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和完善新闻发布的程序化建设

2020-06-29赵振宇

决策与信息 2020年7期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摘    要]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间举办的各级各类新闻发布会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多的。新闻发布会是事实真相的披露会,履行职责的督察会,政府与社会、媒体和公众沟通的交流会。将程序理论引入到新闻发布的运动过程中,将有助于给媒体和公众提供新的视角和知识。要提高领导干部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善于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加强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

[关键词] 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程序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G2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20)07-0077-06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间举办的各级各类新闻发布会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多的。这些新闻发布会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为打好这场防控疫情阻击战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完善疫情信息发布,依法做到公开、透明、及时、准确”的要求,需要认真总结新闻发布会的经验,认真研究新闻发言人如何把话讲好的问题,以利于今后举办更多更好的让社会、媒介和公众满意受益的新闻发布会。本文运用程序理论,提出加强和完善新闻发布会制度中的程序化建设命题,为帮助新闻发言人把话讲好,保证新闻发布会的科学有序,冷静面对突发事件,取得舆论引导的有效实施,提供建设性的参考和建议。

一、程序概念及意义

程序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所谓程,讲的是规章、制度或形式;所谓序,讲的是区分或排列位置。程序是指事物运动的某种次序或过程、环节,表示某种秩序或顺序的意思。程序含有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程序一词有两用。作名词时,讲的是事物运动的排列顺序,表现为一种相对静止状态;作动词时,讲的是为达到某种状态而进行的运动过程。这种过程因不同的要求而有不同的程序,比如按时间的先后(如先来后到),或按年龄的大小(如尊老爱幼),或按紧急的程度(如轻重缓急),或按数量的要求(如大小多少)等依次排列的工作或运动步骤。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程序设置的科学性、公开性、合法性准则。

关于程序设置的科学性,就是要求程序的设置符合客观实际的规律性,人们按此办理能够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其一,要把握好程序制定的价值前提。所谓价值前提,是指该项程序设定的目的、目标是什么,是否符合当前的情况。程序是为决策和其他工作服务的,设计者只有明白了该项工作的意义和这项程序设置的作用,才可能设计出符合要求的程序;其二,要把握好程序制定的事实前提。所谓事实前提,是指制定该项程序需要的科学手段。不同的程序需要有不同的手段,不同的手段需要有不同的科学知识。设计者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又懂得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去设计程序,这样的程序才符合实际的要求。

关于程序设置的公开性,就是要求系统的决策者要将运动过程的情况向公众开放,公众有权和方便了解系统的运动过程。程序公开与民主公平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程序公开是对公民权利的一种维护和尊重,可以防止因暗箱操作带来的消极影响。程序公开的过程,同时也可以宣传大政方针,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使人体验到法制的公平和崇高。

关于程序设置的合法性,就是要求一切程序的设置都要符合和遵守国家的根本大法和有关法律,包括立法程序、执法程序和守法程序等。合法性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决策内容的合法,即一项决策是否在法律允许的权限范围内,是否违反法律的规定;二是决策程序的合法,即决策过程中是否履行了公示(广大公众评议或由他们的代表审议)、听证(允许利害关系人作合法性反对)、审查和批准程序[1]。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程序设置的科学化、公开化、合法化是保障决策科学化的首要前提,也是提高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2]。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期间,举办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多的各级各类新闻发布会。仅以湖北省为例,从1月22日(武汉封城前一天)至4月26日(武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以省疫情防控指揮部名义召开新闻发布会85场,配合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记者见面会10场,共计95场。其中,现场发布15场,线上发布70场。有200多家单位,300多名领导、专家、社会各界人士分期分批参加发布会发布了相关信息。而且开创全国首次采用远程视频连线方式,运用5G信号直播新闻发布会。20多个省市的后方记者340多人次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进行远程提问,央视频、人民网、新华网等近10家新媒体对发布会实时直播,每场在线观看人次近300万,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为打好这场防控疫情阻击战,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笔者多年来关注并研究程序理论,撰写了大量的系列文章和论文,曾受到中央高层领导的肯定批示;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政治学)课题并出版专著《程序的监督与监督的程序》;先后在内地、香港、台湾地区和美国的大学、媒体以及企事业单位举办有关程序论的学术报告。将程序理论引入到新闻发布的运动过程中,将有助于给公众提供新的视角和知识。

二、新闻发布的程序规范

新闻发布的程序规范大体上包括以下内容——

新闻发布的价值前提。即明确新闻发布的目的、意义和价值。新闻发布的一般意义是为公众提供信息;让公众了解和掌握应对危机的方法;树立自身(政府和企业)形象;相互沟通、理解、支持,促进社会和谐。

新闻发布的事实前提。即新闻发布的事前准备和过程运行。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事实前提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有助于处理各种情况的熟练技术和知识;二是有关在特定场合应用熟练技术的情报。新闻发布的事前准备包括汇集信息,准备材料;熟悉政策,统一口径;选择合适的发言人和主持人;确定邀请媒体和记者;制定会务程序。

