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安徽
2020-06-29刘楚仁
刘楚仁
好人是一道最美的风景。
——题记
生命的救援
1
张宝出生在淮南。淮南是一座因煤而生、因煤而兴的城市,煤孕育了这座城市的精神,锻造了淮南人的魂魄。2001年初夏,张宝跳出了农门,如愿考进武汉一所大学,学习经济管理专业。在大学里,张宝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业余还经常参加无偿献血等公益活动。
血液能拯救他人的生命,无偿献血奉献的是血液,彰显的是大爱,其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大一下半学期,张宝与同学结伴外出,无意中看到路边有一个流动献血采集点,就主动进行了第一次献血。当他拿到那个无偿献血的红本本时,心里特别自豪。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从那以后,他每隔半年献一次血,每次献400毫升,就这样一坚持就是18年。有个数据显示:一名健康成年人全身的血液大约4500毫升,也就是说,张宝献血量已达到三位成年人的全部血量。张宝说他会继续坚持无偿献血,一直坚持到不能献的那一天。
自愿捐献骨髓的事缘起于2005年春天的一个下午。张宝在武汉一个流动献血采集点献血时,工作人员简单地向他介绍了自愿捐献骨髓的情况,并建议他留取一个血样,加入中华骨髓库,即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张宝当时也没多想,就同意了,并填写了一张表格。不曾想,这张表格拉开了一场国际生命大救援的序幕。
骨髓捐献也称造血干细胞捐献,是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前提。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疗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瘤等血液腫瘤疾病较为有效的方法。
2008年8月的一天,张宝接到湖北红十字会一位工作人员的电话:“有一个白血病患者与您的骨髓配型成功了。”
接到电话时,张宝有点蒙,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当工作人员把张宝填写自愿捐献骨髓表格的时间和地点又说了一遍时,他才想起来。
张宝后来才知道,为了联系到他,红十字会的同志费了不少周折。韩国一个白血病患者通过中华骨髓库初步配型成功后,他们的医疗部门便迅速与国际红十字会联系。国际红十字会随即通过中国红十字会与湖北红十字会取得了联系。湖北的工作人员根据填表人张宝留下的联系方式,拨通了电话,结果发现是武汉一所大学学生宿舍的固定电话,而此时的张宝早已毕业离校。接着,他们又拨通了张宝当时留下的另一个联系电话,终于找到了他的一个同学。因为毕业时同学们互相留下的联系方式大多更换了,这位同学几经周折才找到张宝如今的手机号码。
工作人员告诉张宝,目前韩国有一位40岁左右的男性白血病患者,患病6年多,在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一直没有找到供体,最后通过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与张宝的骨髓初配成功。现在,按照捐献骨髓自愿书上的承诺,希望他能为这位韩国白血病患者捐献骨髓。
回想当年填写捐献骨髓自愿书时,仅凭着一腔热血,现在真的要决定捐献自己的骨髓时,张宝心里打起鼓来。有关捐献骨髓的知识他过去了解得并不多,而且有一些担心,认为骨髓是人的精血所在,捐献骨髓会伤害身体。张宝的脑海里突然闪现出一根钢针插进腰椎抽取骨髓的场景,这让张宝感到不寒而栗。
工作人员在电话里感受到了张宝的恐惧和犹豫,便对他说:“你也可以现在悔捐。”
张宝当然明白,悔捐就是可以反悔,不捐。然而当初信誓旦旦签下自愿捐献书,如今突然反悔,这不是大丈夫所为,也显然不符合张宝的性格。
为了打消张宝的顾虑,工作人员接着说:“这两天,我们将派工作人员去你那儿,有什么疑惑你可以当面向他咨询。”
一周后,湖北骨髓库的一位工作人员携带相关资料,风尘仆仆地赶到淮南市,与张宝见了面。
通过观看宣传片和阅读资料,同时在工作人员耐心的讲解下,张宝全面地了解了骨髓捐献方面的专业知识,知道捐献造血干细胞对人体健康并没有伤害。但是因为捐献者身体各异,多少会出现腰酸、头晕、反胃等正常反应情况。
