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选择与诊改要素
2020-06-29锁冠侠薛小明
锁冠侠 薛小明
摘 要:作为教学工作课程诊改的关注点之一,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任务及其路径选择决定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成效。在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工作中,采用“测评筛查-方案制订-组织实施-综合评估-持续改进”五阶段循环诊改的工作路径,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咨询服务、预防干预等方面的设计与实施,厘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平台框架搭建、诊断主体确立、诊断标准选取等方面区别于其它专业学科的自有特征,建立符合其自身运行特征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是实现该课程不断完善和自我提升的应有之选。
关键词:心康教育;路径;诊改
Abstract: As one of the concerns of the diagnosis and reform of teaching work curriculum, target task and path selec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determine the actual effectivenes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for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five-stage cyclic diagnosis and reform work path of "testing and screening-plan formulation-organization implementation-comprehensive evaluation-continuous improvement" is used to continuously optimize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extracurricular practice and consulting services, to clarif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hat are different from other professional disciplines in terms of platform framework construction, diagnosis subject establishment,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selection, to establish a teaching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that meets its own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This is the right choice to achiev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nd self-improvement of the curriculum.
Keywords: mind-health education; path; diagnosis and improvement
重視和加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多种教育教学模式,努力提升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水平已成为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普遍共识。通过建立系列化课程质量保证体系,利用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开展常态化、周期性的教学诊改,在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授课形式转型升级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回归本位,为国民幸福提供坚实的心理保障。
作为教学工作诊改的关注点之一,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诊改工作的目标内涵、组织形式及其诊改路径决定着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成效。近年来,尽管绝大多数职业院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予了无可替代的角色地位和资源保障,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日渐提升,但由于对其课程定位、教育目标、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诸多认识偏差,在课程设置、教学设计乃至考核评估等实践操作层面依然不可避免地出现“课程学科化、学生教材教参化、忽视社会心理健康、教学内容脱离日常生活、教学形式偏理论、课程设置单一化等”[1]的多重偏差。这也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度追求课程体系的完整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需求,过度关注了知识理论体系的考核而缺少了对学生心理行为表现的监测预警,各类校园极端事件仍然时有发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因自身目标定位与内涵属性不同于其它课程,既与学生当下的学习生活的状态息息相关,又和各类职业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环环相扣,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学校课程框架体系范围内基于课程性质、服从于教学目标,大胆探索,灵活变通,持续优化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提升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水平。
国内众多教育工作者在理论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与总结,提出了诸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进建议与优化思路。比如刘联军在对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属性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方式路径[2];丁闵江提出了建立“四合一”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完善选拔、培训、考核、激励机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实践[3];吉珍霞认为可以在web平台上开展校园心理咨询,不断完善网络环境下对大学生心理互助教育模型的构建[4];董军强、董杜斌等认为心理健康教育需具备生态性、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思维[5];吴禹、魏红娟等从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大学生自我成长以及提高大学生自我发展水平三个方面进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构建[6];另有学者分别从教材、教法、师资等方面也做了大量调研与尝试,提出了许多值得借鉴和推广的观点,但仍有诸多难以克服的具体问题无从解决。比如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分层分类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其他课程设置的冲突如何协调?线上线下课堂内外联动的立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如何构建?教学内容的设置如何因人而异,关注个体差异?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督导与诊断改进机制如何建立等等。因此,作者认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回归本位,立足于育人目标,厘清心理健康教育区别于其它专业学科的内涵与外延,寻找适应和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需求的育人范式且能持续自我诊断自我改进的工作路径。
