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元阁
2020-06-29岑燮钧
岑燮钧
舜江府有个著名的涵元阁,据说旧主是前清的一个大员。少爷是个书痴,收罗了不少海内孤本。暮年,少爷膝下荒凉,曾不止一次对仆人谢玉良说:“不知涵元阁会落在谁手,倘也是个爱书的,我也放心了。”
“老爷,你放心,有我在一天,我就不会让涵元阁丢失一本书。”
少爷曾跟着一个高人,学会了古书修复,谢玉良是书童,自然也懂七八分。少爷过世后,涵元阁捐给了舜江大学的图书馆,他就成了古籍部的修书匠。他有一手当年跟着少爷混的绝技——借尸还魂法,能把整个旧书纸更换,让原来的墨迹附着在新的纸张上。这一技法,江湖罕见,眼见得谢玉良也渐渐老去,就让他带了一个徒弟──龙志安。
龙志安是个年轻人,学古典文献的。修古书是一件精细活,须坐得冷板凳。拆线,清洗书页,处理虫眼和书病,替换册页,重新装订,那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一天糊不了几页。尤其是借尸还魂的技法,那可是秘密,不轻易传人。入了这个行,就得守着这个活。龙志安虽不敢怠慢,却也没多少热情。
谢玉良闲了时,就给龙志安讲当年的事:“我是答应了老爷的,他守一辈子,我也守一辈子。”谢玉良像义仆一般,忠心耿耿,仿佛这藏书楼就是自己的旧主一般。
可惜,形势逼人。日本人攻下了上海,舜江府也危在旦夕。舜江大学西迁,搬走了涵元阁的一半藏书──车马颠簸,已不能再多带了。
“师父,你跟我们一起走吧。”
“我老了,跟不了你们年轻人了。这半楼藏书,耗费了我老爷的一世心血,宋元孤本,尽在其中,你要好生看管,剩下的,我守着。”
“师父,你要好好的,等我们回来!”龙志安眼睛红了。
龙志安一走,谢玉良有好一阵子失魂落魄。剩下的半楼藏书,虽不是珍本,却也是燕子衔泥,好不容易收集来的。他记得很清楚,有一回,太陽下山,老爷还没回来。他一路寻过去,在舜江桥下,只见老爷坐在石阶上,守着一地的旧书,正不知所措。原来,书太重,老爷用手杖扛在肩上,谁知下桥时,一颠一颠,“咔嚓”一声,手杖折了,书散落了一地。
日本人进城的那一夜,谢玉良住在涵元阁。他提着一盏马灯,前前后后仔细查看。他听到了外面的兵荒马乱,把灯芯旋得只剩一点点,一灯如豆,却又不绝如缕。他上楼下楼,坐立不安。过了一会儿,他听到了外面日本兵一队队经过,感觉楼都在震动,那靴子仿佛就踏在古书上一般。
终于有一天,一个日本人进入了涵元阁,身后跟着两个侍卫,还有一个翻译。翻译官说,太君想上楼参观参观这江南著名的涵元阁。谢玉良说,涵元阁除了一堆破书,没什么好看的。
“破书?我就是要看破书!”日本人说着半生不熟的汉语。
“把书柜都打开!”翻译撂下一句话。谢玉良徘徊不前,侍卫厉声喝道:“打开!”谢玉良没法,只得一一打开。“下去!”日本人把他赶走了。
谢玉良弓着背,在楼下坐也不是站也不是。他迟钝的耳朵变得特别灵敏,上面的些微声响都牵动着他的心。他几乎说得出每一个书柜里的书的来历,其中最东边一柜的最上层的一套书,少爷第一次用“借尸还魂”法把书病严重的册页替换掉了。看着旧墨迹重新附着在新书页上,少爷说有了这门绝技,古书可以不朽了。前几日,谢玉良检视书柜,发现这套书竟然没有“西迁”,让他肩头一沉。
日本人走下楼来,捧着一函旧书,谢玉良眼睛直了,他伸出手去,想把那函书夺回来。侍卫把他挡住了,他喊:“书不下楼──不能拿走啊!”这一说,仿佛是提醒了日本人:“你的,知道,孤本在哪里?”谢玉良装糊涂道:“我只是个管门的,什么孤本不孤本?”谢玉良意欲再上去拦回时,侍卫一把把他推倒了。
第二天,涵元阁门口的牌子换成了“东亚文化联谊处”,日本兵已经站上了岗。
谢玉良再也不能进入涵元阁。他撑着手杖,绕着涵元阁一圈圈地走。涵元阁虽不高,却仿佛是九层高台一般。他几乎每天都要沿着涵元阁外边的小路,绕着往里看,走近了看,站在高处看,透过花墙看,或者远远地看。他看见涵元阁旁的银杏树,一天一天变黄,叶子一天少似一天,终于变成孤零零的一株。他又看着它慢慢返青,长出新叶。他就这样一圈一圈绕着涵元阁,日本兵换了一茬又一茬,有时诧异地看看他,有时又习以为常。他的背越来越驼,他的痰越来越多。他总是对着对面的膏药旗不住地咳嗽,对着“东亚文化联谊处”一次又一次吐痰,却总是吐不干净,如鲠在喉。
他终于病倒了,时好时坏。他梦见路上鼓乐喧天──龙志安回来了。
那一天,他发着低烧,真的看见了一个瘦削的男子,握住了他的手:“师父我回来了!”他愣愣地看了半天,两行浊泪流了下来。半晌,他的精神好了些,就让龙志安扶着,去看了四年多没有进去的涵元阁。他抚摸着楼梯,一步一步撑上去。涵元阁已打扫一新,只是珍本尚未归位。他翻到一本很破的古书,对龙志安说:“你‘借尸还魂一下吧。”
走时,他回头看了看那株银杏树,金黄的叶子三三两两地悠然飘下。
五更时分,谢玉良死了。他双目紧闭,似乎没什么痛苦。
龙志安哭着赶来,把那本刚刚替换好册页的古书放在他的胸口。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