常言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张宝了解了捐献骨髓的相关知识后,当即决定捐献。
根据骨髓捐献的要求,完成捐献还要经过复杂的程序。张宝的骨髓配型只是初配成功,下一步还需要进行高配。也就是说,配型初步成功,下一步将进入高分辨检测阶段。高配成功后还需要进一步体检,身体合格了才真正具备捐献条件。
受医疗水平的限制,当时全国只有北京和苏州两地能做高配。工作人员本打算带张宝前往苏州做骨髓配型,但因当时部分地区实行交通管制无法成行,只好在淮南一家三甲医院抽取了血浆,再送往苏州进行高配。
工作人员带走张宝的血样之后,一年多都没有音讯,张宝也不便打听。造血干细胞捐献实行“双盲”原则,捐赠方和受赠方互不知晓对方消息,更何况对方还是远在韩国的患者。
2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高配血样采集后,张宝发生了一起重大交通事故,几乎命悬一线。送往医院抢救时,张宝昏迷了50多个小时,差点没醒过来。车祸导致张宝颅内、胸腔积水,同时胸骨、肋骨断裂,一直在医院治疗了两个多月。然而张宝是幸运的,他最终逃脱了死神的纠缠。
身体刚刚康复,张宝又接到了中国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告诉他高配成功。
“根据骨髓捐献相关规定,你现在还可以悔捐。”工作人员解释说,“即便你本人同意了,也还要征求你家人的意见。”
工作人员再次强调,这次同意后就不能反悔了。医院接到捐献者同意捐献的通知后,将把患者安排到无菌仓中,用各种药物对病体进行预处理,把患者体内异常的骨髓造血干细胞清理掉,也就是破坏其自身的造血免疫功能,给即将移植进来的造血干细胞挪出位置,期间病人得靠打吊水等人工手段维持生命,直到供体到来。一旦捐献者反悔,患者将彻底失去生的希望。
为慎重起见,张宝还是决定将捐献骨髓的事告诉父母,希望得到两位老人的支持。
张宝的父母得知这一消息后,都陷入了沉默。张宝的父亲首先打破了沉默的气氛:“人生在世谁能不遇到点难事,你帮助人家我们没有意见,可你的身体还在恢复阶段啊。”
“爸,我的身体已经康复了,现在倍棒。”张宝说完,笑着做了一个健美的姿势。
“中国这么大,难道就找不到其他合适的人吗?”父亲没有接儿子的话茬。
“虽然中国人口多,但中华骨髓库里的血样并不多,况且目前只有我一例配型成功。”张宝很自豪地说,“这个韩国患者在东南亚几个国家,都没有找到合适的配型,我现在成了他唯一的救命稻草,咱能见死不救吗?”
父亲叹了口气又沉默了,母亲擦掉眼角的泪花,接过话头:“你知道你出了车祸的那段日子,我和你爸是怎么熬过来的吗?”
张宝当然知道。住院期间,父母轮换着守候在儿子的病床前,一个多月的时间,父母一下子苍老了许多。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这辈子就张宝这一个孩子,真不敢想象万一有了意外,是否还有勇气活下去。
母亲的一句话又把张宝带回那些生死边缘的日子,那场车祸之后,如果没有那么多好心人倾力帮助,没有父母的悉心照顾,他哪能有今天的身体状态。
张宝还没回过神,母亲接着说:“儿子,你还想让爸妈再经历一次生死吗?”话语里夹带着乞求。
张宝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情绪:“谁家的孩子不是一样的心疼?妈,你想过没有,韩国的这位大哥已经病入膏肓,他父母的心情不也和您一样嘛。我不想给自己留下遗憾。”
两位善良的老人最终选择尊重儿子的意见,同意捐献。
为了确保身体各项指标能达到骨髓捐献的要求,张宝制订了健身计划,每天坚持跑步,并且增加营养。12月中旬,张宝乘车到了武汉,在中南医院做了全面检查,身体各项指标均达到捐献要求。
骨髓采集地点是在北京。张宝从没去过北京,也一直希望有机会去爬爬长城,逛逛故宫,再到天安门广场转两圈,看一看庄严的升旗仪式。机会终于来了,而且是为韩国患者捐献骨髓而来,心中难免激动。
张宝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采集骨髓的日子——2010年元旦。进入元月的北京,已是天寒地冻,厚厚的棉衣也遮挡不住寒风的侵袭。张宝被安排在北京道培医院,室内是暖暖的,心里也是暖暖的。每每想到,异国他乡有一个人,生命因他而存在,一种责任感就涌上心头。
张宝住进医院,首先要打动员剂,然后才能采集骨髓。一般情况下,捐献者打三天就够了,但是张宝要打五天。因为患者是韩国人,跨国捐献,路途遥远,考虑到手术中有损耗,必须采集足够量的造血干细胞,否则来不及进行二次采集。
