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
2020-06-29黄晓芳
烟雨朦胧的清明时节,我再次回到娘家。
家乡的一塘一隅、一草一木都笼罩在一望无涯、洁白朦胧的轻纱薄绡里,山峰,屋宇,缥缈而绮丽,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然而家已不再是那个家,无人守候,无人开门迎接,无人回应我的呼唤;无人起灶,无人升起炊烟,无人蒸五彩的糯饭!家里没了往日的生机,格外冷清,只因母亲已不在这里!她住到地下的另外一个“家”了。
思绪涌起,母亲的笑颜又翻涌在我的脑海……
筑宅守家的母亲
母亲出身秀才家庭,本应过着舒适的生活,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秀才的身份却给家庭带来了劫难,17岁的她不得不远嫁他乡,胆战心惊地过着日子。
母亲遗传了诗书人家的秀美,更有着劳动人民的勤劳。她用汗水浇灌着每一片田地,用弱小的身躯扛起每一片砖瓦,为我们建造了坚实的家。
在我刚记事的时候,红砖还很少,农村建房子大多用泥砖块。那是真正的“水泥砖”,实打实的力气活产物。通常在秋收后,挑一块泥土乌黑的水田,把浮泥和杂草都铲掉后,再把泥土一层一层锄开。接着灌入干净的水,田里的泥把水吸干后,又继续往里灌水,连续两三天,直到泥土浸泡饱满,略微起浆。把耕牛牵到田里,来回不停地走动,借助牛蹄把泥块踩成泥浆。连续踩两三天后,泥块变成泥浆,这时候,把割成一尺见长的干净稻草均匀地撒在泥浆里,继续不停地踩实,直到它们完全融合,抓起来稻草和泥浆不散落,就可以用来压砖了。所谓压砖,就是把泥浆挑上岸,一簸箕一堆,排列整齐地倒在平整的地上,再均匀撒上一层薄薄的木糠,然后用特制的长方形模具套上泥浆堆,脚踩压实后除去模具,就成了砖块。晾晒几日完全干硬后,就可以用来砌房子了。
这是非常费体力的活,一般都是男人来做,女人只需在家备好一日三餐或者在旁边打打下手。但母亲闲不住,经常和男人们一起干着同样又重又沉的压砖活。她说她多干一些,家里的房子就能起得快一些,她的孩子们就能住得舒服些。
此后的十几二十年,随着我们长大,家里陆续筑起几间新宅,每一次母亲都不遗余力,亲力亲为。
扶倾济弱的母亲
小时候每年秋收完成后,天气渐凉,天干物燥,是焚烧秸秆和草皮的好时节。闲暇时,村民会寻找一块草皮茂密的地方,用沙耙把草皮铲起,草皮上带着一层薄薄的泥皮。铲起的草皮原地摆放,不用收不用捡,就像还长在地上一样。风吹日晒几天后,草皮干了,就把它聚拢成堆,焚烧成灰。被炙烤得通红的草皮块冷却后酥软蓬松,是来年播种庄稼的上好肥料。
除了作肥料,炙烤得通红的草皮灰还是焗香芋的最好火炉。草灰焗过的香芋是农村孩子们最期待的零食。焗过的香芋表皮焦黄,圆滚滚、香喷喷,闻着就垂涎欲滴。每次母亲焗香芋,都让我们先拿一半送到村东头的阿因家。
阿因是我们村的同姓族人,按辈分我该叫他叔,实际上他也就年长我几岁。阿因年少不幸,父亲因患癌症早早过世,留下身体欠佳的母亲和6个年幼的弟弟妹妹,他不得不辍学在家扛起全家生活的重担。但因劳动力不足操持不够,自家田里收成有限,阿因一家老小常常衣不遮体,食不果腹。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让父亲帮助他们申请国家贫困户救济粮,并不时接济他们,有时候一担稻谷、一筐玉米、一簸箕花生,有时候一瓶花生油、一棵白菜、一把白糖,有时候一件冬衣、一双胶鞋、一顶草帽。每年开春播种之前,父亲到城里买稻谷、玉米和花生种子的时候,母亲都再三交代父亲顺便帮阿因家也买一份,播种的时候又把家里的犁杖和黄牛借给阿因家耕地犁田。渐渐地,阿因长大了,弟弟妹妹们也可以下田帮忙劳动了,阿因家里每年打下来的粮食终于可以自给自足。
