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滋静气 积底气 养灵气

2020-06-29单敏

教育界·中旬 2020年6期
关键词:读书会读书专业

单敏

说到读书,教师应当是各个行业中与书最亲近,也是最需要以书滋养的职业了。从学生时对读书的懵懂,到现在对专业阅读的热忱,我经过了十几年的摸索。近年来,学校在书香校园建设方面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也惠及了一批爱读书的老师。我作为学校“陶然读书会”的一名成员,对阅读与育人、阅读与个人成长的关系理解得越发深入。

一、读书——滋静气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还不算是一个呆板的人,喜欢尝试新事物,接触新知识。近几年手机终端的迅猛发展让我们觉得世界如此新奇。我们能在方寸之间了解地球上发生的一切,每个人都能对这世界的一切指手画脚,包括教育。每个新颖的理念能以几何级的速度在大众中传播。没有新意的观点就没有围观的群众,一切都在大踏步地向前,但是似乎一切又都在原地踏步——在喧嚣里看的事情多了,却没有让我懂得更多。孤独的人们都在虚拟的圈子里寻找存在感,却忘了去修建安放自己内心的城堡。

我不想被这活力四射的世界落下,想追赶着网络的快车,感受人声鼎沸。但是当我困惑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最有效的教学,困惑为什么课堂教学结构几十年来没有根本性的变革,困惑当我们没有更好的教育资源的时候,应该致力于改造现实还是适应环境,困惑各种百分率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到底有多大,困惑我和我的同龄人如何摆脱子女教育的焦虑的时候,这些来自网络的标题党无法给我确定的答案。来自四面八方的理念冲击着我们的大脑,原创内容越来越少,被引用的内容越来越多;论点越来越多,论据越来越少;围观越来越多,实干越来越少。有很多看似合理的文章经不起逻辑的推敲。

喧闹的手机时代,信息的繁荣映衬了大脑里思想的贫瘠。当我们把目光都投向外部这个日新月异的精彩世界时,恰是自己内心荒芜的开始。碎片化的阅读除了吸引眼球,获取点击量,对丰富内在精神毫无帮助。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良师益友。有些问题,良师能帮你解答,有些道路,益友能陪你同行,但是更多的困惑,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时候,安静的阅读才能帮你拨开云雾,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恰逢我想从纷乱中寻找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对人生诸多困惑的答案时,学校“陶然读书会”成立了。这个自发性的民间组织有章程,有领导机构,却少有规定的阅读项目。我们在一起交流自己读的书,分享自己的阅读经历和感悟,我们一起出门踏青,一起在城市中漫步。我在这里找到了一份安静与归属感,一种迫切的读书欲望汹涌地向我袭来。

《爱弥儿》里面,卢梭给我展现了一个常态下自然生长的儿童的样子。我顿时明白了“以生为本”之本乃是“以人为本”。我曾经想通过所谓的技术,突破教学的难点,而这在卢梭的眼中就是在采摘早熟的果子。我自以为是的高效教学,在“生本课堂”观点看来既不美好,也不美味;我们以量化方式进行的教学评价违背了人的个性特征,是爱弥儿们最不能理解的价值观。帕克·帕尔默所著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让我深深震撼,作者仿佛知道每一个老师经历的困顿,我一边阅读,一边修正自己对自我的认识——“自我完整”不仅是老师,更是每一个人应当经历的生命阵痛和破茧而出。

我不再急切地想从外在的评价中寻找育人的价值,不再以别人培养孩子的轨迹来培养自己的孩子,我也不再热衷于围观各种教育新闻。我开始学习顺应儿童的节奏,倾听孩子的需求。皮连生、苏霍姆林斯基、奥苏泊尔……在诸多大师作品的指引下,我重新开始享受静静的教书育人的美好。

不宁静无以致远,读书,使我的世界安静了,我的内心也随之平静,读书让教育工作变得隽永静美。任尔东西南北风,教师需要一份面对各种风的静气,这静气只有从读书中来。

二、读书——积底气

读书滋静气,还只是教师泛泛的阅读,如果要做一个更优秀的老师,要提高育人的品位,则需要以书本为台阶,通过精读专业书籍积累专业知识,在专业上以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

读书会的老师每学期都会相互推荐阅读书目,从老师们的推荐中,我总能找到令我眼前一亮的读物。陈校长推荐的《课程的力量》是我对课程知识学习的开端,从中我理解了课程的含义、实施框架以及评价策略;朱晓萍推荐的《小学数学思想方法》让我跳出教材看教学,补上了师范学习的短板。每一本专业书都让我向更专业的数学老师靠近。近几年对于专业书籍的阅读让我逐渐领会到一个优秀的数学老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

某次上四年级上册的《射线、直线和角》一课时,要完成成让学生理解难点,发展空间观念,查找知识点背后蕴含的数学原理等教学目标。十年前,我会大量地查找现成的教学设计,观摩教学录像,寻找一个最适合我的教学预设。而现在,我把读书当作解答疑问的方式。我对比多个教材版本和课程标准,揣摩教材编者的意图,翻阅了郑毓信、史宁中、金成梁、张奠宙等多位专家的著作,体会无限的数学思想在本课中的渗透,理解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深刻道理。当我站在课堂里和学生一起学习这一节课的时候,我清楚地知道应当把学生引向哪里,如何接住学生的每一个思维的火花。我的这些底气都来自我对本课的专业学习。