一切就绪后,采集工作开始。张宝躺在病床上,两支针头分别插入两只胳膊的静脉血管,一只胳膊出血,一只胳膊入血,通过两根输血管道,连接到一个骨髓采集仪器,血液在封闭的管子里流动,以此来完成采集工作。张宝望着输血管里来回流淌着的血液,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梦中,那红色的血液幻化成一棵长了翅膀的灵芝,漂洋过海,翻山越岭,飞到了异国他乡,拯救了那个白血病患者,康复后的患者脸上绽开了灿烂的笑容,那笑容就像一只绽放的红玫瑰……
6个多小时后,采集工作顺利完成。当张宝醒来时,晚霞已映红了窗帘。从张宝身上采集出的120毫升造血干细胞,被装进了一个小箱子里,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工作人员郑重地将这份珍贵的“生命种子”,交给了急切等候的韩国骨髓库工作人员。简单进行了交接仪式后,他们立即乘飞机赶回韩国……
路见不平一声吼
1
立过秋的上海,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凉爽,燥热依然笼罩在城市上空。中午时分,周传金快步走在浦东的一条大街上,他没有心情光顾街旁繁华的商铺,上午拜访了几个客户,累得他嘴干舌苦,精疲力竭,中午他还要赶回公司加班整理客户资料。
周传金年初来上海打工,在一家理财公司上班,算起来也有大半年了,每天早出晚归,忙忙碌碌,很累却也很充实。父母都是农民,经济并不宽裕,他想为父母分担一份经济压力。没有文凭,就要靠力气挣钱,他并不吝惜自己的力气。
周传金穿过高楼林立的大街,快步跨进了地铁口。中午坐地铁的人并不多,三三两两穿梭在地铁的通道。周传金刚下台阶,意想不到的一幕闯入他的眼帘,他立即收住脚步。一名窃贼尾随在两名女子身后,正悄悄地窃取其中一名女子的物品。那两名女子边走边聊,全然不知已遭窃贼下手。这两名女子是外地来的师生,二人结伴来上海看画展。失主叫徐佳,20岁不到,南京人,某大学艺术系学生。徐佳背着一个双肩包,外面有一个夹层小包,里面装着一部手机,用一个红色的塑料袋包裹着。被窃取的物品正是这部手机。窃贼正要将赃物装入衣兜时,周传金厉声呵斥道:“住手!”话音没落,他一个箭步冲过去,一只手夺过那红色塑料袋,另一只手死死地抓住窃贼的衣领,并喊住了徐佳:“喂,他偷你东西了!”师生二人这才转过身来,徐佳接过物品,连声致谢。
窃贼没想到自己竟然失了手,还被眼前的这个小伙子吼了一嗓子,揪住不放,他一下子愣在那里。
周传金揪住窃贼的衣领,不容分说就要将他朝地铁站务室拖拽。他要把小偷交给地铁站务室的同志,让窃贼受到应有的惩罚,不能让他们这么猖狂,竟然光天化日之下盗窃他人财物。
竊贼怎肯就范,拼命挣脱,没想到周传金制服他的那只手掌像铁钳一般,没有丝毫的回旋余地。窃贼恼羞成怒,气急败坏地恐吓道:“你少管闲事!”窃贼看上去30出头,肤色暗黑,满脸杀气,一双三角眼贼兮兮地转来转去。周传金并没有被他吓住,而是硬气回道:“你少废话!”显然是在告诫他这个闲事他管定了!
这时,穷凶极恶的窃贼突然从衣兜里掏出一把锋利的匕首,疯狂地朝周传金那只抓住他衣领的手连砍两刀。周传金的那只手臂一下子没有了知觉,鲜血喷涌而出,窃贼趁机撒腿逃跑……
2
事情发生得有些突然,目睹眼前凶险的一幕,师生俩简直吓傻了,不知所措地惊叫着。这时,迅速围来许多群众,有的说快打120急救电话,救人要紧!有的喊抓小偷!然而此时狡猾的窃贼早跑得无影无踪。
120急救车很快赶到了现场,医护人员对周传金受伤的左手进行简单的包扎后,将其搀扶上急救车。急救车在呼啸的警笛声中,疾驰奔向医院。途中,周传金才发现师生二人也在车上,失主徐佳一再地向周传金表达歉意:“都怪我把你害成这个样子。”周传金宽慰她说:“没事,怎么能怪你呢。”是的,怎么能怪罪她呢?无论是谁,他都会挺身而出,伸出正义之手。
为感谢周传金,徐佳垫付了一万块钱医疗费,又把周传金护送到了手术室,才向他辞别:“我们还要赶火车,就先回去了,你多保重,好好养伤。”
周传金坚决要把一万块钱退还给她。徐佳却连连摆手:“你为了我受伤,医药费应该我拿。”说完,她留下电话号码:“如果不够你再给我打电话。”
手术紧张地进行着。医生察看了周传金的伤情,发现左臂手腕处两根肌腱全部断开,手指神经严重受损。医生说幸亏送来得及时,再晚来两分钟,左手就废掉了。断开的肌腱一旦收缩,手术也很难再将其接上。
主刀的是一位文质彬彬的中年男医生,当得知周传金是因抓小偷光荣负伤的,对他充满了敬意,竖起大拇指说:“小伙子,好样的!”
