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
2020-06-30徐梦迪李剑富
徐梦迪,李剑富
(江西农业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45)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把职业教育作为打开成功大门的重要途径,对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了许多重要决策部署。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求,并作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部署,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新阶段。2014年6月,习近平作出“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指示,并提出“高度重视并发展职业教育,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核心任务,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作为职业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要求,为发展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随后一系列政策法规相继出台,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建立,职业教育研究进一步深入。相较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人才、院校、师资等培养体系的建构仍不完善,无法与社会的快速发展相适应,与市场需求相切合。采用可视化计量的方法,全面分析2012年11月-2019年10月以来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研究的方法、内容、问题和策略等,探索创新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新途径,为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一、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汇聚当前国内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为提高研究质量,文章选取2012年11月-2019年10月期间CSSCI(包括源版和扩展版)所刊载的199篇文献进行可视化计量研究,通过分析文献年度出版量与期刊来源、核心作者群、高被引文献、关键词共现和内容领域的研究等以达到对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研究进行宏观认识与微观分析的目的。为确保文献研究的精准性,仅对与研究主题紧密相关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
(二)数据来源
进入中国知网的期刊高级检索,在检索项中选择“主题”,检索词输入“职业教育”并含“培养模式”或“高等职业教育”并含“培养模式”或“中等职业教育”并含“培养模式”或“应用型本科”并含“培养模式”,在来源类别中选择“CSSCI期刊”,期刊年限选择2012年11月—2019年10月的时段,共得到中文相关文献217篇。在获取文献中,采取人工整理的方法,剔除笔谈、书评、调研报告及研讨会等相关度不高的文献,得出相关文献共199篇。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文献年度出版量与刊登期刊的分布
1.2012年11月-2019年10月文献分布年代分析。党的十八大是在2012年11月召开,而仅有两个月时间里CSSCI的发文量即有5篇,这说明研究者及CSSCI刊物对重大国家政策的密切关注。进一步对文献的研究可知,在2013年-2018年期间,关于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研究的CSSCI刊物发文量总体比较稳定,而每年的发文量均在30篇上下波动,2015年发文量最多(见表1)。总体来说,这一时期文献数量波动较小,说明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相对较为稳定。
表1 2012年11月-2019年10月间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载文量与时间分布
2.期刊来源分布分析。对期刊来源分布进行整理,有利于为学者与读者推荐相关期刊的文献进行阅读,以便他们更集中地了解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对期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期刊来源进行梳理发现,《黑龙江高教研究》《现代教育管理》《中国高教研究》《江苏高教》和《中国高校科技》等几大期刊是研究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主要期刊来源(见图1)。说明这些期刊在我国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研究领域中的引领作用明显占有显著的地位,是反映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程的权威性期刊。相应地,期刊的发文也势必引起学者与读者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关注,利于其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核心作者群研究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见图2),期间核心作者群中,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的石伟平教授居首位,紧随其后的是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所的徐国庆教授,之后分别是河北师范大学的王辉教授和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的许锋华教授。据结果可知,关于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的核心作者群主要集中在高校,其他研究者对这一领域关注甚少。由于相关作者对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内容和方向有所不同,因此出现了核心作者群分散的现象。但基于对核心作者群的情景分析,他们都是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领先者,对职业教育研究进行过较为深入的探讨并做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因而在该领域的影响力较大。
图1 期刊来源分布
图2 核心作者发文量
根据核心作者的单位来源进行整理可知(见图3),研究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作者主要集中在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等。这说明关于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研究的主要关注者还是教育者,他们多数集中在较为顶尖的师范类院校,而且对这一领域研究较为前沿的集中在经济资源、教育资源比较强和学科水平比较高的高校。
图3 核心作者单位来源及发文量
(三)高被引文献统计
