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时管理在研发设计管理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2020-06-29范灵芳
范灵芳
摘 要:工时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的重要工具,在研发设计领域中开展工时管理已非常普遍。本文主要研究工时管理的两大原则,同时分析工时管理在研发设计管理领域中的主要应用。工时管理在研发领域中的推进需要数据和系统的完善,这也是解决复杂性工程管理的主要手段。
关键词:工时管理;研发设计;管理
1、前言
研发设计领域工时管理内容包括实动工时统计、计划工时管控、标准工时编制等工作。对外,是企业项目报价的重要依据;对内,在项目计划编制、进度监控、成本核算、绩效考核、资源分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在国外企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国内也有很多公司和企业在推广使用。
研发设计工作涉及脑力劳动,存在着随机性强、标准化程度相对低、工作时间衡量指标不明确等特点,对于一些巨项目性质的研发设计工作,更是存在着项目周期长、工作复杂度高、项目管理难等特点。通过推行工时管理,开展研发设计工作的工时管理一系列工作,可实时监控项目计划进度、掌握项目人力资源分配与消耗、支撑项目人工成本预算与核算,从而提升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2、工时管理的原则
面向研发设计领域开展工时管理,需综合考虑项目目标、内容、时间、人员等多方面的因素。工时管理机制的设置需遵循以下两个原则:目标性原则和适应性原则。
2.1 目标性原则
实动工时,即实际承担研制工作的人员按照工作实际据实填报的工时数。一方面可作为项目人力资源消耗的依据,支撑企业人工成本的预算与核算;另一方面,对于复杂的研发设计工作,通过相同工作或相似工作的实动工时统计,进行工时数据积累与迭代,逐步形成项目工作的标准工时,所形成的标准工时作为项目计划、资源管理的主要依据。前者主要考量实动工时与计划工时的差异,后者主要考量实动工时的真实性与多样性,以形成科学的标准工时。两种目标定位下的工时管理对应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管理体系。因此,企业在推行工时管理伊始,必须首先明确工时管理的目标定位。
2.2 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是指工时管理的推行需充分考虑项目中的目标、要求、技术、阶段等因素,设置符合具体工作实际的工时管理标准,确保管理的科学性与适用性。适应性原则包括项目适应性和时间适应性。在项目适应性方面,不同项目、不同专业、不同设计人员之间的工时管理应求同存异 [1]。以实动工时统计为例,不同专业因工作成熟度及再现频率不同,在工时统计范围、周期上可相同,但在任务分类与细分、工时宽放水平设置上需应专业设置。在时间适应性方面,在研发设计项目中,特别是长周期的研发设计项目中,随着项目的推进,项目的目标、要求、技术、方法都会发生变化,即使是相同的专业,其工时管理也需随时调整,以适应项目不同阶段的发展。例如,受项目进度影响,为满足项目的赶工工时[2],项目管理需通过调整专业人员的分配,以实现用更少的时间完成更多的任务,项目工时就需要严格地按照项目计划推进实施。
3、工时管理在研发设计管理领域中的应用
工时管理在研发设计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分为计划管理、绩效管理和经营管理。通过工时数据的统计、展示、积累与应用,将企业的项目、人力、成本的管理信息化、显性化,从而提升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3.1计划管理
计划管理是科研生产最重要的输入,内容主要包括项目计划编制、进度管控、风险预防及项目评价等。在项目计划编制方面,工时主要在项目工作量测量、工序编排、节点设置、赶工计划编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船舶以及海洋工程设计的计划管理为例,项目立项后即开展计划编制工作并要求预先预测项目图纸的整体工作量和进度,因此图纸标准工时是计划编制的重要输入[3]。在项目进度管控方面,工时主要在项目进度监控、人员工作量跟踪与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对于大型研发设计工作,存在着多个关卡同时进行,导致项目资源不足的情况。因此一方面为了满足项目节点要求,使用项目关键路径法,同时根据不同等级作业人员的标准工时进行合理的分配;另一方面,可结合人员的实动工时数据,对研制人员工作量进行实时评估和科学平衡,从而提高研发和设计的效率。通过工时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及时提供项目工时数据,让管理者可以及时掌握工作进度,保证项目计划有序执行。值得注意的是,项目交付物的完工进度即项目实际进度是项目进度的核心,将其与工时进度有效结合,可充分发挥工时管理的作用,而项目实际进度的衡量也是项目管理难点之一。
3.2绩效管理
在研发设计领域,项目绩效管理主要包括项目工作量、执行进度、任务难度、交付物质量等内容,工时可作为项目工作量衡量、执行进度重要依据纳入绩效考核中。首先,相同的工作,实际承担人员的技术水平不同,其实际消耗的工作量不同。为确保项目绩效考核的公平公正,对于相同的作业内容,需根据不同技术水平设定不同的工作量标准,在各自标准下计算人员的工时投入与产出比,并将计算结果作为项目绩效衡量中。对于按要求保质保量提前完成任务的人员,即高产出率人员,可从节省的工时成本中剥离一部分费用,作为员工的绩效奖励。需要明确的是,人工成本费用等于工时乘以工时费率,因此对于不同技术水平人员的投入产出比,应结合工时单价综合考虑。例如,同样都是提前1小时完成某项作业,技术水平较高的人员的因其工时单价高,其节省的费用也高,因此同等条件下获得的绩效奖励也应高于技术水平较低的人员。其次,绩效模型的建立需充分考虑专业间的平衡[4],不同专业不同的任务复杂度,绩效考核的各项指标需充分平衡。例如,项目的工作量与难度系数往往呈正比例关系,因此对于工作难度大、复杂性高的工作,任务难度系数对绩效结果的影响应高于工时投入产出比对绩效结果的影响。第三,绩效考核过程中尤其需要注重研究人员的创新性,创新性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所在,对于创新性很高的设计人员,需要给与重视,并且在工时定价上给与更多褒奖。
3.3經营管理
工时在经营管理中应用主要包括企业内部培训、人力资源规划、中长期运营方面发挥作用。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一部分人员因投入产出率高,获得了相应的绩效奖励,而另一部分投入产出率低的人员,可通过专题的调研与分析,发现人员工作的不足,从而有目标地开展企业内部技术培训,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以实现员工的快速发展。同时,综合分析企业发展目标和当前存在的技术欠缺,通过建立人员资质数据库,更准确地计算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研发实际领域中工时管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管理工具,特别是对于工作复杂度高的研制工作,通过工时管理可实时掌握项目动态,科学平衡项目资源,有效激发科研工作活力,提升企业运营水平。工时,工时管理也离不开一个完善的信息化平台、真实的数据以及良好的管理体系。使用工时管理,是研究院中高质量的管理方式。
参考文献
[1]李孟慧. 在科研开发设计管理领域中工时管理的应用研究[J]. 现代国企研究, 2017(2):189.
[2]刘钰槐. 船舶设计工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 广东造船, 2017, v.36;No.157(06):68+71-72.
[3]马晓彤. 工时管理在科技开发企业的实践与思考[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8, 000(021):11-12.
[4]鹏. 基于JavaEE的工时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