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写作之路风景如歌
2020-06-29张柳懿
张柳懿
摘 要:当今的习作教学存在着种种不良现状,为给学生建造一条快乐的习作之路,通过兴趣激发、命题诱发、思路拓宽等手段培养学生习作兴趣,并运用多方式锻炼学生捕获能力、表现能力、评价能力等习作能力,继而通过自我赏识、小组赏识、批改赏识、发表赏识等赏识心理的巧用,逐渐为学生打造出“引笔行墨、快意累累”的快乐习作道路,使学生轻轻松松写作文,快快乐乐表达自我。
关键词:培养兴趣;锻炼能力;巧用赏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1]可见,习作在语文教学中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它也一直是许多教育专家、语文教师共同关注而倍感棘手的问题。老师怕教、难教习作,学生怕写、厌写习作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面对现状,令人担忧。如何使学生能够把习作看成是一种“生活的需要”,是一件“愉快的事”,为学生打造出“引笔行墨、快意累累”的快乐习作之路,本文就此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培养习作兴趣,诱发自我需求
《新课程标准》强调小学生要“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如此诸多的表述无不在强调学生习作兴趣的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排除学生习作心理障碍的关键,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培养学生习作兴趣,诱发自我需求。
(一)兴趣激发,情感诱导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陆继椿先生认为,“在习作训练中,能不能给你一个启示,激发你的习作情绪,产生强烈的习作冲动,调动你的信息贮存,唤起你的有效记忆?这个启示就成为开启你思维的大门,打开思路的钥匙了。”[2]我们的教学内容就要具有这种功能的触发,使学生敏感地发现有东西可写,有必要写出来,而且有感而发,不吐不快,有情可抒,不抒不畅。
1.玩中觅趣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为此,教师可经常性开展一些适合学生年级特点及兴趣爱好的游戏及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感受,教师适时引导他们记住各自的表现和当时的心理活动等。然后因势利导,让其选择最感兴趣的一项活动或片断记下来,根据个人能力尽情发挥。这样,学生习作时不仅不感到没有素材,而且思路畅达,更能感触到那跃然纸上的童趣。
2.画中寻趣
低段学生思维的特点是直观性强。低年级学生手中拥有不少的画报、绘本、儿童读物等,我们可组织开展拼音剪贴写话活动,针对学生不同情况,写出表示图意的一个词、几个词、一句话。慢慢地,学生会挖空心思去写一些优美的语言,从一个词,到一句话,甚至发展到一段话。然后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写绘画日记,这种图文并茂的习作形式,能消除学生词汇不足、用词困难的为难情绪。
3.激励促趣
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是需要激发和呵护的,老师一个善意的表扬,一句随意的夸奖,都会使学生习作兴趣大增,习作快感油然而生,并能逐步培养写作热情。如我班每位学生手头有一本“心情日记”,我要求他们在遇到自己有话想说、不写不快的时候“我手写我心”。一开始,只有个别学生奋笔疾书,我偶尔将他们习作拿来,视若珍宝地翻阅,并大加赞赏,再涂鸦几笔,有时还将优美之处激情诵读。慢慢地,其他学生纷纷受到感染,为赢得鼓励赞赏,习作逐渐成为他们的自我需求。
(二)命题诱发,尽其所及
从心理学角度说,好的作文题目应成为一种“诱因”,能帮助儿童打开记忆库房的大门,激起作文的欲望。命题要紧贴儿童生活,才能拨动儿童的心弦,触发记忆,引起倾吐的需要,就能让儿童把内心的意思和情感借助命题,加以集中整理、倾吐表达。
1.自拟题目,释放灵性
让小学生把写作看成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自拟题目是一种极好的训练形式。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对周围事物都有所观察、积累,只是未被挖掘。教师提示取材范围,就会激起学生对观察积累的回忆,灵感也会乍现。还可引导学生观察后自拟题目作文。“横看成峰侧成岭,远近高低各不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寻找切入点,或选择自己想表达的中心,然后自拟命题,撰写成文也不再难了。
2.命题菜单,我选我的
为了使习作命题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热情,可根据本班学生特点,开出一份“命题菜单”。将命题的决定权归于学生,使他们解除束缚,按己所好自由选择命题进行习作。在我班,由学生自己精心打造出来的“命题菜单”备受恩宠,学生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一款。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使学生在写作天地里自由雀跃,很多孩子因此逐渐爱上了习作。逐渐地,借助这个命题菜单的功效,学生的一些优秀习作纷纷出炉,好文章好立意层出不穷。
(三)思路拓宽,表达自由
