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服饰文化的差异及融合
2020-06-29姜宇晗尹凤先
姜宇晗 尹凤先
摘 要:世界文化,特色各异又兼容并包。日本和服,中国汉服作为两国的传统服饰,都是各国最优秀的文化之一。随着国际化的不断深化,各个国家不仅在政治和经济之间的联系加深,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加深。本文首先总结了和服文化和汉服文化的服饰特点和发展情况,进而探索两种服饰之间的差异及融合,并分析汉服文化对和服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和服;汉服;日本服饰;中日交流
一、和服文化概述
(一)和服的定义
和服是日本民族的传统服装。和服的穿着巧技是随着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加上日本的各色风俗背景,不断经历时代的打磨发展而成的。日本人崇尚人本主义,对本国文化有着极强的信仰感,同时对祖国河山及风土也十分欣赏,有着对情境的独特细腻感受。这就使得作為日本文化代表的和服风格简洁高雅,有属于日本的独特味道。
(二)和服的特点
和服整体几乎都是硬朗的线条,用直线创造和服的美感,属于平面裁剪。和服的一大优点就是穿着同一尺寸,无论穿着之人身材如何,都很少给人以衣不合体的印象。和服虽然基本上由直线构成,缺少对人体曲线美的展示,但它却能代表日本人独特的庄重安稳的感觉。同时,由于和服比较宽松,衣服上的透气孔有8个之多,且和服的袖、襟、裾均能自由开合,所以十分适合日本的湿润的风土气候。
(三)和服的发展历程
1.奈良时代
奈良时代的日本受中国唐朝文化影响颇深。当时的日本僧侣及大批学者来到中国学习唐代文化、艺术,律令制度。“衣服令”就是奈良时代制定的制度之一。“衣服令”规定了官员和无官职的公务人员上朝或是工作都有专门的服装,分别按官职等级与行业分类。同时,时至今日日本和服上仍然存有唐代风格绘画的影子。
2.平安时代
平安时代(九世纪以后)是具有大和民族风格的新文化时代。在借鉴了唐朝文化基础上注入自己国家的文化灵魂。日本和服发展出独有的奢美与精致的特色。比如当时盛行的十二单,实际是一种穿着方式,在单衣上叠十二层被称为圭的服装,多层圭叠起时仍然能隐约看见单衣表着的颜色,富丽繁华。
3.镰仓与室町时代
镰仓时代日本政局动荡,常常受到元朝的侵犯,应运而生的是武家文化,这一时代特征也使得和服重回简朴,宽袖又变回窄袖。室町时代文化绚丽多彩,在服饰上也开启了丰富多元的纹饰时代,而女装则更朝简单化发展。
4.江户与明治时代
江户时代是日本服装史上最繁盛时期,带结得到广泛使用,和服的纹饰绘画更加丰富,和服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普及。如今我们看到的和服样式大多定型于这两个时代,后期只是稍加修改。
(四)和服蕴含的文化思想
1.和服蕴含日本人崇拜自然的情结
从地理位置来看,日本处于东亚的海岛之上,被美丽的岛国风光和温柔亲切的自然环境所包围。日本人对自然有先天的欣赏与热爱,由此也出现了崇拜自然的情结,他们对自然怀有深切的爱。而日本和服就是日本文化中崇拜自然这一情结的完美体现。和服纹饰纹样的原型有很多来自于大自然中的各种形态,如春花,冬阳,翠鸟等等。崇拜自然这一文化情结让日本人更加精准地把握自然美。
2.和服蕴含日本人的宗教思想
日本是一个宗教信仰大国,据调查日本百分之八十的人都信仰宗教,而且一个人可能不仅仅信仰一个宗教。而这种宗教信仰的‘宽也体现在和服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和服的特点是宽袍大袖。
3.和服蕴含日本森严的等级制度
日本等级制度森严。直至今日,等级观念,尊卑观念仍旧是日本的代名词。日本的女性是夫权社会的产物,她们穿着和服,迈着小碎步,低眉顺眼来取悦男性。她们完全以男人的口味与风格来要求自己,她们甘愿成为美的牺牲品。
二、汉服文化概述
(一)汉服的定义
汉服,又称汉衣冠。汉服不仅仅是汉族杰出的工艺学的结晶,也是中华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了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体现了中华人民的智慧与审美。
(二)汉服的特点
汉服贯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款式众多,风格各样,拥有一套完备的服饰体系。汉服有常服与礼服之分,二者特征不同。其中礼服的特征为:交领右衽、袖宽且长、隐扣系带、上衣下裳。常服以礼服为基础在袖型、束腰位置、配饰搭配、裁剪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进。汉服的丰富内涵和给人的洒脱飘逸之感使其成为华夏韵味的代表产物。
(三)汉服的发展历程
1.上古时期
所谓养蚕缫丝上古创,在近几年的考古中发现上古时期已经有纺轮和布轮的痕迹,这便是古代纺织工业的证据。
2.夏商周定制
中华文明和社会不断发展,服饰体系也逐渐开始形成。夏商时期初步建立了冠服制度。周代后期由于政治制度及经济的变化使冠服制归为了“礼治”的范围,当时上衣下裳是服装主要特点。
3.秦汉因袭
秦始皇统一天下,当时的衣冠制度方面也得到了大一统。当时衣服主要类别分为曲裾,直裾。曲裾穿着着多为女性,但在东汉后期,直裾渐渐受到女性的偏爱。汉朝时期,有人用“汉官威仪”形容汉朝的服装制度,汉服也因此得名。
4.魏晋融合