母亲待阿因他们体贴入微、关怀备至,用心引导阿因独自处理农户家庭日常各种事情。她和父亲带阿因到村公所去熟悉交纳公粮、交纳养田水费的程序,还有用纳粮本换购其他物资的方法,等等。母亲还把家里的电风扇借给阿因,教他借助风扇筛掉稻谷里的盲谷和杂草,然后再把家里的黄牛连带牛车借给他拉稻谷到村公所交公粮。母亲一直重视教育,眼看阿因的小弟小妹每天在田间地头嬉戏游戏,无所事事,就建议将他们送到学堂,希望他们能够识字明理,能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母亲常常鼓励他们用功读书,还让我们尽力辅导他们的功课。他们都视母亲如亲人,喜欢跟母亲分享自己学习的喜悦,诉说碰到的烦恼。阿因的孩子上大学了,还经常到母亲那里小住几日,跟母亲聊聊天,分享学校的趣事。
母親的宅心仁厚、乐善好施获得了阿因兄弟姐妹的尊重,他们家里碰到什么困难都会来找母亲商量。他们说:“嫂子(他们对母亲的称谓)不是母亲胜似亲母,从小扶持我们长大,教导我们为人处事,我们就是她的半个孩子。”在我们外出读书无法帮助母亲的时候,他们常常替母亲分担田里的农活和其他需要劳动力的事情,这就是母亲真情的回报。
智慧的母亲
小时候,家里住的还是泥砖瓦房,虽然有些简陋但母亲收拾得干净整洁。木质的门框顶上盖了一个简易遮雨亭,那是农村常见的木梁瓦片斜坡顶篷。它遮阴挡雨,清凉透气,是小虫小鸟们喜爱的栖息之地。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每到初夏时节,就有黄蜂来到大门口的遮雨亭上垒起新窝,繁衍后代。随着蜂窝越垒越大,黄蜂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一只只长得金黄油亮,每天都在家门口忙碌地飞来飞去,嗡嗡作响。刚开始,年少的我们生怕被黄蜂攻击,总是想方设法把它们的小窝破坏掉,想以此驱赶它们到别处去安家。但无论我们怎么破坏,黄蜂们总又飞回来,在遮雨亭的另外一个角落垒起新的小窝。说来也怪,那些黄蜂竟没有主动攻击过我们,它们每天辛勤地来来去去,我们也自由地进进出出,人和蜂相安无事,和谐共处。
在哥哥考上重点大学的那一年,母亲貌似找到了规律:每到我们兄弟姐妹的毕业季(从小学毕业到高中毕业),黄蜂就会如约而至。母亲说它们是报喜官,向我们传送金榜题名的捷报来了。这个说法听起来有些迷信,但因为对黄蜂频频来到大门口安家百思不得其解,我们也都相信了。那是1988年的夏天,哥哥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南京大学。在接到邮差送来的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安静的小山村沸腾了!哥哥是这个偏远的小山村里飞出的第一个大学生,而且是全国重点大学的大学生!母亲乐得眉开眼笑,开心地接受来自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的祝贺。那个长长的暑假,母亲成为村里最自豪最幸福的家长。
母亲长在秀才家庭,从小耳濡目染,学到一些知识,能读书会看报,听得懂广播看得懂电视新闻(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农村家庭妇女里已是难能可贵了),因此她有着许多农村妇女所没有的眼界。母亲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从小就教育我们要好好读书。在那个物资匮乏、重男轻女的年代,母亲对我们6个兄弟姐妹一视同仁,让我们全部上学念书。村里的人劝她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娃儿迟早是别人家的,略识几个字就可以了。”但母亲总是笑笑说:“只要她们愿意上学,我就尽量让她们上。”看到我们个个学业长进,知书达理,他们又冷嘲热讽地说:“庄稼人在泥田里辛苦劳作才挣得下粮食,你的儿女们不下田不劳动,除了认得几个字,还能顶什么用?”母亲对此仍置若罔闻,义无反顾,坚持让我们上学读书。而今我们已学成就业,真正实现了知识改变命运!
