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丘陵地区柘树培育利用可行性研究
2020-06-29王懿君
王懿君
(南谯区林业局,安徽 滁州239050)
柘树(Cudrania tricuspidata)又名柘桑、黄疸树、痄刺等,桑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7~15 m。喜光耐荫,耐寒喜钙、耐干旱瘠薄,根系发达,多生于山脊的石缝中,适生性很强,常见于山坡、路边、宅旁、田埂或灌木林中,生长较慢,我国华南、西南、华北各地均有分布。柘树叶秀果丽,茎皮可造纸,根皮可入药,木材可作黄色染料,叶能饲蚕,果能食用和酿酒。柘木质地坚硬、纹理清晰、光滑如玉、清香宜人、树芯金黄,具有非常好的弹性、密封性、隔音性、隔热性、耐摩擦性和绝缘性等,制作的家具冬触不凉、夏触不热、百虫不侵、千年不腐,与南方紫檀并称“南檀北柘”,是古代皇帝车辇轴承、弓箭和黄袍漂染之物,还被用来制作佛珠手串、根雕等工艺品,为皇家专用,有“帝王木”之称。因生长缓慢,培育周期过长,柘树目前没有人工种植,一般都是天然林。本文通过对柘树现有次生林改造和培育,既丰富了树种结构,又培育了经济价值高和用途特殊的木材,为林木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滁州市南谯区章广镇皇甫村红琊山,其位于江淮分水岭岭脊,东坡中上部,坡度28°,海拔210 m。基岩为角斑岩,黄棕壤,土壤厚度30~50 cm,pH 值7.8,土壤肥力中等偏下。属亚热带北缘,年降水量1 023 mm,年平均气温14.5 ℃,无霜期226 d,四季分明,雨热丰沛但分布不均,不同年份间变化较大,孕育了各类落叶乔灌木树种达到200 余种,为各种珍贵树种脱颖而出提供了条件。
试验地选择柘树相对集中的红琊山东坡,面积为2 000 m2。原地类为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分,主要有朴树、化香、山槐、黄檀、榔榆等,林龄约35 年;原生树种主要为化香、槲栎、山槐和黄檀,经自然选择和森林演替,主要目的树种为柘树、朴树和化香,此外还残存有少量山槐、黄檀和油桐等。
2 试验方法和数据处理
2020 年1 月对试验地柘树群落进行全林调查和每木检尺,重点调查树种、胸径、树高与分布等因子,同时对柘树培育模式与成效进行重点调查。
采用Excel 2003 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群落各主要树种分析
3.1.1 群落种群结构
从表1 可知,所调查的柘树群落属于落叶阔叶混交林,主要树种有柘树、朴树和化香。全林调查显示,试验地共有各类阔叶树138 株。其中柘树36 株,占26.1%,为群落最大的树种;朴树29 株,占21%,是新增数量最快的树种;化香29 株,占22.5%,是自然分布保存最完好的树种;其他树种主要有山槐、黄檀、油桐、山胡椒等,种群数量只有42 株。柘树能够通过自然选择成为建群种,并且成为优势树种,为柘树资源人工开发提供支持。
3.1.2 群落胸径生长结构
由表1 可知,柘树群落各类阔叶树胸径合计为2 091.2 cm,平均胸径15.2 cm。其中柘树胸径总值612.3 cm,平均胸径17.0 cm,占29.3%,为群落中的优势树种;朴树胸径总值485.1 cm,平均胸径16.7 cm,占23.2%,为群落中的优势树种之一;化香胸径总值557.7 cm,平均胸径18.0 cm,占26.7%,为群落中稳定的优势树种。胸径调查结果表明,柘树不仅能够在数量上成为优势树种,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胸径生长没有明显劣势,为人工培育可行性提供又一支撑。
表1 群落主要树种数量、胸径和蓄积量
3.1.3 群落蓄积量结构