数学教学不同于数学,也不同于教育学的一个专业学科。作为一个数学教师,专业的阅读不该是各花入各眼的个性选择,而应该站在数学专业和教学法研究的交点上分别向纵深探索。读书会虽然没有规定的阅读书目,却有行之有效的阅读方向指导,即读书求广博,专业求精深。从波利亚到吴正宪,从核心素养到课程结构论,对专业书籍的阅读和学习让我愈发体会到自身的浅薄。在读书会活动的推动下,经过几年的积累,我很幸运地摸索到了自己专业阅读的方式和方向,阅读积累指导了我的教学,提升了教育教学的质量,让我对如何发展学生素养,提升自己有了确定的答案。专业阅读,让我在教育探索的路上快乐奔跑。

三、读书——养灵气

年届不惑,越来越多的家庭瑣事开始纠缠中年的我,其中有教育子女时的如履薄冰,陪伴老人时的小心翼翼,还有工作中不可避免的艰难。人生的辛苦,人性的复杂,人群中的寂寞都开始考验这个年龄的我们。每当在纷乱中没有头绪时,我习惯用书暂时把所有的烦恼挡在门外。

当我读到塞内加的那句“何必为部分的生活而哭泣,你难道看不到,所有的生活都催人泪下”时,仿佛整个世界都清明起来。当读到王阳明说“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圣人”时,我又忽觉自己的四肢和头脑顿时充满活力。尼采所说的“当你与生命的痛苦抗争时,你将百倍地感受到生命的快乐”,令我心潮澎湃,让我对所有的艰难都能释怀。当读到《三体》刘慈欣所说,“生存从来不是唾手可得的”,在这样的疫情环境下,我顿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有了切身的感受。这样的读书体会非亲身经历不可得。

而立之年,我觉得自己什么都懂得,什么都能学会;而到了四十岁时才发现,自己经历得太少,是个无知之人。既然不甘心这单调的人生,便从他人的传记里体会别样的活法。乔布斯、褚时健、韩寒、李嘉诚、曾国藩……感谢现在发达的出版业和这些传记的作者,让我们从名人的人生中寻找可借鉴之处,用以观照我们的教育和自我的成长。

我喜欢在余秋雨精准的文字世界里沉醉,在周国平的细腻情怀里徜徉,和追风筝的人一起奔跑,和余华一起陪着福贵赶着车送走一个个亲人。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总能打发很多的时光。

读书之时,我仿佛找到了另一个只属于我的世界,一个自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常问自己,我是谁,我是如何而来的,我要往哪里去?我像一个旁观者看着自己的模样,时而荒唐,时而幼稚,时而稳重,时而活泼。我思索自己存在的方式和意义,于是苏格拉底、康德、罗素一个个走进了我的视界,或者说,我逐渐走进了他们的世界。他们也许不会让我出口成章,但是让我逐渐学会独立思考,让我成为我自己。

在阅读的世界里,我看见自己褪去浮躁,甩掉烦恼,感受生命的牵引,触摸充满烟火气的生活,柴米油盐是那样的真实而美好。这样的变化,我姑且称为生命的灵气。

转眼间,“陶然读书会”已经成立四年了。四年的变化,在书柜里,在文字里,在课堂里,在与人的合作互动里,在一茶一饭的日子里……这样宽松的读书氛围和去中心化的组织结构,润物无声,一点一滴地改变着自己,改变着我们的团队。在这里,我们互相欣赏,自我愉悦。

每次教师例会,都会有读书会的老师向全体教师作读书分享交流,好书推荐成了教师会议的亮点和期待。从张爱玲到海明威,巨匠的故事一次次涤荡心灵,从灵修到生活,每一篇文字照亮前行的道路。作为分享者,通过自己的阅读,把感悟分享给大家,既锻炼了表达能力,又提升了感悟能力和阅读修养;作为聆听者,跟着分享者的步伐,以一种比较容易的方式来了解一本经典是如何产生的、什么内容、意义何在,更能结合现实和自身经历进行思考,收获颇丰。当各种不同内容一次次在教师会议上被推出,被动的接收变成主动的吸纳,每一个老师都能从他人的眼中看到不同的世界,這正是阅读分享的意义所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陶然读书会”,就是那半亩方塘,在分享之中,不同的阅历、不同的个性彼此碰撞出新的火花——和而不同,让我们的阅读之路越走越宽阔,越走越清晰。

在陶城小学,读书就是时尚。很多老师和我一样,从加入团队初的茫然到现在探索出适合自己的阅读框架,体验到了阅读带来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我们的读书分享会和“教师悦读记”也从原来的蹒跚起步发展到现在的轻车熟路——书香校园的变化,身在其中的人总是感受最真。

我愿和读书会的老师们一起,从书中借他人的慧眼,看到自己要走的路,不是负重前行,而是轻盈共舞。

猜你喜欢

读书会读书专业
我爱读书
战火纷飞中的读书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昆虫读书会
神奇的统计表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