限制过多,指导过细,在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下,学生是不可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的。因此我们要积极寻求对策,对课内习作的選材要求尽量不过严,并将限度放宽,以学生为习作教学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表达上的自由,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毫无保留地说出来,不以“思想健康”为由去压制他们。有了这样的前提,学生的习作在语言表达上就会呈现出不同的个性,有的同学表现出客观叙述的倾向,有的则更多地带有情绪化的色彩,有的不大喜欢用修饰语,有的则喜欢用词的华丽……“万紫千红才是春”,思路拓宽,令学生各具个性的语言尽数表达。
二、锻炼写作能力,增强习作自信
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的形成要有素材搜捕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作基础,它是学生认知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写作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经过长期实践、反复练习。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自主地锻炼多种习作能力,进而充分调动学生习作的内驱力,促使他们逐渐喜欢上习作,并逐渐提高习作能力,增强习作自信。
(一)训练获知能力
作文教学心理研究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知觉、观察是儿童从生活中捕获作文材料的最基本的途径。叶圣陶先生也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说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3]因此,我们的学生应该尽力做到留心身边的事物,仔细观察,学会感知生活中新鲜、有趣的东西。教师在校内尽量创造条件,开展多样化的课余活动,开展当地特色的地方课程,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生活,了解学生的情感现状——喜怒哀乐,适时指导他们去生活中获得写作的好材料,培养写观察日记的习惯,使学生在纷繁的生活现象中发现有价值的写作材料,提升写作素材的获得能力。
(二)培养表现意识
作文难,难于上青天;作文苦,苦于吃黄连。作文不可能是一挥而就的,相对而言是比较枯燥困难的东西,学生总是有畏难情绪的。比如觉着没有素材可写,觉得语言空洞,觉得条理不清……死咬笔杆,抓耳挠腮,再也没有写下去的心思,有时干脆照抄。因此,老师要鼓励他们大胆写,发挥其想象,抒发其胸臆,培养其表现能力,打消他们的畏惧心理。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经常性地引导学生进行随笔训练,不给他们太多条条框框的限制,有时甚至让学生自由写作,不给题目,不限文体,不定字数,只是提醒学生写一切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只要自己感觉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就都可以写。久而久之,学生将逐渐消除对习作的畏难情绪,培养良好的表现意识。
(三)改善评价体制
作文评价因其重要性一直是教师们关注、探讨的热点,因其主观性明显更容易对学生的写作产生导向,因此在作文评价上,教师要慎之又慎,发挥学生在作文自评、互评中的作用,应注重师生作文评价能力的共同提升。
1.以教师为主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有层次多方面展开。一方面考虑到本年级段的写作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写作水平。叶圣陶老先生说:“有可批才批,无可批即不批,不一定眉批段批总批一应俱全。”有的学生我们要精批细改,有的学生可以少批甚至不批,做到详批与略批相结合。小学作文批改激励比批评有效的多,因此教师的批改以表扬为主,可以多批出学生写的精彩部分,评语中赞美文中的闪光点,并委婉地提出几点希望。
2.以学生为主的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习作的修改能力是写作的基本能力之一。因此,在习作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提高他们修改习作的能力。学生自主评价是完全以学生的角度去批改习作,教师只起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学生应有主观上提高作文水平的动机,应有认真严肃的态度和尊重别人劳动的精神。要客观评价分析自己的作文,对他人作文要遵循鼓励多于批评的原则,尽量发现别人作文中的优点。
3.师生结合的评价
教师通过与学生面对面讨论该学生本次作文的修改,互相切磋琢磨;或以某一位学生的作文为例,师生一起展开讨论,进行批改;或与学生一起命题作文,展示并共同修改彼此的作文。如此试着将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从“评”入手,学生互动评改习作,从心理需求、自信心、情绪情感等方面形成一种良性的外化过程。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使学生从个体评价中激发对方法的探索,自发讨论评价的标准,逐步获得评改习作的方法。
三、巧用赏识心理,点燃习作热情