由表1 可知,柘树群落林分蓄积量合计为16.325 m2,平均单株蓄积量0.118 m3。其中,柘树蓄积量总值4.994 m3,平均单株蓄积量0.294 m3,占30.6%,为群落中的种群;朴树蓄积量总值5.396 m3,平均单株蓄积量0.186 m3,占33.1%,因有的个体单株达到49.1 cm 和45.4 cm,提高了种群整体和平均胸径、蓄积量;化香蓄积量总值4.050 m3,平均单株蓄积量0.294 m3,占24.8%。3 个主要建群种林分蓄积量占全林分蓄积量的88.5%。这足以说明,柘树在自然状态下胸径生长和蓄积量表现突出,为培育珍贵用材提供了科学佐证。
3.2 柘树生长分析
3.2.1 柘树径阶分析
从表2 可知,群落中共有柘树36 株。其中径阶6.0~10.0 cm 有8 株,占22.2%;径阶10.1~15.0 cm 有9 株,占25%;15.1~20.0 cm 有3 株,占8.3%;径阶20.1~30.0 cm 有14 株,占38.9%;30.0 cm 以上有2株,占5.6%。表明群落中柘树各径阶基本成均匀分布,世代交替和可持续发展是可行的。
3.2.2 柘树蓄积量分析
表2 群落优势树种柘树数量、胸径、蓄积量
由表2 可知,群落中柘树蓄积量总值为4.994 m3,平均单株蓄积量为0.294 m3。其中径阶6.0~10.0 cm 蓄积量总值为0.126 m3,平均单株蓄积量为0.016 m3,占2.5%;径阶10.1~15.0 cm 蓄积量总值0.457 m3,平均单株蓄积0.051 m3,占9.1%;径阶15.1~20.0 cm蓄积量总值为0.299 m3,平均单株蓄积量为0.100 m3,占6.0%;径阶20.1~25.0 cm 蓄积量总值2.451 m3,平均单株蓄积量0.223 m3,占49.1%;径阶25.1~30.0 cm 蓄积量总值0.813 m3,平均单株蓄积量0.271 m3,占16.3%;径阶30 cm 以上蓄积量总值0.848 m3,平均单株蓄积量0.424 m3,占17%;20 cm 以上群落,虽然只有16 株,但蓄积量达到4.112 m3,占林分总蓄积量82.4%。这说明,柘树在自然状态下胸径生长达到20 cm,甚至30 cm 以上是可能的,在人工干预条件下,一定时间内培育出优质的大径级木材是完全可行的。
3.3 柘树高质量发展调查分析
柘树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慢生树种,制约木材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就是树高指标,本文重点对15.0 cm 以上柘树进行树高生长量进行分析。从表3 可知,全林共有15.0 cm 以上柘树19 株。其中15.0~20.0 cm 3 株,平均树高为15.6 m,占15.8%;20.1~25.0 cm的11 株,平均树高为17.7 m,占57.9%;25.1~30.0 cm 3 株,平均树高为18.5 m,占15.8%;30 cm 以上2 株,平均树高为22.5 m,占10.5%。表明柘树群落不仅在胸径生长上突破灌木型“低矮、纤细、无蓄积和没有木材产量”概念,最突出的表现是种群的树高达到15.0~22.5 m,实现了“高大、挺拔、通直、圆满”的用材林培育目标;同时作为自然混交林,柘树与化香、朴树等速生性强的乔木树种在胸径生长和高生长方面没有明显差异,这为培育柘树大径级木材和有效提高木材产量提供了技术支撑。
表3 柘树高生长
4 结论与讨论
(1)作为一种多用途树种,柘树在蚕业、果品、景观、药用和工艺品与高端家具方面有着广泛前景,其具有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应当作为丰富江淮丘陵地区的一个树种予以大力关注。
(2)江淮地区的落叶阔叶林分中是有柘树天然分布的,这为自然状态下培育利用柘树,进一步挖掘和迅速培育柘树资源提供了支撑。柘树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慢生树种,通过适当的人工干预措施,是可以突破相对“矮小、弯曲、散生”的,并实现一定的生长和可用材积的目标。
(3)应加强系统性研究,特别是加快选育其优良品种,为下一步开展人工造林和定向培育技术研究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