母亲惜爱学子,欣赏用功读书的孩子。从姐姐和哥哥同时考上省级重点高中的那年起,每年的寒暑假,同一镇上远近不同村屯考上重点高中的同年学子们常常相邀一起到我们家聚会(类似现在的校友会)。这些正当年华的青年才子们聚在一起神采飞扬,激扬文字,或吟诗诵赋,或高谈阔论,一起憧憬美好的未来。这样的聚会前后持续好几年,直到他们都从大学毕业,各自忙于工作后才停下来。母亲对他们慈爱有加,不论什么时候来,她都笑脸相迎,嘘寒问暖。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看到哥哥姐姐和常来家里聚会的同年学子都风度翩翩、气宇不凡,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样子,我和弟弟妹妹们都羡慕不已,也各自憧憬着未来美好的生活,自然而然爱上了学习。随着我们不断地升学、毕业,家门口的黄蜂也不停地循环往复,源源不断,似在不停地报喜,母亲也乐于看到这些金色的小精灵。
在母亲的影响下,家里一直保持着浓厚的文化学习氛围。我们结婚生子,母亲当了奶奶(外婆)后,她又把重心转移到了孙辈们的学习上。她常常跟孙辈们说起他们的父母刻苦学习改变命运的历程,鼓励他们珍惜当下,努力学习,力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每当听到孙子孙女考上重点初中、高中或大学的消息,她就露出欣慰的笑容。
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小小的黄蜂曾经带给我们许多欢乐。母亲假借黄蜂报捷这个方式,将她对儿女的期望巧妙地传递给我们,让我们对学习和生活充满希望。
当家长的母亲
如果说母亲的伟大在于其在艰苦的农村环境下,把儿女们都培养成材,那么她更可贵的是用尽一生对我们谆谆教导。她就像一个灯塔,在茫茫大海给我们希望,引领我们朝着目标不断前进,并时刻保持不偏离航道。她又像一个扶手,我们扶着它学会站立和行走,扶着它学会闯荡和守候,扶着它历经风雨不言愁。
从小母亲就教育我们努力学习,与现代城市里的孩子上下学家长全程接送不同,母亲当家长的方式似乎有点 “虐”,她要求我们独自处理学习上的一切事情,还要求我们每天都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她常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小时候我们的常态都是拿起课本认真学习,放下书本努力劳动。当邻家的小孩们在村巷里、田野上自由自在地玩耍的时候,我们却在帮妈妈完成挑水、浇地、摘菜、收晒粮食、饲养禽畜等劳动;当村里的同龄人放飞青春的时候,她紧盯着我们居家学习。她说:“读书人要有读书人的样子,要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小时候我们觉得有些委屈,现在回想起来,正是长期的劳动,锻炼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成就了我们强健的体质,激发了我们立志读书的信念。
从小母亲就告诉我们创业的艰难,让我们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我们就业初期在城里困难重重、举步维艰的时候,母亲就尽其所能帮助并鼓励我们。她说:“以前我和你们爸爸起房子的时候从打砖到垒墙,每一个环节都要精打细算,到最后装门的时候,还得挑一担稻谷到镇上卖了才能买到锁头。你们现在的条件比我们好多了,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日子会越过越好的。”当我们流露出对现状的不满,羡慕旁人高收入高消费时,母亲就及时警醒我们,要明心淡利,知足常乐。当我们事业有成,自以为羽翼丰满,不再需要她帮助的时候,母亲仍常常叮嘱我们要保持平常心,脚踏实地、扎实做事。在我们工作上取得一点小成绩,稍许进步的时候,母亲就提醒我们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勿骄勿躁,再接再厉。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時候,母亲就开导我们反躬自省,及时查找原因,继续前进……
母亲一生习惯自力更生,不愿意麻烦他人,事事都自己扛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没能在床前尽孝,是我作为儿女的遗憾。子欲养而亲不待,报不完的恩,是母亲的恩;还不了的情,是母亲的情!与母亲几十年的缘分是烙在我这一生中最珍贵的回忆。
作者简介:黄晓芳,女,壮族,广西南宁市武鸣区人。爱好文学,有文学作品和财经学术论文在报刊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