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机制分析梳理
2020-06-29王秀然
王秀然
摘 要:通过对自然人行动过程的观察梳理,可以发现人的行动受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存在多种可能性,本部分以自然人的一般行动过程为线索,分七个环节,分析行动的机制。
关键词:行动;需要;动机;目标
由于人的行动受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存在多种可能性,为对其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以便能更理性地行动,本部分以自然人的一般行动过程为线索,分七个环节,分析行动的多种可能性。
一、做生活的有心人,发现问题。
生活态度消极、淡漠,对存在的现象、问题熟视无睹,就不可能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究,更谈不上去解决,只能被生活琐事牵着鼻子走,“态度决定一切”。
尽管对世界充满好奇,对存在的现象、问题也也想去弄明白、去解决,但其认识是肤浅的、不正确的,或者认识是正确的,但因当时水平的限制,也不能找到正确的原因、做出合理的解决,胎死腹中。例如癌症是世界性医学难题,许多人都在积极寻找治愈方法,由于当前的认识水平、技术水平的限制,仍没有攻克这个难题。但失败乃成功之母,探索为今后的成功积累了经验。
只有对存在的问题、现象积极探究,进行丰富的知识储备,产生了深刻正确的认识,大胆设想,不断实验,努力不懈,才可能成功。“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爱迪生、居里夫人、牛顿等科学家的成功无不说明这一点。牛顿被苹果砸了一下,而创造性设想到“万有引力定律”,此前肯定也有人有被苹果砸过的经历,但为什么就没有人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呢?因为他对问题穷追不舍、苦思冥想才会插上想象的翅膀,当然也与他有丰富的数学、物理知识分不开。
我国人民对许多自然、社会现象都有仔细的观察,发现了许多问题,做出了许多发明创造,四大发明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今天,中国人民追赶世界先进潮流的热情空前高涨,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必将对世界作出巨大的贡献。
二、寻找原因,作出假设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还要进一步寻找原因,作出假设。发现了动植物、社会的“病态”,分析了“病因”,找到“病根”,才能根除“疾病”。但如果没有找到真正的“病因”,也不可能根除疾病。
墨守陈规,盲目相信权威和专家,就会束缚思想的火花,进而束缚自己的手脚。
三、自信、自立
尽管发现了问题、找到了原因,但如果没有强烈的去解决问题的动机、没有现实的行动,或不相信自己有解決问题的能力,问题依然如故。不想当将军的人永远成不了将军,不相信自己能考上大学的人,永远也考不上大学。你经常把自己想象成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同样面临着绝症,有的人悲观失望,死神早早向他招手;而有的人则想方设法积极治疗,保持良好的心态,死神也望而却步。拿破仑说“I succeeded because I willed it, I never hesitated.”(我成功是因为我有决心,从不犹豫。)
游手好闲的懒汉明明知道种植作物可以使自己吃上饭,但他宁愿忍饥挨饿、造别人的白眼,也不愿费点力气去种植作物,既使勉强种上,也不进行管理,靠天吃饭,结果,他的作物经常象他一样面黄肌瘦,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便只有挨饿、乞讨的份了。
人有生存的需要、爱与被爱的需要、发展的需要,而且生存的需要是首要的,但如果活着只是为了吃饭,整天沉溺于美味佳肴、声色犬马之中,而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也只能是昏昏噩噩、虚度光阴。
平凡的人并不是没有需要的人,而是只为低层次需要牵着鼻子走的人,或者是有目标但却不能为之付出艰苦努力的人。
现代社会,因为钱能买来所需的东西,于是挣钱成了许多人的终极目标,有钱便是娘,为了钱,可以不要良心,不要道德,更不用说法律,金钱不再是满足人需要的手段,人异化为金钱的奴隶。
生存、发展的需要是天赋的,任何人没有随意剥夺、践踏他人生存的权利。也不能单方面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损害他人的需要,正当的需要长期得不到合理、有效的满足,长期压抑会损害主体的生命健康,成为社会不安定的种子。那里有剥削、压迫那里就有反抗,剥削、压迫不是一种荣耀,而是对社会正义的践踏,是对社会没有责任感的表现。公平、理性、人性的道德准则是我们应该提倡。
四、廓清目标,致力以求。
