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的方法及其多维分析
2020-06-29吴吉龙杨师语
吴吉龙 杨师语
摘 要:目前环境问题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关系着人民生活质量、社会和谐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除了要满足人最基本的居住条件外,还需要具有合适的居住环境。本文从环境设计的方法分类出发,进行多维分析,得出环境设计正在从关注环境中物质对象的设计,转向关注环境中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的关系等非物质对象的设计。
关键词:环境设计;方法;多维分析
引言
“环境设计”这一专业名词在我国至少有过三种表述,分别是“环境艺术”、“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设计”。就一般性认知而言,“环境艺术”是关于环境的艺术概念。“环境艺术设计”这一表述涵盖了环境、艺术、设计三个名词,在词义上会出现“环境的艺术设计”和“环境艺术的设计”两类完全不同的理解而“环境设计”的表述会出现两种解释:一为环境工程范畴,一为视觉艺术层面。本文将从“环境设计”的概念辨析入手,对环境设计的专业方法进行多维分析,进而反思“环境设计”的专业内涵。
1环境设计的方法分类
1.1数据采集
从著作和论文两个方面采集数据,包括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生态设计、管理学、社会学领域的相关书籍六十一本,以及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和外文数据库“WebofScience”、“GoogleScholar”、“ScienceDirect”、“EmeraldInsight”等的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和博士论文共九十八篇。在中文数据库中,第一次文献检索的关键词为“建筑设计方法”、“景观设计方法”、“室内设计方法”、“城市规划方法”、“生态设计方法”等,第二次检索时还考虑了和环境设计相关的同义词组合,例如“环境与空间设计”、“地理信息与环境”、“景观生态学”等。参考文献的选择仅限于核心期刊和环境设计领域专家编写的著作文献。
1.2分类维度
从方法属性、设计流程、设计对象三个维度对方法进行分类。从方法属性维度,将设计方法分为定性方法、定量方法、混合方法;从设计流程维度,基于“双钻”模型将设计流程分为四个阶段,即探索(Discover)、定义(Define)、发展(Develop)和交付(Deliver。从设计对象维度,则主要基于JohnPunter(1991年)和JohnMontgomery(1998年)提出的“场所感的三极模型”。环境设计方法设计对象维度分类模型。这个模型将场所的组成要素分为三个部分:(1)物质环境,对应的是形式,包括建筑和公共设施的外形生形技术、材料使用方法、室内陈设、颜色运用、城镇街道划分、空间布局;(2)活动,即环境中的人或使用者在这个环境中的行为、活动、生活方式,再加上这个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如温度、湿度、气味、声音、车流等也属于活动对象的范畴;(3)意义,对应的是意象,在意义层面,设计前期考虑当地的文化信仰,通过调研设计对象、搜集信息、判断研究结果,最终构思新的方案;在设计后期反思设计方案,评估其功能性、可用性、在使用过程中的知觉感受、与环境的关联和体验等。
2环境设计方法的多维分析
从环境设计定义来看,对物质对象的设计提及最多,而对应的关于“物质环境”的设计方法却最少;定义中对非物质对象的设计提及最少,而关注非物质对象“活动”和“意义”的设计方法却最多。由此可见,环境设计的发展趋势是从对物质环境的设计转向非物质环境的设计,越来越关注人在环境的行为、感知和体验。根据比较环境设计的定义和归纳分析方法,发现环境设计专业运用的知识和方法大部分来自环境设计定义中涉及到建筑(生成式设计)、室内(室内绿色照明法)、城市设计(语义差别法)、公共空间设计(情景/安全空间模型)、生态设计(LEED程序)等方法,其中在探索阶段用到了很多社会学和人类学方法,如民族志;评估阶段用到了很多管理学的方法,如SWOT分析法。从这个角度来看,环境设计体现出了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特性:在环境设计理念指导下,将这些相关学科共性的部分整合起来,进行重新配置。
起初我国室内设计侧重于政治性建筑服务,同时探索中西结合、民族形式问题。改革开放后,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环境设计着重于旅游事业服务,例如营造酒店的室内外环境意境和氛围。后来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公共环境设施的水平和广大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再加上国外“消费主义”的冲击,出现了“古都风”、“广场热”等各种热潮,但环境设计却出现了“风格杂糅、装饰材料堆积、装修粗制滥造”等问题。进入21世纪,随着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内外的主旋律,我国环境设计专业越来越关注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与人的交往、工作氛围,针对活动和意义等非物质环境的方法也逐渐增加。近年来在“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的战略引导下,城乡规划方法也被纳入环境设计的专业视野。整体而言,环境设计方法一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不断变化,既是与时俱进,又是积极回应。
3环境设计方法探究
3.1实地走访调研
“设计前期调研是设计的第一步工作。设计师在资料收集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整理,形成合理的设计概念,从而为后面的设计工作提供充分的依据”,而这里我们凸显了“走访”的重要意义。环境空间不是花架子,它的最终价值是为人所用,在用的过程中实现它的普及性与可持续性。如何用走访这一举动便是了解人们对于自己生活空间的期许,从“好用”的角度首先明确景观打造存在的意义。再则便是文化及地域特性的挖掘与打造,挖掘文化,首先要了解当地的历史,以及那些曾今为人熟知而现今逐渐淡忘的陈年往事,此举的目的就能更充分地打造一些叙事性空间,让生活在其间的人了解这里的曾经,享受生活的当下,揭示发展的未来。地域特征的塑造主要是了解和掌握当地特有的材料以及施工的工艺,组建工匠团队,实现特有材料和工艺的在地化与创新性建造。记录手法以照片及航拍为主,以俯瞰全局的視角重新梳理环境的空间关系,以对比的形式讲述前后的变化,以此显示设计改造的重要意义。
3.2有序管理运行
有序管理运行,针对不同项目采取不同的策略,标准工程按正常程序先出图、预算、审价、招标再施工,做到流程有序、心中有底。节点打造等非标准工程,以设计人员现场创作、现场指导施工及参与打造的方式推进,缩短设计时间,合理安排人员,编制工程计划,灵活机动。后续以实际完成工作反套图纸进行工程量及造价结算。
结束语
环境设计是运用整体、以人为中心、可持续的方式来处理人和环境的关系,创造和促成一种适合人类居住与发展的“生活场所”,这个“场所”是以人为中心、整合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是服务于人类和社会的,而人在改造、创造、适应这个“场所”的过程中将产生新的生活形态和文明。需要指出的是环境设计专业所处的艺术门类有利于该专业从物质对象的设计转向非物质对象的设计;但由于长期处于艺术门类,导致环境设计科学方法、环境设计工程方法的缺失,进而阻碍了综合性极强的新环境设计的发展。而以信息可视化的方式来看环境设计方法,从设计方法的视角来看环境设计的内涵,或许能让身在其中的环境设计实践者有不同的观感和启发。
参考文献
[1]郑曙旸.中国环境设计研究60年[J].装饰,2019(10):12-13.
[2]孙晨霞.基于考现学的环境设计调研方法论[J].艺术评论,2017(3):146-147..
[3]吕伯峰,蔡贤云.青年人群的行为特征及居住需求探析[J].艺术科技,2017,30(9):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