习作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学生无不期待教师给予更多的赏识,这也是他们持续习作热情的重要动力,然而有的学生在习作中显现出的创作火花往往被教者或家长无情地扼杀,部分习作困难的学生,他们想得到老师的肯定或赞扬都成为了一种奢侈。实际上,每个人都需要善意的赞美,赞美学生是一种感情投入,是驱使学生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动力源泉。为此,教师应用心善待每一位学生的习作,应在不同程度上,采用不同的方式给予尽量多的赏识,从而点燃学生的习作热情。
(一)自我赏识,享受快乐
学会欣赏自己,是学生树立信心、体验成功的第一步。因此,每次习作后,我们应先让学生反复认真品读自己的习作,反复地去思考、欣赏自己遣词造句、表情达意中的得意之处,一词一句地去寻找自己习作中的闪光点。再为学生创设展示闪光点的平台,让学生挑选自己推荐好的章节,上台在班上朗读,并说说构思的过程和好在哪里,在自我欣赏中感受快乐。在我班,我们定期开展“日记赏析厅”活动,即每周一次择选时间,让前阵子习作优秀或进步的孩子上台展读,让他们得到肯定和鼓励,并授予“作文之星”。如此,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日渐高涨,兴致盎然、千方百计地去修缮自己的习作,以获得下一次的再赏识。
(二)小组赏识,多向交流
学生的习作,是习作主体——学生对生活情境的认识和体验,是他们内心世界的自我表白,是他们创造劳动的作品,应该让更多的人来共享成果。为此,我们应积极为学生搭建多向交流的空间,使他们得到更多维的评价和赏识,小组赏识不失为一种简单而又有效的方法。在学生自我赏识的基础上,在课堂上由教师组织同桌或合作小组进行交流和赏识,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由每位学生依次宣读赏识的词、句、段或新颖的开头和结尾,引导他们互相交流切磋,在字里行间里睁大眼睛寻找优点,让每个学生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别人习作中的闪光点。学生一起交流,一起赏析,一起肯定,创造平等展示才华的机会,并具有浓郁的相互鼓励、取长补短的学习氛围,形成读者与作者、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多维的互动交流局面。
(三)批改赏识,激励向上
教师热情真诚的赏识,多方式的评改手段能使学生看到自己习作的成果,从而激励他们“更上一层楼”,不断提高习作热情。习作评改时,应尽量做到宽打分数,对好的习作尽量打高分,对差的习作尽量不打不及格的低分。同時,可利用一些符号如红圆圈对学生习作中的妙词、佳句、精段进行评改,让这些圆圈如同将一串串闪光的勋章奖给学生。还可使用一些学生间流行的小印章,如小星星、小蜜蜂、小红旗、小红花等来评价,激励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发自内心的追求新的进步。当然,对于学生的习作批语更是不可小视。一旦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例如用得好的一个词,写得好的一句话,就应立即给予热情的鼓励。利用眉批和尾批进行赏识。遇到习作的妙词、佳句、精段,除了用赏识符号外,尽量多批赞美之辞。当然对于习作中的毛病,也适当旁批进行鼓励。如此,让学生意识到老师在时时关注着他细微的进步,并和他一起分享这种进步所带来的快乐。
(四)发表赏识,热情升温
学生的习作热情难以旷日持久,需教师用心呵护。维持习作热情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从习作的过程中间产生成功感,感觉自己习作成功了,得到别人的赏识了。因此,我们要做个有心人,致力为学生创设被赏识的机会,可利用发表赏识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避免让学生的优秀习作“敝帚自珍”、“孤芳自赏”。在我班,我为学生在墙上开辟了习作展示专区,命名如“我手写我心”、“妙笔生花”……不间断地将优秀作品刊发在这个专栏中。同时,我借助学校校刊、教育博客、报刊杂志等平台,及时收纳、推荐优秀习作,并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投稿,以多方展示学生佳作,努力为他们创设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舞台,使学生不仅愉悦于自己的习作被周围的老师和同学所认可,更被更多的读者所了解和欣赏。由此,学生的习作热情一直在被点燃,一直在持续升温。
如果有一天,当写作不再成为一种沉重的负累,当学生面对写作不再大倒苦水,当“作文难”离我们远去,那么,我们将置身于姿态绰约、芳香四溢的作文教学的百花园,欣喜地欣赏着学生的生花妙笔。也许,这只是美好的意愿。行走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我们可以做的只有不断求索,用心浇灌,精心培植,和学生共同努力,打造一条风景如歌的写话之路,使习作成为他们展现不同风采的舞台。努力着,让梦想照进现实!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陆继椿.特级教师作文谈话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07-108.
[3]叶圣陶.叶圣陶集[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4]戴宝云.新课程小学语文实用教学90法[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58-62.
[5]李扬.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小学语文,2009, (11):29-31.
[6]张迎春.三种作文批改方法的评价及运用[J].语文教学之友,2008,(3):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