每个研究领域都有其代表性的文献,经典文献在人文社科领域多以CSSCI刊物的文献为代表。在我国学术界,能够录入中国知网CSSCI刊物都是高质量的期刊,再将同为CSSCI文献进行比较,被引次数直接反映其质量的相对高低。一般情况下我们默认为一篇文献的被引次数越高,传播越广,价值越高。因此通过对高被引文献的统计(见表2),可以分析出高质量的相关文献。整理出被引次数占前十的文献,发现关于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研究的高被引文献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吴建设的《高职教育推行现代学制亟待解决的五大难题》,其被引数高达273次,说明这篇文献所提及的现代学徒制存在的问题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可以视为研究解决这一方向问题的经典参考文献;其次徐国庆的《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构建中的问题》被引数为229次,次数也较高,而这也证明了核心研究作者发文质量的高度;随后是王青林的《关于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被引数达179次,说明这篇文献为应用型本科培养人才带来了较大的理论思考价值,同时也证实了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发展。通过对高被引文献的分析,可帮助我们了解在2012年11月-2019年10月间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研究的领域及未来研究的动态走向和趋势等。
通过对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研究前十的高被引文献进行梳理,发现高被引文献主要探究现代学徒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院校发展、职业教育研究和校企合作背景下人才的培养研究等方面,同时也在侧面反映出近年来关于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研究的探讨热点。
表2 2012年11月-2019年10月间职业教育培养模式高被引文献统计表
(四)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一篇文献的高度凝练和中心主旨,通过统计关键词能够比较直观地揭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便于及时了解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文章以出现频次为5次及以上作为临界值(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培养模式等搜索词不记作在内)加以分析,得出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相关领域的研究出现频次最高的10个词分别为专业设置、学徒制、校企合作、课程设置、教学效果、学习过程、产业转型升级、应用型本科人才、工学及产教融合(见表3)。将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高职院校、高等职业教育等词汇提取并合并,发现近7年间关于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究主要是围绕职业院校展开,而关于职业院校与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专业设置、学徒制、校企合作及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上。同时我国愈发重视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效果、人才的学习过程和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发展,也更为关注工学结合和产教融合等新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表3 2012年11月-2019年10月间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研究出现的关键词频次
同时,运用可视化计量的方法,绘制出关键词共现图(圆点的大小表现关键词词频的高低,即圆点越大,词频越高,反之则越小。)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共现图(见图4),能更直观地反映出近七年间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集中发展领域、学者们关于该领域研究的主要课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研究的内涵及未来有可能继续研究的趋势。
通过关键词共现图的直观展示,发现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始终围绕着“人才培养”展开,而高等职业教育也仍是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研究的主要领域。相应地,职教师资、高技能人才、产业转型升级、本科教育、内涵发展、课程设置、学徒制等点之间连线次数的增加,也说明了各点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图4 关键词共现图
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研究现状的文本分析
对于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直到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要“调整中等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国内职业教育的体系、制度才慢慢正式形成,学术界对于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相关研究也随之展开[1]。
(一)关于研究聚焦的主题
根据研究的199篇CSSCI文献,对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相关文献研究内容主题的进一步提取、整合,可划分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包含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技能型人才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专业性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发展研究(包含院校改革、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热点研究、校企合作、比较研究、政策研究)、学徒制研究(包含现代学徒制、工学结合、产教融合、产教学研究)、师资培养研究(包含教师培养、双师型教师、教师专业化)四大模块。
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学者们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多集中于培养技能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上,并积极探索,寻求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路径。陈鹏[2]、张祺午[3]致力于在“中国制造 2025”背景下,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谢志远[4]更为关注高职院校创新人才的培养,而沈健[5]则指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相关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法;王青林[6]提出要从培养目标、社会需求、专业能力、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等方面着手以创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的培养。
2.职业教育发展研究。关于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学者们则更为关注于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内涵、院校的改革以及转型发展上。袁桂林[7]指出在高中阶段教育要坚持多样化发展,借鉴外国综合高中的实施优势,推动我国职业高中多样化的运行;孔德兰[8]、韩冰[9]认为在新时期,专业建设是职业院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发挥专业建设的优势,促进其内涵式发展;吴春笃[10]提出要主动深化供给侧改革,推进多元多领域合作,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张泽[11]强调要提高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转型升级,而吴中波[12]许青云[13]等学者都提出要尽量加快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和发展。
