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只君子 福履将之
2020-06-30梁丽君
梁丽君
距今五千年前,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无论北方仰韶还是南方良渚,已经出现规模化的稻作农业。依山而峙,山是栖息的屏障;临水而居,水为生命的源泉。所谓高山仰止,静水深流。定居于一方以稻作为业的人们对于朝夕相对的自然、山水,何止依赖,简直崇拜,产生多少诡谲迷离的山水神话,又暗藏多少往昔的故事与观念。实在的,中国人对于山水的情感早已写入基因。
至于魏晋之后,文人邀山入画,乃“卧游”之,“畅神”之,实为自然且必然的结果。山水画,在中国绘画的范畴中,逐渐超越人物、花鸟,成为中国画的主流,文人的精神家园。寓目所见,千年以来,山水画的主题依然是“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形式的变化是丰富的,尽管有谢赫的“六法论”作为赏鉴标杆,但时代的变迁决定变数颇多,无论从简淡、细密到完备,还是“南北宗论”,以及装饰、再现、超再现之说,抑或对二维与三维空间的关注,这些林林总总,哪怕细微的变化都影响着山水画家的抉择,实质上他们的山水画表现,也是对世界观的理解与个性的结合。
浦均,即是如此。他画面的单纯、明朗,哪怕繁复的笔法,也统一在整体的色彩语境中,望之俨然,令人忘机。不由想起诗经中的意境:质朴、平和,透着温润敦厚,即便清冷笔调,也有所节制,忧而不困,这大概是一种中和之气吧。若能坐对一日,无论今古,忘却魏晋,当真是一种幸福。
青绿山水偏工,自李思训、王希孟、赵伯驹以来,喜爱者颇多,有时难免会陷入优美的窠臼,人云得其工难得其雅,似与文人所崇尚的雄伟、士气观念相左。若能在工与意之间寻得平衡,闲话诗意,造境阆苑,亦不失为妙写春秋。浦均于诸多手法中,独睐朴质温润的色调,简单清旷的笔法,自有其思量。
王石谷看重青绿山水,认为重点在于“体要严重,气要轻清,得力全在渲晕”。浦均习画多年,着色偏于冲淡宛转。唯早期画面富有抒情与装饰意味,冷暖色调偏重,但处理转圜完整,可见于2009年的《寒声碎》等画作。满纸绯色天空,映衬得蔼蔼丘陵,微泛蓝光,绿水沉沉,寒鸭打破静寂。此时期颇具古风,单纯坦诚的画风初现端倪。其后至2013年起,画风渐定,诗意湛然纸面,敷色浅淡。无论素月分辉,孤光照影,还是绿水行舟,万壑争流,都山川高阔,气象烟岚,天地间清清朗朗,意气悠悠,显见得画家渐入佳境。于气定神闲中,画手移风而雅而颂,中庸法度纯然在胸。即便是些抒情小品:冬夜寒、望春归,也使浓淡相宜,萧散舒缓,不见丝毫困顿自矜之情。冷暖色调的处理一如既往,犹见心思,哪怕朱红粉绿相映,绿衣覆山、黄云横陈,也未见丝毫冲突,因在渲染中降低了色度明度,犹如古琴之音,淡淡然而能长久,盖诸声色能以静定得之。
浦均对于敷色理念一直如此,但在笔法方面,却始终在尝试。早期山形程式化,笔力光滑平顺,其后注重皴法与笔力,疏密深远,情与景偕。又加入诸多内容,如山川之间,有云雾纵横,水云聚散。亦講求结构的开阖,由平远至深远、高远。
然而,哪怕如此,浦均的画面仍然保持简约、宁静、朴拙之感。以往拉斐尔前派想要回到更原始简约的文艺复兴前期的艺术,认为那时期更接近人的本心。浦均虽然并未如此想,但他始终保有简朴、平静的画面感,有如让人感受《诗经》的年代。这大概与其性情相关,我与浦均硕士同学,知其为人低调内敛,温厚简单。大概他也只是出于本心去作画,并未多想。石涛说,我自为我,自有我在。
浦均
1973年出生于江苏盐城。
2008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师从刘赦先生;2015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获艺术学博士学位,师从薛亮先生。
现供职于江苏省美术家协会。
副教授、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江苏省第五期“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青年艺术家协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