需要是人活动的精神动力,有了强烈的需要,还要把它变为具体目标,然后调动积极性,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和手段坚定不移去实现它。尼采说:“人需要一个目标,人宁可追求虚无也不能无所追求。”(冯钢《文明与精神》P12)没有目标,就不知道要努力的方向,无所事事,就像没头的苍蝇,东一头,西一头,整天在飞,却不知要飞向何方,为何而飞。
人一旦有了具体清晰的奋斗目标,他就会密切关注相关信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一切机会,集中一切时间、精力去完成他的“梦想”,挖掘出他的巨大潜能,实现自我价值。他吃饭在思,睡觉在(梦)想,从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中捕捉灵感。他不为路边的野花所吸引,不为锦衣玉食所诱惑,“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最终“独上高楼”。
明确的目标、不懈的追求,还要加上正确的方法、适当的条件。方法、条件符合实际、符合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才能成功,违背规律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当然,目标的实现还会受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化、技术、智力条件的限制,但探索过程本身为后人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复杂目标还要分解为多个小目标,有计划、分步骤去完成,通过艰苦的量的积累去实现,“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不想经过量的积累,总想一口吃个胖子,一天建成罗马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急躁冒进,仓促上马,到头来只能丢盔卸甲,赔了妇人又折兵。
五、抓住机遇,大胆行动。
时机成熟,就要抓住机遇,大胆行动,尤其是时间性很强的行动如战争、疾病,贻误时机只能追悔莫及。杜威说“人类的责任是在某种时期,某种环境去寻出某种解决方案来,就是随时随地去找出具体的方法来应付具体的问题。”(《杜威谈中国》P7)
“劳动创造了人”,也可以说“行动创造了人。”人是自己行为的总和,行动最终体现了人的价值。伏尔泰说:“人生来就是为行动的,就像火花总往上腾,石头总往下落。对人来说,若无行动,也就等于他并不存在。”(拿破仑·希尔《成功行动》P65)天时、地利、人和,条件具备就要立即行动,“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一味拖延,明日复明日万事成蹉跎。
但如果条件不成熟,就盲目行动,也会前功尽弃,如有些战争、大跃进。大胆行动并不等于盲目行动,大胆行动能敏锐地意识到行动地可行性,尽早主动出击。
六、持之以恒,不断完善。
明朝医学家李时珍用27年时间,走遍田野山川,品尝了几千种植物并实验其药效,写成中医宝典《本草纲目》。摩尔根用50年的时间研究写出《古代社会》。达尔文用28年的时间观察、研究动植物,写出《物种起源》,提出划时代的进化论。没有坚强的毅力,持之以恒的精神,精益求精的作风,怎么会有这些不朽的篇章。
成功人士往往不是因为他们有超人的智力、才能,更重要的是他們有超人的毅力、心无旁骛的坚持。“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能胜利到达顶峰。”(爱因斯坦语)才能达到自我实现。因为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只有通过长期的深入的研究,通过从具体、特殊到抽象、一般再到具体、特殊的多次反复实践、评估、总结、深化,才能发现这种规律、联系。
对复杂的研究、社会行动而言,能否坚持到底往往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跑一百米很多人都能坚持下来,但跑马拉松(42.195km)有多少人能坚持到终点呢?
七、总结提高
主体通过能动地利用“场域”资源条件,利用合理的手段,克服了许多困难实现了最初的“梦想”,收获总是让人感到欣喜,欣喜之余,行动主体也会对其结果进行或简单或复杂的总结。种植者、经商者会计算一下盈利情况,那些方面做得好,那些方面做得不好,怎样做会更有利。而科学研究等复杂行动往往以书面形式总结经验成果,为今后活动提供依据。
总结是一个行动单元的结束,对以前需要的扬弃,行动者又会在前一轮行动基础上提出新的需要,又进行新一轮行动,生命就在需要-行动的轮回中延续、提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冯刚.[M].文明与精神. 1999
[3]沈益洪编.[M]杜威谈中国.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1、1
[4]拿破仑·希尔.[M]成功行动.严言编译.海潮出版社 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