3个多小时后,手术顺利结束,周传金被推出了手术室。
第一个来到周传金病床前的是护士长:“小周,我是医院的护士长,你想吃啥告诉阿姨。”
周传金满脸倦意,昏昏沉沉地说:“谢谢阿姨,我没有胃口,只想睡觉。”说完,转头就睡着了。
周传金醒来时发现,夜幕已降临,病房里摆满了鲜花,床头放了一大包零食。护士长正将她亲手煲的鲫鱼汤,放到床前的桌子上,看到小周醒了,赶忙说:“你这一觉睡得时间真不短,赶快起来喝点热汤,补补身子。”
周传金欠身坐了起来,望着陌生的环境,仿佛还在梦中。
“刚才我们院长和政委都来看你了呢,还给你送来鲜花,并让我转告你,失主垫付的一万元住院费已全部退还,希望你好好养伤。”护士长微笑着说,“他们还一再嘱咐我们一定要照顾好小英雄的生活。”
周传金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一时间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守护光明
1
19岁那年,许启金成为宿州供电系统一名正式职工,经过20多天短暂的培训后,他被分配到线路检修部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电力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许启金每天的工作任务就是和同事一起带着工具,坐着颠簸的敞篷汽车,奔波在乡村的路途中,巡线检修。乡村的路面灰尘大,大家坐在敞篷车里常常灰头土面,像刚出土的兵马俑。巡线检修的工作不仅脏,而且又苦又累。秋天雨水多,挖坑立杆时遇上道路施工,往往刚挖好的土坑,一会儿就被雨水淤平,要重新挖掘;冬季天寒地冻,土地结冰,挖坑立杆,要用铁钎凿,用手捞冰块。为了御寒,单位给每人发了一瓶白酒,实在冻得受不住了就喝上两口。线路检修经常要登高作业,70多米高的铁塔许启金都爬过,差不多有20层楼那么高,体力一般的人还真爬不上去。那铁塔,冬天摸起来像冰块,夏天摸起来像火炭。这还不算什么,最具挑战性的是高压线带电检修。特别是在夏天,穿上防护服人就像待在了蒸笼里,脱下防护服人就像刚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
巡线检修早出晚归,风餐露宿,一走三五天不回家是常有的事。这项工作不仅苦、累、脏,还险,有时要爬上几十米高的塔基,与几百万伏的电线亲密接触,明知是老虎的屁股还要摸,时刻有生命危险。
上班第三年,由于领导信任,许启金被派到滁州学习带电作业,经过半年培训,他不负众望,结业考试名列榜首,取得了“带电作业证”,从此与带电作业结下一生的情缘。
勤能补拙。工作中,许启金发现由于自己的学历低,在业务技能方面,和那些大学生、技校毕业的学生相比,远远不如他们。为了赶超他们,许启金暗下决心,握紧拳头。他不仅向实践学,向老同志学,还向书本学。为了记忆理论中那些繁琐的知识点,他采用了随身携带“小纸条”的方法来解决。为了充分利用外出工作中的闲暇时间,他提前把需要记忆的操作规程、标准、定理等知识点,记在小纸条上,只要有时间就掏出来学习。他每年至少要买100张白纸,每一张裁成32张备用。这一习惯坚持了20多年,记不清写了多少张小纸条,买了多少张白纸,成捆的使用過的小纸条堆积在家里的墙角或床下。
2
许启金爱岗敬业、勤学苦练,赢得了同事们的一致好评。1993年,许启金被任命为公司带电作业班班长,开始了他人生新的征程。创新是发展的原动力。作为班长的许启金以身作则,积极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和安全风险,他结合工作经验和理论知识,开阔视野,大胆创新。2002年秋,110千伏6里变电所扩建改造,许启金带着班组人员在那里开展母线更调、绝缘子调爬工作。在使用传统工具拆装挂点螺栓的时候特别困难,劳动强度大,安全没有保障,后来发现是因为紧线过牵引长度不够造成的。他开始琢磨,一定要解决这个难题。
到家后,他就把家里的阳台当作工作间,天天在那里锯锉打磨,终于研制出一个输电线路吊点卡具,成功解决了紧线时过牵引的难题。
第二年,他带着这个革新成果,到西安参加了全国质量管理创新大赛。因为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许启金担心说不清楚,特地带着成果的实物参加了大赛。没有想到,这个卡具成果发布之后,荣获了全国“舜杰”杯一等奖,许启金的QC小组还被授予“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
