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标》指导下的民族地区高校课程体系建设面临的新矛盾与新对策

2020-06-29张薇

世界家苑 2020年6期
关键词:国标课程体系

张薇

摘要: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所在。2018年3月发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92个本科专业类的课程体系提出了具体要求。相应地,《国标》背景下的民族地区高校各专业也将面临着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构等方面的改革。如何改?新的课程体系建构需要正视并解决好以下三大矛盾。

关键词:国标;课程体系;新矛盾;新对策

1 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优先还是“适应社会需要”优先抑或“建构完整知识体系”优先这三者之间的矛盾。

这三者之间的矛盾是当代课程理论的三大流派,即学科中心论、人本主义课程论、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他们分别强调课程建设要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适应社会需要。目前民族地区的高校对课程体系的研究,或者集中在课程内容、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全面性等方面,或者集中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方面,或者集中在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人文关怀方面。这些声音当然都各有其合理性,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谁主谁次这个水平上,是很难设计出高水平的课程体系的对此,我们给出的建议如下。

(1)课程体系建构的依据,要体现这三大课程流派思想的协调性与包容性。很多高校按照“知识迁移”、“能力主线”、“职业需求”三个标准构建了由“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三个子体系构成的应用型课程体系。 这个体系也正是体现了三大课程流派之间的平衡。

(2)课程设计要具有多元性、宽广性,提供很多选修课,均衡三大课程流派的课程设计主张。

(3)在社会再造课程方面,要重进取、培养终身学习者、重融通;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方式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进取心、 灵活性、 创造力和冒险精神;注重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课程的融通。

2 质量标准的规范化、统一性与课程体系的地域性、特色化之间的矛盾

《国标》在对各专业类提出统一要求、保障基本质量的基础上,还为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留有足够拓展空间。如,《国标》对各专业类的专业必修课程提出了5+X模式的强制性要求。“5”指各专业类本科专业学生必须完成的5门专业必修课程,“X”是指各高校根据办学特色为学生另行安排的其他专业必修课程。那么如何做到“符合标准、高于标准”与“保持特色、发挥优势”二者的协调?对此,我们给出的建议如下。

(1)课程体系要有特色和地域色彩、地缘优势课程。比如,内蒙古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非常有地域色彩。现在内蒙古要打造成面向俄蒙欧、服务区内外的双向桥头堡和国际合作交流中心,这就需要加强旅游、物流、金融、咨询、广告、文化创意等服务贸易领域的交流合作,那么中俄蒙文化产业如何做,中国文化如何借机走出去,内蒙古作为民族地区如何率先发展中蒙俄文化产品贸易,这些现实问题都呼唤着内蒙古的高校要开出相关的地域特色课程,如中蒙俄文化贸易前沿问题研究、中蒙俄跨境电商等等。

(2)要注意特色规避与特色创新。就是说课程设计要规避学校所在地区其他老牌本科院校已有的课程设置,甚至是专业设置也要规避,但不是说要规避全国所有的其他高校,其他省高校有的专业及其课程设置是完全可以借鉴与竞争的,当然要尽可能地规避,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3 借鉴国外优秀经验与讲好中国故事之间的矛盾

在这一国际国内形势下,《国标》的研制与出台非常及时。在各专业类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课堂教学”中大都提到,要“提倡高校间课程资源共享,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人才培养,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课程与便利条件。” 在“素质要求”中普遍提到,要“擁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较强的形势分析和判断能力;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价值观念和爱国主义的崇高情感”等等。可见,《国标》同时强调了借鉴国外优秀经验与讲好中国故事二者的重要性。相应地,民族地区高校的课程体系建设该如何调整?

(1)要勇于借鉴他国经验,使课程体系国际化。民族地区高校正处于“一带一路”的承接区域,非常有必要思考我们的专业教育如何与国际接轨、从哪里接轨、如何深入挖掘国外先进的课程体系中的核心知识分布、如何明确核心课程之间的知识关联等问题。

(2)课程设计在拿来的同时要有中国自信,要讲好中国故事,体现中国特色。当前,国际国内一些别有用心的不同政见人士抛出了 “中国威胁论”“中国霸权主义”等谬论,中国只有极力讲好中国故事,以更加宽容、友好的心态融入世界,才能以期被客观真实地理解。那么民族地区的高校课程国际化绝不意味着直接拿来。我们要改造,重整,要基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与优秀的文化遗产,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国际交流能力的人才。

(3)要注重开发文化产品本土化与全球化结合方面的课程,实现“借船出海”走向“造船出海”。如民族地区管理类专业开设了中西文化结合产品设计,中美文化融合产品创意。开设这些课程一定要本着文化理解与文化对话的友好心态。

参考文献:

[1] 袁靖宇.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若干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9(02).

[2] 钟秉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3(11).

[3] 王伟廉.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9(08).

基金项目: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国标》指导下的内蒙古高校民族班管理类课程体系建设面临的新矛盾与新对策”的结题成果之一,(编号:2019MGH148)。

(作者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旅游学院)

猜你喜欢

国标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老年大学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美赞臣等19款海淘奶粉不符合“国标”
春雨如丝:再加工纤维有了“国标”
立案查处首例违法广告儿童安全座椅加“国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