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滋味
2020-06-29梁先
物质匮乏年代,在我的家乡,匀出几分田种糯稻,是村民对自己及家人辛勤劳作一年的犒劳和奖赏。
糯稻分早晚稻。每年农历六月、十月,糯稻成熟,收割、脱粒、晒干、碾制成米,贮藏起来,冬令节气,又或是农闲时候,就可以制作各种风味小吃了。
做饭团
饭团只在重阳节前后上坟扫墓的时候做。要提前一晚将糯米浸泡好,次日一早,搁大镬头里蒸熟了,就开始搓饭团。搓饭团要趁热,备一只清油(花生油)盏,搓一个,蘸一点油花在手心,为的是防糯米黏手。讲究一些的人家,搓好了还要在饭团上点上“红痣”。搓好的饭团排列在簸箕里,圆润白胖,一团和气。
带我们去上坟的通常是叔叔。他一头挑着香烛纸钱酒馔,一头挑着饭团,走在前头领着我们翻山越岭。累了饿了,就在坟地边上拿饭团来充饥。此时日已过午,山岭芒花白茫茫,四野空寂寂,叔叔自始至终沉默不语,伴随着染了日晒山野气的饭团滋味,是烙印在童年记忆中的黑白默片。
包粽子
端午节暑气渐盛,“龙舟水”肆虐,家家户户门前挂起能辟邪祛瘟的艾草和芭茅叶,做能解暑湿的灰水粽。灰水的灰有讲究,用黄豆荚子烧的灰最好。用的时候,以清水泡开,待静置过滤后把灰水倒出来与糯米一起浸泡。煮熟的灰水粽呈金黄色,特别软糯,能防馊,暑天放三五日也没问题。吃时蘸蜂蜜水,甜蜜又芳香。
冬至做的是米粽。做米粽比灰水粽麻烦一些,要浸泡糯米,还要准备馅料。我家做的米粽以红豆腩肉馅为主。红豆事先煲至烂熟,放油盐爆炒,锅铲再压至糜烂,五花腩肉切成长条,加炒香的小茴香和生抽、烧酒腌制一夜。阿婆和母亲只负责包粽子,烧火煲煮就交给我们了。煲粽子用的是耐烧的松柴,旺旺地烧了两灶,水就开始翻滚了,发出悦耳的噗噗声。此时灶中唯留一根大木柴,与炭火慢慢地煨着,将燃尽时再加柴。母亲每隔半小时左右来给粽子翻一次身,如此反复,总要半天的功夫。粽子渐熟,香气慢慢散发出来。记忆中的冬至总是霜天,户外日色清寒凛冽,唯家中厨房热气香气弥漫,驱尽寒气。
过年做红豆粽子,也做红薯粽子。用红薯做粽子,是我阿婆的独创。红薯是冬月采挖的,放廊下让日色霜风软化了,淀粉转化为糖,去皮,大的整条,小的三两条排列包裹在糯米中,上锅久久熬煮。出锅的红薯烂熟如泥,糖分渗入糯米中,染成好看的绿茶色。阿婆爱吃,说“像熟透的芭蕉一样柔软香甜”,兄弟姐妹也说好吃。
搓汤圆
大年初一家家户户做汤圆。除夕中午就要把糯米泡好,拿到村里唯一的石磨房排队研磨。和水一起磨的糯米变成洁白的米浆,装入致密的布袋,搭在木桶提手上,慢慢沥干水分。大年初一一大早,就可以搓汤圆了。湯圆是一家人团团围在大铁锅前一起搓的,不放馅心,搓成圆的、方的、大的、小的,投进翻滚着糖水的锅里,不一会儿,汤圆发胖,浮上糖水面,就熟了。父亲胃不好,母亲总要另外磨一点儿粘米粉单做给他吃。我们嫌糯米汤圆黏牙,也要试试粘米汤圆。粘米汤圆口感粗糙、硌牙,果然比不上糯米汤圆的软糯香滑。阿婆斥我们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们嘻哈笑着,不明所以。
打米饼
米饼只在春节时打,但准备工作要从小年开始。首先是炒米,米以上好的粘米为主,糯米为辅,拌匀了用清水洗过,分次小火炒香。炒过的米硬,火气又盛,要摊在簸箕上,置于老房子的泥地上“打”几天“地气”,然后准备馅料。馅料有肥猪肉、鸡脂肪,切薄片以糖腌制入味,以鸡脂肪做的最为好吃。还要准备砂糖。那时似乎没有赤砂糖,白糖又不及黄糖香。要用刀把黄糖片刨成碎末,然后还要熬煮糖水,黄糖片加少量水,小火熬煮成糖浆。一切准备就绪,年初一吃过汤圆后,就可以打饼了。先是揉米粉。打过地气的炒米粉倒入糖浆,反复揉搓至柔软,然后成形。阿婆拿出刻有福禄寿字样的饼印,铺上一层米粉,压实,放一层黄糖花生馅,再放几片糖腌肉片,最后铺上一层米粉,用力压实,以刀铲去高于饼印平面的米粉,移到事先准备好的筛箕,把饼印翻转过来,用刀柄轻轻一敲,三只带有花纹和字样的米饼就稳稳当当地落在筛箕上了。不一会儿,筛箕就摆满了米饼。那边母亲已烧旺了灶火,把一筛箕的米饼搁上铁镬,隔水蒸二十分钟左右,揭锅,香气四溢。这时的米饼濡了水蒸气,出锅后还要晾上一晾才算大功告成。这耗时耗力的米饼,我有二十多年没吃了,至今仍记得它的滋味:表皮酥香,夹心甜糯。
做艾糍
惊蛰日做艾糍。在我的家乡,艾糍的艾其实不是艾草,而是鼠麴草。鼠麴草腊月在稻田里萌发,经立春雨水滋润后长嫩芽,就可以掐来做糍粑了,尤以惊蛰日采摘的最好。村里老人说,这一天采摘的“艾”,吃了可以“撩(祛)老鼠毛”。我学医后才想到,这大概是防鼠疫的意思。鼠麴草有镇咳、祛痰、治气喘之功效,倒也不是毫无根据。鼠麴草采回来,捣碎捶烂,与糯米粉拌揉,包以花生红糖馅,或煎或蒸,口感柔韧绵密,有特殊的草香味。
“惊蛰冇浸种,大暑禾未熟”。吃完惊蛰艾糍,一年的春耕也开始了。人们挽起裤脚,走下田垌,播下稻种,当然也不忘播下糯稻种。
如此,从惊蛰到春节,从春节到惊蛰,乡村人家的岁岁年年,是可以由糯米串联起来的,便也如糯米的特性一样,柔韧绵软、温补滋养、生生不息……
作者简介:梁先,女,广西岑溪市人,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在《西江月》《梧州日报》《贺州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散文、诗歌作品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