问只是为了追求高官厚禄,而非“求治世之道”,从而变成了纯粹的利禄者,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科举的如此弊端最终演化为统治者的工具。然而李齐贤并未能同朱熹一样看到科举制的弊端,直到朝鲜时期实学派代表人物柳馨远才首次对科举制度的弊端提出了批评。因此从这方面来看,李齐贤对朱子思想的贯彻或许并未能达到十分透彻的地步。
3 结论
尽管李齐贤没有留下专门著述朱子学的文学作品,但是李齐贤在儒学历史上所占有的特殊地位却毋庸置疑。韩国金忠烈教授曾评价李齐贤为“兼备思想的开放性和经世的实用性”的人物。他对朱子学的敬仰,以及他的社论、政论都如实地反映在其文学作品中。其弟子李穑,高丽后期的哲学家,对高丽后期朱子学的传播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也是高丽末期儒学的集大成者。李穑同样也培养出了很多弟子(郑梦周、权近等)。简单来说,高丽末期,朱子学先由安珦,白颐正,李齐贤等人引入,再由李穑、郑梦周,权近等人进一步普及,最终迎来朝鲜半岛朱子学的顶峰——“李朝朱子学”。
总而言之,在整个朱子学的朝鲜半岛传播过程中,李齐贤担当者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正是由于其对朱子学的深刻见解和领悟,使得他的文学作品和政论,社论中也无不渗透着朱子学的主旨,从而为高丽社会的安定、稳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朝)郑麟趾. 高丽史(第一册)[M].平壤:朝鲜科学院,1958.
[2](韩国)金忠烈. 高丽儒学思想史[M].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2.
[3] 刘刚.试论李齐贤对朱子学在高丽传播和发展的贡献[J].大庆社会科学,2013.
[4] 何永波.高丽李齐贤与性理学的传播[J].历史长廊,2010.
[5]张全明.朱熹对科举态度的转变及其改革主张[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2011.
作者简介:郑秋辰(1996—),女,山东人,研究生,研究方向:韩国文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