这次创新成果,给了许启金无穷的动力,也让他更加坚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从那之后,他爱上了QC,爱上了小发明、小创造,动手做一些实用的小工具成了他一大兴趣爱好。
公司也尝到了甜头,为了鼓励职工创新发明的积极性,专门给许启金腾出一间工作室,让他专心实验研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了充分发挥计算机对电力创新工作的作用,40岁的他开始学习电脑。他从打字学起,从“一指禅”到十指并用,从简单的画图到熟练使用visiog软件,这其中的付出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许启金一心扑到科研上,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别人下班回家了,他却常常坚持到夜里十一点多。因为公司离家远,又在郊区,不好打车,有一段时间,许启金就让徒弟接孩子放学时顺便送他回家。一开始妻子不理解,常常说他“家活懒,外活勤,公家的活不累人”“儿子没有徒弟亲,家活没有单位勤”。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妻子也慢慢地理解了丈夫。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1年,许启金成功发明了软梯作业的防高坠落自锁器,获得国家专利,填补了国内软梯作业安全防护的空白。10年间,他共推出创新项目12个,带领创新小组成员完成创新项目18项,攻克技术难关4项,其中7项荣获国家专利,并在全国推广运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许启金之所以能在平凡的岗位干出不凡的业绩,是因为他坚守了“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职业理念,发扬了钉子精神。
3
独木不成林,单弦不成音。许启金关心线路新人,杆上杆下手把手教,面对面讲授理论,带领大家搞科研、促创新,更好地适应电网的高速发展。他为每个徒弟都建立有针对性的学习档案,根据不同的学员,制定一对一的辅助教学方法。许启金总结了从业的三字经:“初从业,始于敬;诚拜师,学本领;勤伏案,书有径;再登高,树远景。”
几年下来,许启金不仅带出一批出类拔萃的专业技术人才,还以实际行动,引领优良社会风尚,助推精神文明建设。2010年,公司以“许启金”的名字成立了工作室。他的工作室培养了一大批徒弟,研发成果共54项,获专利41个。许启金的许多徒弟都已成为生产骨干,有的当上了班长,有的当选为中央企业知识型先进职工、科技标兵,还有的成为“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专家”。2014年,许启金工作室被授予“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2015年被确定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有爸才有家
1
故事要从“板车女孩”的父亲黄志仁说起。
黄志仁是一个普通的青年农民,父亲去世得早,与母亲相依为命。他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身强力壮,凭着一身的力气,在南方打工也挣了些钱,并通过介绍与邻村的一个姑娘喜结良缘。婚后不久两人生下一个女儿,取名叫小凤,寓意山窝窝里飞出一只金凤凰。小两口在外地打工赚钱维持生计,老母亲在老家带孙女。小家庭经济上虽然不是太富裕,但日子过得还算幸福满足。
女儿5岁那年,黄志仁在外地一个建筑工地打工,不幸从脚手架上摔了下来,虽然性命保住了,却落下高位瘫痪,除了头部能正常转动,脖子以下全部失去知觉。在医院住了三个多月后,医生对黄志仁的妻子说,拉回家养着吧,这辈子也别指望他能站起来了。妻子无望地把黄志仁拉回了老家五河。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妻子照顾黄志仁一年多的时间,天天面对的是瘫痪在床的丈夫,生活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让她不堪重负。面对未来,她看不到一丝希望,绝望的她终于决定向丈夫摊牌。临别的那天晚上,她还像往常一样,给黄志仁喂饭、擦拭身体、按摩,之后,她平静地对丈夫说:“志仁,我要走了。”