魏晋时期飘逸洒脱的风气流行加之在南北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胡汉服交汇融合,许多魏晋名人多穿着宽大外衣或内着一中类,宽衣博带成为这个时期的主要风格。飘带也是魏晋时期服装的重要特点,当时的文人追求内心的情感,着飘带更有飘飘欲仙之感。
5.大唐发展
中华盛世,且看大唐。唐代是中国封建政治、经济、文化鼎盛时期,同时也把传统服饰推向了鼎盛。唐初服装风格瘦衣窄袖、色彩沉稳,与隋朝一脉相承。到了中唐以后在色彩方面进行了丰富,开始趋向鲜艳大胆。唐朝对外开放,兼收并蓄的策略使大唐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外来纹饰开始盛行,中外交融造就百美争艳的大唐服饰文化。
6.宋明传承
宋代传承汉族制,禁止穿着胡人服饰。这个时期追求简约质朴的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宋代“理性之美”。男子服装主要分为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女子服装主要是大襟右衽和对襟。明代对服饰进行了调整,女子的样式更具有多样性,有了袄子及裙子等,几经调整最终确立了明代服饰基本风貌。
(四)汉服蕴含的文化思想
1.汉服蕴含儒家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是以“礼”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中国人长久以来善于用服饰来“治天下”的传统思想使民族服饰——汉服必然成为了儒家“礼”的载体。汉服从整体来看其追求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浑然一体的灵动美。这就与当时盛行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文化相符合。“天人合一”就是与先天本性相合,回归大道,归根复命,是中国传统思想之源泉。
2.汉服蕴含森严的等级制度
汉服在穿着上有严格的规范制度,不同等级阶层穿着汉服的规范要求不同。汉服在颜色上运用以六色六彩为尊的标准,尊为土,玄为天,黄为地,青为木,赤为火。穿着者必须依照尊卑标准对颜色进行合理的搭配。同时,玉佩是汉服的重要点睛配饰,在佩戴玉佩方面穿着者依照身份不同而配搭不同的玉器。天子佩戴白玉,公侯配佩戴山玄玉,大夫佩戴碧色玉佩等。
三、和服文化与汉服文化对比
(一)整体风格不同
和服为端庄之美,稳重得体。汉服为灵动之美,洒脱飘逸。
(二)裁剪制作不同:
1.前片:和服前身左、右片都为半幅布。汉服前左片为整幅布、右片多为半幅布。
2.领口:和服交领是按对襟裁剪,穿着时相交呈交领。汉服交领是裁剪出来的。
3.袖子:和服振袖直线直角,下部缝合,后部敞开。汉服广袖线条柔和,袖口是开放的。
4.腰带:和服以布料围腰,汉服以博带束腰。
5.衣裾:和服衣裾较窄,汉服衣裾较大。
6.缘边:和服衣领有缘边,而汉服衣领、袖口、衣裾都有缘边。
(三)背景文化不同
漢服以儒家礼服制为基础,体现了我国古代儒家对于礼仪的信仰与尊崇。汉服文化同时蕴含官制思想与中国古人的道德涵养,是中国传统仪式的具体展现。日本在吸收他国文化的同时,通过自我探索,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服便是一个代表。
四、中国元素对和服传承的影响
日本在地理位置上是中国的邻国,自古以来两国互通往来交织在一起,关系十分紧密。与其说和服是汉服的衍生物,还不如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日本传统文化碰撞的产物。和服之所以能传承,原因如下:唐代的繁盛使中日服饰文化交流频繁,日本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逐渐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同时日本和服蕴含的传统文化也十分受本国政府的重视,采取各类措施传承和服。中华文化源源不断传入日本,汉服的各式各样也不断更新,使得和服能够传承下来。在唐代以及随后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日本文化受到中华文化的深深影响,因此在儒学等方面也借鉴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使得和服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
五、结语
服饰是展示民族传统,民族文化的窗口。尤其是民族服饰,最能体现民族特色。日本和服独特的设计体现日本人性格特征的同时,还与日本民族性格呼应,体现了日本民族关注形象,注重外界评价,自我约束的习惯。独特的和服汇集了民族性格,凝聚了民族文化。站在时代的沟渠边漫溯,千古华夏,韵味非凡。中国在服饰文化上的丰富性,多元性,独特性让许多国家得以借鉴,尤其是对日本的服饰文化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世界文化,因交流而进步,在某一些领域我国也要学习日本文化,扬长避短,兼收并蓄。同时也要坚持创新发展之路,在服装文化领域不断进行新尝试,才能一展我华夏民族服装文化特色,走好新时代之路。
参考文献:
[1]韦红雁.日本和服及其文化内涵分析[J].长治学院学报,2016,33(4):76-77.
[2]户博博.中日传统服饰文化对比研究——以中国汉服与日本和服为例[J].消费导刊,2019(28):71+107.
[3]徐润琪.汉服的历史演变及未来发展[J].商品与质量,2019(15):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