3.学徒制研究。近年来学徒制研究一直是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发展研究的热点,发挥学徒制的积极作用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助力。学者们大多关注于现代学徒制的研究,并且主要集中在对现代学徒制的探索、分析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上。赵海千[14]指出,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合作中的关键一环,也是达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适应的重要抓手;杨劲松[15]在分析了现代学徒制的基础上,认为从校本研究角度呈现高职学院探索“现代学徒制”的经验与做法是一个新的方向;陈冬梅[16]明确指出现代学徒制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其地位在教育领域十分显著;陈衍[17]倡导使用产教融合的方法推动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并指出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交融的一个主流渠道;汪幼辛[18]则指出从工学结合到选育结合是有关人才培养的新方法。
4.师资培养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格外关注,部分学者对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也不再是仅针对学生的培养进行分析,对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研究关注增加,同时也对师资一体化和师资培养实践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基于信息化的背景,杜学文[19]构建了校企合作模式下集理论教学、工程实践和教师训练于一体的网络微格工程平台,以提升师资培养水平;曹睆俊[20]则对职教师资“高职-本科-专硕”一体化培养进行了初步探索;郭寰[21]也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析;同时王建华[22]则基于校-企-校的形式对教师教育的培养进行了实践探究。
(二)关于研究凝练的问题
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研究的问题与内容息息相关,问题梳理主要集中在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中所出现的人才培养模式单一、院校转型与变革困难、现代学徒制面临制度难题以及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等方面。张军侠[23]揭示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仍存在定位不当、缺乏相应的成才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骆秋琴[24]则指出高职院校容易忽视学生人文、非专业能力和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鲁璐[25]认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功能定位不清晰、人才培养模式无特色、质量评估标准不科学等问题;刘晓明[26]提到,在高职院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存在顶层设计不完善、企业不积极、学生发展落后、学校力量分化等问题;知名学者徐国庆[27]指出我国发展现代学徒制面临着确立社会建构观、劳动力市场过度自由和不协调等制度障碍;与此同时吴建设[28]揭示出推行现代学徒制急需解决的“五双”难题,即教育模式、学生身份、课程体系、导师机制、评价方式等方面的问题;刘海兰[29]也指出职教师资队伍的建设仍存在“双师型”教师的界定不清晰,学校对于教师培训费的使用缺乏自主权,绩效工资制度不甚合理的问题。
(三)关于研究选择的方法
关于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学者们大都采用定性的方式进行阐述。近年来随着科学方法研究的普及和学者们对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少数学者逐渐尝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如可视化分析法、词频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案例法等,以期采用更为科学和清晰的方式阐述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研究发展现状。王嘉颖[30]研究借助CiteSpace的词频统计以及突变词检测功能,通过分析文献的关键词,对国内产学研合作教育类研究的热点前沿问题展开了研究;李硕豪[31]借助关键词可视化分析的方法,对应用型本科研究进行了探讨;顾绮芳[32]则运用文献资料调研、知识可视化、词频分析等方法,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的现状及演进过程进行了分析;陈杨[33]也采用了共词可视化分析的方法,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阐述;陈慧芝[34]在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探析了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项目中企业的投入成本;陈瑞英[35]采取问卷调查法,对浙江省范围内34家企业参与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李铭辉[36]余坤和[37]黄远飞[38]等学者则通过实践性的案例分析,分别提出了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人才培养和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的针对性建议。
(四)关于研究提出的建议
对于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优化,相关研究者结合相关研究主题,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建议意见。杨劲松[39]提出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市场与企业发展的需求来推动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及时转变教育理念、改革实践教育、借助政府主导政策、深化教育共享理念等策略,以技术型、社会型、实践性人才培养为目标,走一条职业教育合作发展的道路;邢鹤[40]认为职业化发展是高校的未来发展趋势,要正确定位高校学生并采取正确态度,积极借鉴西方成功经验,促进高校职业化发展;桑雷[41]指出现代学徒制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主导模式和基本趋势,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要因地制宜,明确现代学徒制中国化要取其精华,为我所用;陈冬梅[42]认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实现课程重建,制定政府导向政策,建立绩效考核体系,校企签订法律条例等,以此保障人才培养模式的规范性和合法性;涂三广[43]明确提出通过借鉴发达职业国家的经验,以“双资格证书”“双结构组合”和“双基地+双导师+双证书”等这三条路径以推进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
四、研究简要述评