一、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选择
教育部党组2018年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须推进知识教育,开展宣传活动,强化咨询服务,加强预防干预等四项基本任务。为了更好地组织实施四项基本任务,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保质保量完成总体目标,建立和实施一套有别于其它学科课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运行和质量保障体系则尤为必要,在高职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全员全过程服务,也理应为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服务,为他们毕业后的人生幸福服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课程属性和高职生个性心理特征决定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路径应始于入学,结于毕业,覆盖全员,分类开展,其关键环节共有五处,分别是筛查、计划、实施、评估与发展。
(一)测评筛查环节
每学年开学伊始,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工作人员可利用信息化网络平台,针对据全体学生,采用16PF、LES、SCL-90、UPI问卷等心理测评工具,展开心理状态测评分析。借助于大数据统计分析工具,可以迅速精确地采集学生人格发展信息和心理变化影响因子,筛查心理健康程度偏离常模的学生样本,寻找分析可能的诱发因素。
(二)方案制定环节
针对统计分析的结果,对学生群体根据心理发展特性进行分类、分层建档。对于心理健康群体侧重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核心能力方面的培养,对于存在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除了课堂教学外,尚需增加针对性实践活动,主动提供相关心理问题的咨询帮助,而对于那些在某一方面存在严重心理甚至存在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更需尽快拿出有针对性的咨询及预防干预方案,对其提供一对一辅导和帮助。一般来讲,存在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数量居多,仍需根据问题表现进行二次归类,比如压力类、情绪情感类、成长困扰类等,不同类型的群体要有相应实践锻炼和咨询服务方面的侧重。
(三)组织实施环节
对绝大多数心理健康正常的学生正常编班,分类设组,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实施计划,有步骤,有侧重的开展教学与实践,对极少数经过筛查评估存在各类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可以通过组建兴趣小组的形式,另组班级,团体辅导,个别咨询,提早干预。为了防止身份歧视,这类班级可以以“心理志愿者”“心理联络员”等较为中性的名称组建,主要侧重于心理健康方面的认知调适,行为矫正,既早期心理疾病的积极干预等。总体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应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采用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模式,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全员覆盖,咨询服务全程开放,预防干预及时介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
(四)综合评估环节
经过一学年有针对性的分类分层教育与服务,不同心理健康类型的学生均能获得適合于自身心理发展现状的成长帮助。心理健康程度完备的学生能够在保持和传播自尊自信、乐观向上心理健康意识的基础上,继续在职业核心能力的发展方面取得进步,而那些有着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则能在自身人格短板方面获得有效帮助,解决了心理问题,具备了健康人格,获得了心理自我调适能力。综合评估通常采用学生自述,他人反映,心理测评问卷、教师的观察评定等形式,虽然耗时耗力,结论往往比较准确可靠。这种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估方式,摈弃了以往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通常采用的一张试卷定江山的简单判定,避免了心理健康教育落入学科课程理论化的臼巢。
(五)持续改进环节
经过每学年期末的综合评估与分类,对那些已经解决了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肯定与鼓励,对于解决心理问题的经验加以总结与推广,对于那些心理问题尚未结局的学生或者问题可继续分析原因,拟定改进计划并在下一学年中继续开展实施,直至问题解决。当然,这里的持续改进环节并不仅限于每学年的期末,事实上,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全过程当中,每一环节,每一步骤,教师随时可以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寻找改进方法并作出调整与改进,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开展的自我纠偏与持续改进与每学年一轮的综合评估改进共同构成了“戴明环”的大、小循环,确保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质量目标的实现。
通过以上五项关键节点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诊改工作与其它学科课程相比,突出地强化了学前诊断与分类改进环节,其组织实施的内容方式也要比其它学科课程更显复杂与多样。
二、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诊改工作的要素特质
本文中提到的“特质”意指某事物特有的性质特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较于其他类型学科课程并不刻意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叠加和循序渐进,而是更关注于受教者的感知体验与行为反应,受教者的心理状态千差万别,情景反应各有差异,标准化、二元化的、统一化的施教路径与考核标准很难满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求。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仅仅视同为一门基础学科课程,按部就班,按照规定课时与规定时限上课、下课、考试、结课,无疑于削足适履,不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规律,也无法真正对大学生群体健康幸福的人生提供保障。福建师范大学叶一舵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待遇上的学科身份与地位,但不是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工作中的学科化倾向。”[7]因此,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质量诊改工作在形式、内容及方法路径方面,亦须区别于其它课程,本文试从诊改基础要素的角度略作分析。
(一)诊改体系的组织平台
根据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的解读,高职院校教学诊改工作可在“五横五纵一平台”的框架体系范围内开展。需要在在持续推进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五横”层面诊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等“五纵”系统诊改工作。在横向层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可在“课程层面”展开,同时咨询服务、预防干预等工作又更多归属于“学生层面”开展。对应于纵向“质量生成”的过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四轮驱动,须着力“推进知识教育,开展宣传活动,强化咨询服务,加强预防干预等四项基本任务”[8]。
与之对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诊改工作便也要求同时在课程层面、学生层面形成合力,其组织框架应为横向两层面纵向五体系,而诊改工作的落实则需要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平台的有力支撑。但当前高职院校状态数据平台的信息采集依然存在诸如“多为教学数据,缺乏生活数据和学工数据,多为数量数据,缺乏质量数据,多为结构化数据,缺乏非结构化数据”[9]。并且,这些数据更多反映的是学科课程共性数据,缺乏学生心理真实状态的个性新数据,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诊改的作用有限。