从此,小黄凤用她那稚嫩的肩膀,挑起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
照顾一个高位瘫痪的病人谈何容易,仅翻身这一项看似简单的工作,对6岁的孩子来说,也成了需要克服的困难。为了帮爸爸翻身,小黄凤咬紧牙关,拼上全身的力气,手脚并用,有时还要用头拱背,用牙齿咬着爸爸的衣角拉拽……每次小黄凤都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黄志仁的一日三餐也需要小黄凤亲自做。那时小黄凤的个头还没有灶台高,每次炒菜都要踩在小板凳上。尽管饭菜做得不可口,有时可以说是难以下咽,但黄志仁每次都吃得津津有味,还不停地夸奖女儿厨艺好。每天除了给爸爸做数次翻身及至少两次的身体擦拭和按摩外,小黄凤还要清洗父亲换洗的衣物,夏天还好,一到冬天洗衣水冰冷刺骨,小黄凤的手被冻得通红发紫,肿得像一个发面馍。
为尽孝心,小黄凤迸发出了不可思议的坚韧和勇敢。在小黄凤8岁那年的一个冬夜,屋外寒风呼啸,雨雪交加。爸爸突然高烧不退,情况非常危急,需要就医。村里没有医生,只能去五里外请邻村的张大夫。
小黄凤披着雨衣,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湿滑的乡村小道上,走了很久,终于敲开了张大夫家的门。“求求您,快去救救我的爸爸!”小黄凤恳求道。张大夫被这孩子的孝心触动了,立即前往,及时稳住了黄志仁的病情。
转眼小黄凤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可她却不愿去读书,因为在她眼里照顾爸爸比读书更重要。黄志仁劝女儿:“只有你好好读书,将来才有本事帮助爸爸治病啊。”
“我去读书,你在家咋办?”小黄凤担心地说。
“你可以一边读书一边照顾爸爸。”
小黄凤郑重地点了点头,答应了。
2
小黄凤最大的愿望就是爸爸能早日站起来,健康地生活。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苦难让幼小的黄凤比同龄人要成熟得多。2008年春天,小黄凤听村里人说上海有医院能治疗爸爸的病,11岁的她就开始筹划带爸爸去求医治病。她请村里的人帮忙用铁皮焊了一个板床,然后装上4个小轱辘,变成一个能移动的板床,这样就可以推着父亲外出看病。
3月初,小黄凤带着奶奶,还有家里仅有的27块钱积蓄,推着父亲,一家三代人踏上了艰难的求医问诊之路。那时小黄凤的奶奶已年近80,本来就有眼疾的老人,整天以泪洗面,哭坏了眼睛,几近失明。为了求医,一家三口从清晨5点多就出发了。从村里到县城坐车有一段很长的路程,小黄凤累了就在路边歇息一会,饿了就啃几口馒头,然后继续赶路。为了省钱,小黄凤出发前特地蒸了两锅馒头。到了县城已经是日落西山,小黄凤的两个肩膀被布绳勒得青紫,两只脚磨出了血泡,但她在爸爸面前没叫一声苦,更没说一声累。
一个好心的大巴车司机免了他们的车费,把他们带到了上海。
到了上海,小黄凤推着爸爸边乞讨边问医。带的干粮已经吃完,饿了只能到路边的饭店乞讨点残羹剩饭充饥,有时一天只能吃一顿饭,常常食不果腹。晚上三个人就睡在天桥下。三月的上海,夜里依然寒风刺骨,小黄凤与奶奶相拥着取暖,常常一夜坐到天亮。小黄凤走街串巷,寻医问诊,所到医院的大夫都摇头说:“你父亲瘫痪时间太长,神经性细胞已经坏死,我们无法医治。”
黄志仁劝慰女儿:“凤,咱回家吧,治不好就算了。”
“我们再多看几家,或许能有治好你病的医院。”小黄凤不想就这样放弃。
面对一次次的挫折失败,小黄凤并不灰心气馁,依然用她那瘦弱的身躯,推着那张特制的板床,穿梭在上海的大街小巷。
世间有情,人间有爱。小黄凤的大义孝行被网友发现,并拍摄传到了互联网上。网友们称小黄凤为“板车女孩”,并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有的捐现金,有的捐衣物,有的捐学习用品。
上海之行虽然没有治好爸爸的病,却收获了社会上许多好人的帮助,回到家之后,陆续有好心人寄来钱物。面对这些不知姓名的好心人,小黄凤心怀感激,无以言表。
小黄凤除了照顾爸爸之外,还特别关注电视上的医学节目,希望能找到为爸爸治病的医院。有一天,她通过央视的《走近科学》节目了解到,北京武警医院能治疗这种高位截瘫。于是,她欣喜地告诉了爸爸:“爸爸,北京有家医院能治好您的病!”