从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最新中央文献的角度着手。如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这一文件,并在总体要求与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并致力于在未来的5—10年,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等。此外,通过对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研究的问题进行简要梳理,发现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愈发重视人才的培养、院校的转型与改革、学徒制的推广运用与师资队伍的建设等,从而结合学者们集中研究的领域,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改进措施与策略,目的在于强调今后研究的重点应关注于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发展内涵。
(一)逐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围绕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核心问题,提出教育要采用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针对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学者们大多仅依据自身研究领域,提出的建议缺乏系统性,其中部分学者所提观点未能有效结合实际,还容易造成“纸上谈兵”。因此,若想改变这一现状就要从源头抓起。通过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引进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等来建设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首先要以政府为主导,学校结合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职业教育各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更精准的目标,积极引进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创办特色专业;其次针对人才培养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如在课程设置上实行分层分类教学,因材施教,同时加大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力度,校内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校外追踪与调查毕业生职后发展,不断改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最后教师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个人专长与兴趣等,形成独特的院校教学体系。只有将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相结合,才能早日建设完善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
(二)加快院校的转型与变革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具体指标中明确提出“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到2022年,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次重大变革。当下关于院校回归还是转型的问题,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实践证明,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职业院校进行改革是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基于许多人仍对职业院校存有偏见,认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移相当于变相“降级”,若想加快院校的转型,首先要去除转型院校的偏见。教育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转变转型院校的固有思想,使其意识到转型只是培养方向发展了改变,并非变相“降级”,帮助其树立正确观念;其次政府应积极倡导院校转型,颁布相关的政策文件,给予主动转型的本科院校实际性的政策奖励。同时还应提前为转型院校规划发展方向,并提供院校转型的渠道;最后关于职业院校自身的变革,就要紧密结合产业发展要求和市场需求变化,做到与时俱进。在培养与市场相适应的人才的同时,凝练自身办学特色,以专业优势为推手推动院校内涵式发展,提高职业院校自身办学质量。
(三)发挥现代学徒制的积极作用
现代学徒制是将先进职业理念与传统师傅带徒弟学徒制理念有机结合的一种方式,是促进校企合作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能发挥现代学徒制的积极作用,能有效推动校企合作的展开,创新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发展的理念。为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的出台进一步提高了现代学徒制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关注度。但总体而言,我国关于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中的探索,仍处于引进学习的阶段,且大多数学校对于现代学徒制的运用只能维持一段时间,未能长期坚持实行,导致我国在这一领域至今仍未取得全面的突破性进展。因此,我国应进行深度反思,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首先要考虑各个院校的发展水平和特色。根据其发展所处阶段,适时推进现代学徒制在院校发展中的运用;其次要紧密结合政策指导,支持试点院校和企业推行现代学徒制的运用,并根据现代学徒制的特点,共同建立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体系,完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最后应在借鉴国外现代学徒制的基础上,探索如何形成具有我国本土特色的现代学徒制,考虑如何落到实处并加以运用等。
(四)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明确只有同时具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才能称为“双师型”教师,并在具体目标中指出到2022年,“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要超过专业课教师总数的50%。然而当前由于“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不完善,许多造假弄假现象层出不穷,严重阻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针对这一现状,首先政府要加大教师资格认证的监管力度,从源头杜绝造假弄假行为,保证每个“双师型”教师都具有真才实学;其次教师的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质量,学校要适当提高教师的准入门槛,学者们也要继续加强对“双师型”教师一体化建设的探索,为早日建成完善的教师教育体系提供理论指导;最后学校要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工资绩效水平,广开招聘大门,争取吸引更多的“双师型”人才。同时“双师型”教师不能局限于从学校招聘,还应考虑从企业积极招聘有资历、接受过师范类教育并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人才方面着手,从而拓宽招聘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