在大数据和信息化时代,教学工作诊改离不开数据的支撑,教学工作决策离不开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在现有学院状态数据平台加强信息化顶层设计的基础上,优化和改进质量诊断标准,通过增加软件工具提高数据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通过增强信息的统计处理发挥平台的预警指导作用,由状态数据平台升级转换为质量诊改平台可以便捷高效地充分发挥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的应有作用。通过建立个性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诊改平台,“学校可以通过心理健康管理系统的运作,了解每位学生的心理健康信息并形成电子健康档案,通过心理健康管理系统或专家进行分析评估,得出个性化的干预、指导意见,反馈给学生。”[10]学生本人可依据心理健康电子档案所给出的指导意见,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用人单位亦可采信心理健康评价,提高聘用效率。当然,心理健康信息属于学习者的个人信息,在开发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系统时,还应建立一一对应的密码账户,除了心理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本人外,用户间互不影响,数据互不流通,未受大学生本人授权,心理健康档案并不对外公布。
(二)诊断主体的确立组合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师生双方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互相作用,密不可分。教师主导作用更多体现在方法的引领与思维的激发方面,并且贯穿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始终。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在知识教育、宣传活动中过程中,教师是一名组织者、引导者;在咨询服务与预防干预工作中,教师更是一名服务者、合作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整体人格发展,对学生而言恰是自我尋求、自我发展的主动成长,因此,学生主体地位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实现,学生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以及正确处理各类情景中的方法技能也是基由自身发展受教师影响下获得。基于此种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诊断主体也应该是一个包含教师、学生在内的组合体,且其比重也应该是由教师为主依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阶段逐步过渡到以学生为主。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诸多环节当中,诊断、计划、训练的实施与制定,教师作为主导者,引领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习得技能,而在评价与发展环节阶段,学生基于自身体验与个体发展需求,个人主动性增强,主体地位彰显,教师的作用便由主导逐步转变为指导和提供个性化服务为主。
(三)诊断标准的选取使用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客观、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监测与诊断标准体系,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流程路径、心理发展变化与成效实时监测与纠偏,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能在个体不同心理发展状态基础上均能相对积极成长。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诊断也不能简单的仅仅依靠心理知识掌握的数量划分等级,而是应以不同阶段心理健康程度测试与社会评价、教师观察及个人自述等结果综合而成的一组标准体系。利用信息化平台大数据的统计分析功能,可以较为直观便捷地分析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类质量影响因素,并对出现的偏差即时发出预警。把质量控制从教学效果的检查评估变为教学过程的预防,能使影响心里健康教育教学质量的潜在隐患与缺陷及早消除,预防心理健康事故的发生,最大可能地避免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困难所带来的弊端。
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的评估与诊断,仅依靠一课考试成绩或是一张心理测评问卷进而得出结论是远远不够的,其他课程量化的成绩排名也不适合心理健康教育。科学诊断的标准应是参照群体,对照个人,分析学生在心理活动过程、个性心理特征以及个性倾向性包括职业性向等方面所展现出来的特征特点,以及学习生活当中需完善的意见建议。大学生心理健康诊断的结果不仅能够体现学生现有心里特征与状态,而且还能指出学生自己意识不到的人格缺陷与完善路径,其最终落脚点应是在全面分析个体人格特征的基础上,教师给予学生且学生能够接受的努力方向与措施。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阶段的实施,身兼学科课程与思政教育的二重属性,既要关注学生今后方法技能的掌握,又要关注当前思想行为的纠偏。每一类不同个性心理特征的学生群体,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对应,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方法路径上与考核评估等方面,亦需要有别于其他学科课程,在教学编班上,根据心理健康筛查评估分类结果,开展团体辅导;在课程安排设置方面,在课时数量不增加的情况下,全学年乃至全年级开设;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既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与主流价值观的引导,维护心理健康教育不偏离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也需要在咨询及预防工作中增进以心理和谐,人格完善为根本的心理素质,促进个人与社会共同发展,创造富有意义的生命价值。在心理健康课程的考核方面,出现的不应只是一组冷冰冰的数字,而应该是一段温馨的包含了职业性向与指南的心理健康特征报告。唯此,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或能回归本质,更好地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有效果,为高职课程课堂改革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欧贤才,杨晓玲.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多重偏差与匡正[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111-113.
[2]刘联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方式研究[J].智库时代,2018(50):30-35.
[3]丁闵江.高校“四合一”朋辈心理辅导的实践和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10):63-67.
[4]吉珍霞.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下学生心理互助平台的建设[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8(07):197-199.
[5]董军强,董杜斌.生态转型:心理健康教育新视角[J].科技通报,2018(11):285-289.
[6]吴禹,魏红娟,等.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8):49-51.
[7]叶一舵.心理健康教育理应制度化[N].中国教育报,2009-07-07.
[8]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Z].教党[2018]41号,2018-07-06.
[9]汪伟.运用人才培养状态大数据实施高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3):1-3.
[10]石祥.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体系构建初探[J].江苏高教,2013(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