新闻发言人在准备材料时要掌握记者需要知道的以下内容,如危机为何发生?危机发生前有关部门是否提出警告?危机是否不可避免?谁来负责处理危机?有关部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处理危机,现在进展如何?局面是否得到控制?危机还会产生哪些负面影响?公众应该做些什么?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预期今后还会发生什么?还有哪些负面消息没有公布,等等。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也要注意媒体可能出现的“越轨”举动,避免刻意夸大、炒作危机事件中的某种因素;在专家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不能将这些相互矛盾的信息传播出去,避免引发公众的恐慌;在民众无援时要提供一些权威性的行为建议,有效引导民众;对于网上谣言、传闻等负面的不实信息,要以确凿可靠的事实和论据明辨真相和是非。

新闻发布的时间程序。古人说“四方上下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宇”表示空间,“宙”则表示时间,事物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存在和发展变化的。在新闻发布中,要特别注意对时间的把握,认识时间、珍惜时间、恪守时间。所谓认识时间,就是掌握时间的本质和特性,从价值前提上把握时间的真谛。时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它反映了物质存在和运动发展的一种状态。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时间,开好新闻发布会更是如此。所谓珍惜时间,就是认识到时间的宝贵而加以珍视、爱惜、节省。时间反映着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间隔性的矛盾统一和物质运动状态的顺序性。时间具有一维性,即不可逆性,它由过去走向现在奔向未来,只有一个方向,一去而不复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是时间的节约。”[3] 120任何对时间的浪费和贻误,都是新闻发布会的大忌。所谓恪守时间,就是遵守时间的规定性,即在一定的时间内到达、运动、完成某项规定性的工作或任务。守时是保证新闻发布会科学高效举行的前提。新闻发布会大体包括以下时间程序:信息监控→认清局势→ 事态评估→ 启动预案→明确任务→准备发布信息 →向媒体和公众发布新闻 →收集反馈,展开评估 →开展公众教育→完善提升政府形象。

新闻发布的空间程序。新闻发布会会场的选择和安排至关重要,发布会场的选择会对传播效果产生“放大”效应。在保证传播效果和不影响危机处理工作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一些有特色的场地。如2008年5月24日,中国政府邀请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专程走访慰问汶川大地震震中映秀镇,并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记者招待会”,回答了中外记者的现场提问,收到很好的效果。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新闻发布会,除了在北京举行外,多场是在这次疫情防控斗争的重中之地和决胜之地武汉举行的。2020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武汉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一下飞机就乘车前往集中收治重症患者的火神山医院听取医院建设运行、患者收治、医务人员防护保障、科研攻关等情况介绍;到东湖新城社区看望宅在家里的居民群众,在社区服务中心与社区工作者、基层民警、卫生服务站医护人员、下沉干部、志愿者等亲切交流。考察后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会议,听取中央指导组、湖北省委和省政府关于疫情防控工作汇报,发表重要讲话。这些空间场地的精心选择都是十分有意义的,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新闻发布的效果评价程序。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日益完善和丰富,新闻发布将成为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一种常态工作。加强监督,及时反馈,积极整改,是保证该项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环节。对新闻发布进行效果评估时要在两方面进行思考,其一,新闻发布是否出现无效传播的行为。比如是否未能在第一时间做出科学有效反应;在接受不同专家意见后,是否发布信息不慎,发布行为不当,使媒体和公众无所适从;发布信息时是否将话说得太满,未留余地;在给予公众的行动性信息时,是否还缺乏详尽有效的可操作性举措;对已经传播的负面新闻,是否还没有迅速有效地予以澄清;在分析和处理事故时,是否暴露了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分歧和职责不清之处。其二,是否遵循危机传播的行为准则。包括制订完备的危机传播预案,并严格执行;第一时间发布信息,第一时间发表评论,成为权威信源;表达关注和同情;向公众展示政府的治理机制和治理能力和专业水平;保持诚实和公开,自始自终做到及时回应;在危机的各个阶段采取不同的传播策略等。

在新闻发布会后要对以下问题进行检查:关键性的信息是否得以傳达?哪些问题被反复问及,回答如何?发言人及嘉宾的表现如何?现场的效果如何(场地、音响、布置等);是否还有没有回答清楚的问题,如何补救?收集媒体有关发布会的资料,如何改进等[4]。

三、新闻发言人的语言把握

坦诚面对,动之以情,是新闻发言人应当具备的第一要素。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认为,能够真诚地讲出自己的观点,是有良知和职业精神的表现。新闻发言人的发言必须把真诚放在首位。为达此目的,发言人的内心一定要与人为善和乐于沟通,善于动之以情的语言表达。诚恳是待人的一种态度,包括对人的问候、关怀、同情、理解等,在表达这些诚恳的情感时要有谦辞、敬语和对别人表示尊重和信任的语句。这样才能收到稳定人心、纾解民众情绪的良好效果。

