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中晚期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临床效果研究*
2020-06-29封琴夏辉
封 琴 夏 辉
武汉市第一医院肝胆外科,湖北 武汉 430022
肝内胆管细胞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病死率[1]。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早期症状相对隐匿,病程进展较快,因此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均已发展至中晚期阶段[2-3]。本次研究将着重讨论在中晚期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放射性粒子植入、射频消融联合疗法进行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治疗措施
1.1一般资料 筛选出2017年2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实施诊治处理的中晚期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75例,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即参照组与观察组。参照组37例,男20例,女17例,年龄42~73岁,平均(53.28±3.29)岁;观察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42~75岁,平均(55.27±3.28)岁。
1.2治疗方法 参照组应用静脉化疗方案,即应用吉西他滨、顺铂化疗方案。第一天及第八天,静脉滴注吉西他滨,滴注剂量为1000 mg/m2,第1、2、3 d,静脉滴注顺铂,滴注剂量为30 mg/m2。三周为一个周期,共计化疗四个周期。观察组应用放射性粒子植入、射频消融联合疗法,射频消融治疗仪器为射频治疗仪。首先给予患者CT断层扫描,明确病灶位置、穿刺位置以及进针方向,随后通过综合分析选取适宜的直径进行消融治疗。对于较大的肿瘤,应实施多层次、多点治疗[4]。待肿瘤周围血管凝固后,将放射性粒子植入肿瘤体内。
1.3观察指标 ①观察、对比两组的临床诊治有效性。临床诊治有效性的评估标准为RECIST实体瘤评估标准[5]。完全缓解:全部目标病灶均已彻底消退;部分缓解:基线病灶长径总和的缩小幅度超过30%;病情稳定:基线病灶长径总和的缩小幅度低于30%或增加幅度低于20%;病情进展:基线病灶长径总和的缩小幅度超过20%或产生新病灶。②观察、对比治疗前后两组的肿瘤标志物水平。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25、CA19-9。
2 结 果
2.1两组的临床诊治有效性对照 接受治疗后,相较于参照组,观察组的临床诊治有效性明显提高19.20%(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的临床诊治有效性对照[n(%)]
2.2两组的肿瘤标志物水平对照 接受治疗前,两组的AFP、CEA、CA125、CA19-9水平对照,无明显差异(P>0.05);接受治疗后,两组的AFP、CEA、CA125、CA19-9水平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的改善幅度更大(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的肿瘤标志物水平对照
3 讨 论
射频消融是肝癌的根治性疗法之一,适用于绝大多数肝癌患者,具有操作简便、效益高、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射频消融疗法有助于医护人员掌握治疗范围,实时监测治疗靶区的温度从而对治疗温度进行有效控制,确保肿瘤完全灭活[6]。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具备局部适形放疗的特征,有助于降低热沉降效应,减轻治疗过程对血管及重要器官的损伤,适用于治疗肺癌、胰腺癌、肝癌等肿瘤疾病。放射性粒子通过释放低剂量的低能放射线提高肿瘤细胞的自我增敏能力,从而提升治疗效果[7]。肿瘤标志物是指与肿瘤具有紧密关联性的相关活性物质,包含癌基因、激素、肿瘤相关抗原、受体、癌胚活性蛋白及其他产物。当患者体内产生某种肿瘤后,某种特异性物质也会随之产生,因此,可借助肿瘤标志物检测方式来鉴别诊断肿瘤。相关研究证实[8],在中晚期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放射性粒子植入、射频消融联合疗法进行治疗,有助于增强机体的抗肿瘤能力与免疫能力,削减肿瘤标志物水平,从而提高患者的近期疗效及远期生存率。本次研究发现,接受治疗后,相较于参照组,观察组的临床诊治有效性明显提高19.20%;两组的AFP、CEA、CA125、CA19-9水平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的改善幅度更大。
综上所述,在中晚期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放射性粒子植入、射频消融联合疗法进行治疗,有助于降低患者的肿瘤标志物水平,提高患者的近期治疗效果,临床应用价值十分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