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颈动脉硬化类型人群吸烟行为偏好特点
2020-06-29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山东 青岛 266003)
吸烟作为一种不良习惯,是动脉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1-2]。吸烟者将香烟视为奖赏,大脑对香烟相关刺激的敏感性增强,对香烟相关刺激可表现为趋近偏好的决策行为[3-4]。以往的研究表明,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可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促进动脉硬化的发生[5-7]。而近年的研究发现,颈动脉硬化也与认知功能损害有关[8]。决策是认知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颈动脉硬化病人的认知决策,探讨颈动脉硬化与认知决策的关系,可以更好地预防颈动脉硬化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为探讨香烟选择偏好与颈动脉硬化发生的关系,本文设计以香烟、钱币为线索的决策任务,观察不同颈动脉硬化类型人群香烟选择的行为模式和偏好特点,同时还观察了其他因素对颈动脉硬化发生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青岛地区395例男性常住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①年龄≥55周岁;②能够配合进行问卷调查、检查与完成决策任务。排除标准:①认知功能障碍,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27分;②有精神疾病;③合并恶性肿瘤;④有赌博成瘾史或乙醇、药物滥用史。本研究得到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有无吸烟将研究对象分为吸烟组205例,非吸烟组190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硬化组270例,非硬化组125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再将吸烟组分为吸烟对照组36例、吸烟增厚组72例、吸烟斑块组97例,将非吸烟组分为非吸烟对照组89例、非吸烟增厚组43例及非吸烟斑块组58例。所有被试对象均完成问卷调查与香烟、钱币决策任务。
相关判定标准如下。①吸烟者指目前未戒烟,每天至少吸1支烟或一周至少吸7支烟,持续至少半年者;无吸烟史及明显被动吸烟史者视为非吸烟者[9]。②尼古丁依赖水平:FTND量表评分≤4分为轻度依赖,5分为中度依赖,≥6分则为高度依赖[10]。③颈动脉硬化:通过超声测量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有无斑块等进行判定。IMT<1.0 mm为正常;1.0 mm≤IMT<1.5 mm为内膜增厚;IMT≥1.5 mm,内膜面粗糙不平,向管腔局部隆起,为斑块形成[11]。
1.2 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 制订统一的问卷调查表,采用面对面询问的方式收集研究对象相关资料,包括年龄、文化程度、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一般资料,以及MMSE、FTND量表和情绪的评估[12]。
1.2.2决策任务 应用E-Prime 2.0软件编制香烟、钱币决策任务,观察不同颈动脉硬化类型人群香烟选择的行为模式[13-14]。电脑屏幕上每次随机出现一张香烟或钱币图片,受试者按键确定是否选择该图片(1键选择,3键放弃)。每张图片重复呈现15次。无论选择还是放弃,受试者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连续按键,放弃按键无奖赏或损失。按键结束后电脑自动记录被试者选择或放弃的物品次数和总次数(按键次数×每次按键的香烟或钱币数量)。
1.2.3颈动脉超声检查 受试者均由我院超声科医生采用GE LOGIQ E9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按统一标准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病人取仰卧位,颈后垫薄枕,头部略后仰、放松,偏向检查区对侧,观察颈动脉血管壁IMT及有无斑块形成。
1.3 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
吸烟组和非吸烟组的年龄分别为(60.410±8.458)、(60.126±9.345)岁,受教育的年限分别为(6.029±3.722)、(6.726±3.456)年,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硬化组和非硬化组在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3.285~39.085,P<0.05)。见表1。
2.2 不同颈动脉硬化类型人群吸烟决策偏好
吸烟斑块组香烟选择次数和总次数高于吸烟对照组,吸烟增厚组香烟选择次数高于吸烟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56.808、3.136,t=2.48~10.59,P<0.05);吸烟斑块组香烟选择次数高于吸烟增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9,P<0.05)。非吸烟增厚组、非吸烟斑块组及非吸烟对照组的香烟选择次数和总次数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增厚组及吸烟斑块组香烟选择次数和总次数均显著高于非吸烟增厚组及非吸烟斑块组,差异有显著性(F=362.377、28.916,t=5.92~26.67,P<0.05)。见表2~4。