最高人民检察院新闻发言人王松苗结合自己长期工作体验,认为新闻发言人要有评论思维。他在回顾近年来相关案例后指出,纯粹因为事实发布而引发的争议并不多,而无视公众感受的轻率评论,无视事实真相的贸然推论导致“栽跟头”的情形则屡见不鲜。事实表明,一旦评论失当,不仅修复不易,还直接损害相关信息发布的真实性和部门公信力。描述是一种事实记录,评论则是一种理性认识和定论,主要是解释和判断事实。新闻发言人把评论用得恰到好处,就可以像灯塔一样驱离黑暗,照亮四方,引领社会舆论,通达社情民意,实现期待的最佳传播效果。

大数据时代,数据、事实的熟练和精确运用是十分重要的。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原副局长(现任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焦雅辉多次参加中央和地方的新闻发布会和接受记者采访。面对发布会上的各种问题,她往往脱稿回答,应对自如,诸多数据或事实能脱口而出,准确无误,表达清晰流畅,显现出专业、敬业、干练、利落的气质,而且温文尔雅,仪态大方,没有官腔,受到众多网友和受众的好评。《人民日报》以她为例发表评论,指出疫情防控需要这样的好干部。

上述几位新闻发言人的经历和感受,对于当下帮助新闻发言人把话讲好大有裨益。新闻发言人是靠嘴巴讲话来完成任务的,而这是一件复杂且精细的工作,只有做到掌握实情、胸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从容自若。而有的领导干部之所以在新闻发布会上紧张、出错,习惯于念稿子,甚至还多次念错数据,答非所问,除了没有受到必要的培训,心理素质不强以外,还往往是工作不够扎实、掌握实情不够、应对能力不强的表现。《人民日报》曾评论将新闻发言人的现场表现提到“好干部”的高度,足以说明新闻发言人现场表现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突发事件中,在瞬息万变的信息传播中,稍有不慎,因发言人失误的负面影响是十分严重的。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新闻发言人在台上的表现与他们平时工作中的学习和积累是分不开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但还是存在有的发言人不会说、不敢说、不愿说的现象。有的不掌握情况,或者回避,使发布效果、新闻发言人形象受到影响;有的在新闻发布会上讲成绩过多,报喜不报忧,回应社会关切不够,回应公众信息需求不及时;还有党政“一把手”与媒体记者面对面互动交流仍然较少等问题,希望能引起注意,加以改进。

新闻发言人要善于在媒体面前客观反映突发事件的事实真相,有效表达既定的观点和意见,首先要明白新闻发布会不是报告会,不是汇报会,不是演讲会,而是事实真相的披露会,履行职责的督察会,政府与社会、媒体和公众沟通的交流会。发言人所言必须符合舆论传播的导向性,遵循新闻传播的规律。尤其在电视直播的现场要求更高——要用精炼的语言准确发布信息,尽量不用专业术语,便于听众听明白;每段话要有一个中心思想,讲话要有节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包括使用疑问句、感叹句等不句式和身体语言;讲话时长要有所控制,以每段话约2~3分钟为宜,要用短句式;数据和事例要为披露真相和说明原因服务,不要照念大量枯燥无味的冗长数字和案例;发言人注意自己的形态、语言、语气和现场回应。回答问题时不宜照本宣科,也不能避而不答或答非所问。应积极有效回应记者提问,慎用“无可奉告”,即使要用也要说明原因和理由;新闻发布时,要环视现场参会记者。回答记者提问时,要目视记者而答,以示对记者的尊重和重视,等等。

提高同媒體打交道的能力,是提高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基本功。但在现实中时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党政机关举办讲授如何应对突发事件,怎样与媒体打交道和开好新闻发布等方面的讲座,主办方很重视,“四大家”部门都会有人来听,而很少有“一把手”与会。但现实的工作情况基本是需要“一把手”对辖区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方案作出决策,要直接在新闻发布会上向媒体宣讲和介绍处置方案的内容、要求、重点、难点、执行情况以及其他相关信息。“一把手”的表现将直接影响所辖地方的工作及外界对他们的评价,提高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首先要从学习借鉴当好新闻发言人开始。

2020年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既有经验,也有教训。要立足当下,放眼长远,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加快补齐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缺陷、治理能力不足的短板和弱项,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筑牢坚实的制度防线。这其中就包括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善于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加强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等内容。

[参考文献]

[1]  赵振宇.程序的监督与监督的程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  赵振宇.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程序化[N].人民日报,

2018-03-06.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  史安斌.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邹立鸣]

猜你喜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从当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微生物和免疫学教改的思考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访问题研究
基层疾控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实践
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制管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微博、微信的议题呈现异同
佳木斯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及运行机制研究
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卫生应急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微博、微信的议题呈现异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管理的新思考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教学方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