2010年7月,小黄凤趁着暑假的空闲,推着自制的板车,来到首都北京,找到了武警医院。
医院初步检查后,认为可以做神经干细胞移植手术。当医生通知患者家属准备办住院手续时,卻发现是一个瘦弱的孩子,便问:“你家大人呢?”
“没有大人,我妈妈走了,有一个奶奶眼瞎了在老家呢。家里的事我能做主。”小黄凤奶声奶气地说。
“手术费需要一大笔钱。”医生纳闷地问,“你准备了多少?”
“我带来5万块钱。”小黄凤信心满满地说。
“5万块钱?”医生推了推眼镜,很诧异,“孩子,你爸需要做四次神经干细胞移植手术,一次手术5万块都不够啊。”
小黄凤突然跪了下来,哭着乞求道:“叔叔,你救救我爸爸吧,我们家没有那么多钱,这5万块钱还是网友帮忙捐的。”
医生赶忙把小黄凤扶了起来:“孩子,快起来,我把你的情况向院长汇报后再说吧。”
这个特殊的病号引起了武警医院的关注,他们经过进一步了解得知,黄凤就是网上热传的“板车女孩”。
在医院进一步对黄志仁身体检查时,所有的医务人员都惊讶不止:黄志仁高位截瘫近10年,居然没有长一个褥疮,更没有因护理不周而引发肺部感染,或下肢血液栓塞等病发症。护理工作能做到这种程度,往往需要两三个成人24小时轮流才能实现。这其中的付出不是常人能想象的。
小黄凤的孝心也感动了所有的医务人员,武警医院决定免去黄志仁所有的医药费!
手术第一个疗程之后,黄志仁的病情有了明显的好转,身体能排汗了,胳膊和大腿有了知觉,呼吸也顺畅多了。看到父亲的病情有了好转,小黄凤脸上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3
上了初中之后,为了照顾爸爸,黄凤在学校附近租了两间房子,把爸爸接了过去。除了要照料爸爸日常的吃喝拉撒睡之外,黄凤还要利用课间十分钟的时间,跑回家帮助爸爸翻身、喝水。
黄凤是个坚强而乐观的孩子。每当爸爸悲观绝望,甚至想寻死的时候,黄凤总会安慰他:“妈妈走了,爸爸您再走了,我就没有家了。有爸的地方才有家啊!”
为了让爸爸高兴,黄凤经常一边帮他按摩一边唱歌。黄凤最喜欢的一首歌曲是张韶涵的《隐形的翅膀》。歌中唱道: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
安徽好人馆
1
安徽好人馆坐落在安徽省博物院老馆西侧,徽派建筑,古色古香,端庄朴素的墙面上镌刻着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5个大字“安徽好人馆”,不禁让人想起《中国娃》的歌词: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
安徽好人馆创建了全国“两个一”,全国唯一一家省级好人馆,全国首创第一家好人馆,为安徽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好人安徽”道德品牌,构筑新的道德高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好人榜是由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组织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产生的道德模范月度榜单。评选活动是从2008年5月开始的。“中国好人”评选活动启动时,安徽已经积累了大批“好人”典型。初期要求上报30名候选名单时,安徽轻松地从全省已评选出的“双十佳”先进典型资料库中,高质量地推荐出候选人员。每年当选人数都以绝对的优势上榜,名列榜首,最终基数越来越大。目前,安徽已有1375人荣登“中国好人”榜,连续11年位居全国第一。其中4人被授予“时代楷模”的称号,22人被授予“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2
为了采访,我多次来到好人馆,见到了解说员吴盛甜。为了让参观的群众更好地了解好人事迹,好人馆专门聘请了三位解说员。那天,恰逢亳州市好人馆的负责人来学习解说经验,跟随他们又一次感受了吴盛甜解说的艺术魅力。走进展厅,第一个展位就是好人沈浩。展台前摆放着沈浩生前使用的日记本和信笺,以及群众联名按下的三份“红手印”(复印件)。2004年,作为安徽省财政厅干部,沈浩响应号召来到凤阳小岗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6年,推动了小岗村改革发展,改善了民生,然不幸猝逝在工作一线。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中国第一村。1978年冬,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行农业“大包干”,从此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小岗人第一次按下“红手印”点燃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火种。30多年来,小岗人先后于2006年第二次按下“红手印”,向组织请求让沈浩留任;又于2009年第三次按下“红手印”,把沈浩永远地留在了小岗村。
如果说第一次“红手印”解决了小岗人的温饱问题,那么第二次“红手印”是沈浩带领小岗人走上了富裕之路,第三次则证明了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吴盛甜介绍说,按照展陈的顺序,第一个内容应该摆放“助人为乐”分类中的“中国好人”,考虑沈浩的影响和分量,还是把他放在了首位,以便向参观的群众推介。
接着吴盛甜带我走到“时代楷模”张劼的展台前,他的一幅因烧伤而造成的“面目全非”的照片,让我目不忍视。