表1 硬化组和非硬化组颈动脉硬化相关因素的比较(例)
与非硬化组比较,*χ2=23.285~39.085,P<0.05。
表2 吸烟各组香烟选择次数和总次数比较
与吸烟对照组比较,F=3.136、56.080,*t=2.48~10.59,P<0.05;与吸烟增厚组比较,#t=3.39,P<0.05。
表3 非吸烟各组香烟选择次数和总次数比较
组 别n香烟选择次数香烟选择总次数非吸烟增厚组435.93±1.6217.81±13.17非吸烟斑块组585.66±1.6020.35±15.39吸烟增厚组7211.18±1.29*# 35.61±14.98*#吸烟斑块组9711.91±1.28*# 36.81±14.50*#
与非吸烟增厚组比较,F=28.916、362.377,*t=6.31~23.10,P<0.05;与非吸烟斑块组比较,#t=5.92~26.67,P<0.05。
2.3 不同尼古丁依赖水平吸烟者吸烟决策偏好
尼古丁高、中度依赖组香烟选择总次数高于轻度依赖组,且高度依赖组香烟选择总次数高于中度依赖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F=62.167,t=2.77~11.14,P<0.05)。见表5。
2.4 颈动脉硬化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以颈动脉硬化为因变量(非硬化=0,硬化=1),以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香烟选择次数、香烟选择总次数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香烟选择次数、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是颈动脉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见表6。
组 别n香烟选择次数香烟选择总次数轻度依赖组4711.38±1.7323.79±6.26中度依赖组2710.93±1.88 37.30±5.57*高度依赖组13111.11±1.68 43.34±12.06*#
与轻度依赖组比较,F=62.167,*t=5.42、11.14,P<0.05;与中度依赖组比较,#t=2.77,P<0.05。
表6 颈动脉硬化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 论
以往的研究表明,吸烟者反复暴露于尼古丁以及尼古丁相关的线索条件下会使冲动系统的活性增强,使吸烟者表现出对尼古丁相关线索的自动趋近偏差[15-16],而在戒烟者和从未吸烟的人群中则没有发现该行为模式[4]。这种趋近偏差可能是由于中脑皮质边缘脑区编码对奖赏的行为反应,每个人大脑活动的相对差异决定了人体对于不同奖赏的动机偏好,吸烟者中脑皮质边缘区对于香烟线索的反应增强[17]。这种对于香烟相关线索的自动趋近偏差对于维持吸烟行为形成吸烟习惯有重要影响[18]。有关趋近-规避任务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吸烟者对香烟相关刺激表现出自动趋近偏向[3,19]。动机敏感理论认为,烟依赖人群对香烟存在异常高的敏感性[20]。本研究吸烟增厚组及吸烟斑块组香烟选择次数和总次数显著高于非吸烟增厚组及非吸烟斑块组,非吸烟增厚组及非吸烟斑块组的香烟选择次数和总次数与非吸烟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表明吸烟人群对香烟线索存在趋近偏好。吸烟斑块组的香烟选择次数高于吸烟增厚组,尼古丁高度依赖组的香烟选择总次数高于低、中度依赖组,表明吸烟斑块组和尼古丁高度依赖组对香烟有更强的趋近偏好,对香烟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依赖性。诱因敏感理论及影像学研究显示,频繁使用香烟等成瘾性物质,会激活控制注意力与奖赏相关的脑区,这些脑区的激活会夸大香烟线索产生的奖赏效应,使大脑中调节动机与奖赏的多巴胺递质发生持久适应性改变,而多巴胺及其受体与尼古丁依赖及动脉硬化的发生相关[21]。这可以解释不同颈动脉硬化类型、不同尼古丁依赖人群的吸烟习惯性导向行为的形成。
本文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均与颈动脉硬化的发生呈正相关。血压升高、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增多以及糖尿病人群的内源性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分泌不足、高糖血症等均可破环血管内皮细胞结构,造成内皮功能紊乱,加速局部血小板聚集,诱发炎症反应,不断加剧颈动脉硬化的进程,促进斑块的形成[22]。
综上所述,吸烟人群对香烟的趋近偏好与颈动脉硬化病情程度、尼古丁依赖程度呈正相关。故应对不同颈动脉硬化类型人群的香烟偏好特点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干预其吸烟行为,降低烟依赖,从而有效防控颈动脉硬化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但本文只完成了不同颈动脉硬化类型人群香烟决策行为的研究,对于这种决策造成的脑区激活状态的改变以及参与奖赏通路的多巴胺对动脉硬化的影响机制还不明确,可结合磁共振及动物实验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