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媒体形势下的作文教学——以《新闻周刊》为例

2020-06-29廖荣美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23期
关键词:新闻周刊作文教学

廖荣美

摘  要:毋庸置疑,作文就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作文对于语文来说是很重要的。而在这多媒体信息化的时代,素材的更新、知识的更新也尤为重要。基于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上也要采取新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高考作文打好基础。观看央视《新闻周刊》并进行写作训练,阅读《人民日报》《青年报》等新闻报道,正好符合中学生对于作文素材积累和思维锻炼的需要。

关键词:新闻周刊;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作

《新闻周刊》

一、第一阶段:

每周日在各班播放《新闻周刊》,观看的过程有要求,让学生记下每一个事件和人物,作为素材积累。看后有写作任务,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事件来完成练习。我们备课组设计了一份专门的练习——央视《新闻周刊》材料提炼。

这是最开始的设计,我们设计每个部分都是赋分20分,目的是让学生在看视频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了解、掌握这些内容。

一开始,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的是不能使用恰当的成语和寻找类似事件,后来我鼓励学生多查词典,早晚读多读多积累成语,慢慢地会用一些了。而“概括事件”存在的问题是学生不会把握事件的核心,一个事件有时候会涉及到不同的人物,需引导学生关注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写“事件评论”时,学生一开始总是分析得很单一,所以要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论。同时,要求他们多关注主持人对于事件的阐述和评论,让他们学会听取别人的观点,先学会把别人的观点用于自己的作业中,再慢慢地加入自己的思考。通过一个学期的练习,学生有进步了,学生能比较好地完成这一份针对性的练习。

二、第二阶段:

根据学生的写作情况,学生会在作文中运用《新闻周刊》的人物事件作为例子,也会进行分析评论,但是只是就事论事,不能很好地进行延伸拓展,议论分析思路不够清晰,所以我们就重新进行作业设计,字数和各部分的赋分有所变化。

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之上,对“事件评论”和“类似事件”有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这两者融合放在一个段落或者两个段落,不用拘泥于格式,而联系类似事件要进行适当的分析。同时,要求要表达连贯,学会从多角度去分析,分析事件产生的原因、可能造成的影响、有何解决措施等,以此提高学生分析的逻辑性、严密性。

三、第三阶段:

一个学期之后,学生对于《新闻周刊》第二阶段的作业完成较好,根据学生的写作情况,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在观看之后自主选择一个事件完成一篇作文,让学生不被字数和格式所局限。

学生练习(458班吕珊珊):这烟到底该不该劝?

如果一次善意的劝阻会让自己“惹祸上身”,那么你还会做吗?

不久前,37岁的杨帆就因为一次劝阻而让自己惹上了官司。杨帆在乘坐自家小区的电梯时,遇到一位在电梯里吸烟的老人,杨帆毫不犹豫上前“劝烟”,可老人竟然与他争吵起来,老人事后竟然因为情绪过于激动而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死亡。突如其来的变数和老人家属索赔的高昂费用让杨帆措手不及,他无法理解,自己的劝烟行为竟然会引发如此之多的事端。

其实,在公共场合禁止吸烟的告示并不少见,尤其像电梯这种密闭的空间里,禁烟的告示更不可少。杨帆认为,若是在电梯里吸烟,很容易影响到孩子、孕妇。我认为杨帆的行为是合理的。在电梯这样密闭的空间吸烟确实对他们产生不好的影响,电梯里明明有告示,但有些人却视而不见。据报道,老人曾经做过多次心脏手术,有心脏病史的病人是不能吸烟的,哪怕没有杨帆的劝烟行为,老人也可能会因为吸烟而影响到健康而病发。而转念一想,杨帆的劝烟行为虽是出自善意,可也有些欠缺思考,比如要考虑老人的岁数、情绪、老人的面子拉不下等问题,可能结局就会有所不同。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公共场合需要禁止的不良行为有很多,若是无人管理,就容易造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自己也影响他人。因此,对公共场合的不良行为视而不见是万万不可的。相反,我们要更勇敢地站出来,对他人的不良行为进行合理的劝阻,而在指出别人错误的同时,也要适当地约束自己的行为,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看到这个公共场合所禁止的告示时,应该自觉遵守,维护社会秩序,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新闻周刊》写作训练与“引议联结”

在时事评论的议论文教学中,我强调学生注意掌握几个关键的步骤,即引——议——联——结。“引”就是引出事件、引用材料、引出中心论点;“议”就是对事件进行议论分析,“联”就是联系其他例子、联系现实进行分析议论;“结”就是强调论点、结尾。而平时我们新聞周刊的写作训练是紧扣着“引、议、联、结”来进行的,《新闻周刊》写作中的“事件概括”就是对应着“引”,而“事件评论”和“类似事件”就是对应着“议”和“联”。通过不断的积累和训练,学生的时事评论类的任务驱动型写作就有了一定的提高。

新闻报道

除了《新闻周刊》,我们每周都让学生阅读一些主流报纸的新闻报道,报道针对的是时下较热门的事件,让学生着眼于新的事件,结合他人的观点进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慢慢地积累了写作素材,学习和掌握了如何写时评作文。

有时候,编辑老师还会找出针对一些热点事件的不同观点的文章,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例如2019年9月26日的选辑,针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偷偷给贫困学生的发卡打钱进行资助一事,选了两篇不同的文章,郭元鹏的《“偷偷给困难学生打钱”,让救助从热闹闹回归静悄悄》和沙元森的《出身贫穷并不丢人,助学无需“隐形资助》,启发同学们进行多角度的思考。

除了对写作有用之外,学生在提炼文本、分析事件的过程中也引发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高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突出对能力和素养的考查,我们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不但要教会他们知识,更要增强学生的素养,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增强宪法意识、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助力实现国家人才强国战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观看《新闻周刊》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正好符合这个要求。

参考文献:

[1]郭元鹏.“偷偷给困难学生打钱”,让救助从热闹闹回归静悄悄.东方网.2019-09-22.

[2]沙元森.出身贫穷并不丢人,助学无需“隐形资助”.《齐鲁晚报》.2019-09-24(A02).

猜你喜欢

新闻周刊作文教学
旅行的没落
文学已死了吗
与感冒相处的日子
今天的会就开到这吧
你为什么要学会拒绝
高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初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快乐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