张劼是蚌埠市的一名特警。2016年1月5日,他在处置一起危害公共安全的重大警情中,为阻止暴徒引爆汽油桶时,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以血肉之躯冲进火海,结果全身90%面积烧伤……
作为同行,我曾有幸跟随省委宣传部的相关专家领导,前往蚌埠市,参加筹备张劼事迹报告会,了解了他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将门出虎子。张劼的父亲张留成曾经勇斗歹徒身负重伤,一只耳朵被砍掉,全身伤口缝合了103针。一对父子,两代英雄。父子二人在人民需要时,奋不顾身,舍生忘死,展示了用鲜血捍卫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无私奉献精神。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在张劼的事迹报告会上,女儿的一句话让无数听众泪流满面。在女儿8岁生日那天,张劼搂着女儿问:“你想要什么礼物?”女儿低着头轻声慢语地说:“我想要爸爸原来的样子。”撕心裂肺的植皮手术,没有让张劼掉下一滴眼泪,女儿的一句话,却让他哭了。
在好人馆里还有一位叫李夏的“时代楷模”,是中宣部不久前追授的称号,也是2019年8月“敬业奉献”类别的“中国好人”。8月10日,李夏在抗洪救援中,为转移群众生命财产,突遇山体塌方,以身殉职,年仅33岁。李夏生前是绩溪县荆州乡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县监委派出荆州乡监察专员。“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这是他生前握着4岁女儿的小手,在一个陶瓷手工笔筒上,刻下的人生警句,也是他留给女儿的家训。“初心不因来路迢遥而改变,使命不因风雨坎坷而淡忘。”这是李夏微信朋友圈的个性签名,如今却成了他短暂但不平凡一生的写照。
好人馆里年龄最大的是百岁老人许张氏。在展柜里,我看到生活中极其少见的“金莲”鞋,不禁思绪万千。缠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陋习,女性在四五岁时就开始用布将双脚紧紧缠裹,使其畸形变小,以便成年后有一双看似三寸金莲的小脚,以此为美。这种摧残人性的做法延续了数个世纪。可见革除社会陋习,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性。
当我看到“许张氏”三个字时,再一次感到在旧社会里女性地位低下,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许张氏”就是曾经受到过封建社会迫害的女性之一。她是亳州市谯城区人,年近百岁的她40余年堅持不懈地照顾病瘫且基本丧失语言能力的儿子,家庭贫困却数次拒绝爱心人士的捐款。
吴盛甜声情并茂地向我们介绍说:“许张氏老人当选中国好人之后,定下了‘三不原则:一不接受爱心人士的捐款捐物;二不接受政府提供的免费养老院;三不接受经济困难子女的帮助。”
省委宣传部的领导看望许张氏老人时说:“您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尽管说。”
许张氏老人取出低保证和儿子的残疾证,愧疚地说:“我对不起国家,生了一个傻儿子,给你们带来这么多麻烦。政府给了我们家这么多的帮助,我已经很知足了。”
许张氏老人当选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后,中央文明办和省文明办希望许张氏老人去北京亲自接受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和颁奖,遗憾的是在颁奖仪式前的两个月,许张氏老人意外地摔了一跤,一病不起,不久离世。老人走后,她的女儿许长荣接过了照顾哥哥的接力棒……
好人的故事是感人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安徽好人馆的建成,让全省群众直接感受和浸染好人模范的崇高品质,唱响“中国好人安徽多”的最强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鲜活起来。目前,安徽好人馆有“中国好人”1375人,其中4人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在安徽好人馆的带动下,全省已建成市级好人馆12家,县区级30家,已初步形成馆群矩阵宣传效应,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好人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
尾 声
从安徽好人群星闪耀,到好人安徽厚德载物,是由盆景向风景嬗变的过程,用行动见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江淮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安徽着眼关键处、着力出实招,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让更多人常有善举,在道德建设大众化、常态化、实效化上作出了积极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责任编辑 偶禺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