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湖满地一渔翁》教学设计

2020-06-28陈龙俊袁学民戴华

新课程·上旬 2020年46期
关键词:渔翁品析古诗文

陈龙俊 袁学民 戴华

一、教学立意

我国传统文学中有很多母题。就意象而言,随着历代文人的不断借鉴或创新性创作而愈加丰富,并固定下来逐渐形成了特定的审美意蕴。这些意象在文学长廊中已经具备了自身独特而特定的意味,也成了解读诗歌的一把把钥匙,它们可以帮助品读、体会蕴含在诗歌中的含义和情感,掌握这些意象还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和西方的文学形象进行比对,有助于学生了解各国的文化异同。

二、学情、考情分析

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学习和接触了很多古诗文,对中国传统文学和文化有一定了解,但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待加强。近几年高考所选诗歌中特定意象出现的概率比较大。据不完全统计,从2012年到2019年,有八首诗歌涉及“渔翁”意象,分别是2019年全国卷2《投长沙裴侍郎》,2017年天津卷《太湖恬亭》,2017年江苏卷《秋兴》,2016年全国卷1《金陵望汉江》,2014年课标卷2《宿渔家》,2013年湖南卷《钓船归》、福建卷《望江南》,2012年重庆卷《鹧鸪天》。本课程设计和实施旨在让学生进一步形成对古诗文中“渔翁”这一意象的全面、系统、深入理解和把握,并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渔翁”意象和教材中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进行对比阅读,体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相似形象赋予的不同内涵,领略其美,尊重其差异。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1.知识与能力:掌握古诗文中“渔翁”意象的意蕴内涵,对比中西方文学中渔翁的不同形象特点,提高学生鉴赏古诗文的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整体感知基础上,通过充分诵读,品味特定语境,品析归纳“渔翁”这一意象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思维和探究性思维,养成语文自学习惯,重视培养合作、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中国儒家、道家的精神情怀,领略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精神特质,尊重其差异,提高审美品位,构建健康人格。

[依据]在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高中生的身心发展也同样值得关注。在他们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用诗歌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来引导和熏陶学生,充分发挥古诗文的美育功能。而且在当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讲好中国故事、介绍中国文化是我们这一代人所承担的历史使命。

四、教学重难点及突破策略

1.重点:如何從语言、特定语境入手品析文本中“渔翁”意象的内涵。

2.难点:如何进一步勾连、比对不同文本中同一意象的意蕴、情感和中外文学形象的对比性阅读。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本次教学从语境、语言等入手分析,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结合自身阅读经验,通过 “自读、质疑、交流、比较、探究”等方式,达成对古诗文的欣赏和特定意象的品析。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前置蓄势,初识渔翁

学生自读导学案上《中吕·山坡羊》《正宫·叨叨令》《渔翁》《金陵望汉江》等四首诗歌,梳理每首诗歌的文意,批注心得,质疑问难。

(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导入语)在古诗文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位渔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与清风明月为伴,高枕烟霞林涛而眠;自在于一叶扁舟,飘零于江湖之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诗文中的渔翁形象,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独特景观。

多媒体呈现渔翁垂钓水墨图和郑板桥的《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中的两句诗: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

教师活动:引入课题,激发兴趣,启发思考。

学生活动:在预习自学的基础上结合教师导语进入课堂情境。

[设计意图]

调动学生阅读经验,结合郑板桥所作之诗,使之产生情感共鸣,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三)讨论合作,初品渔翁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对四首诗歌的理解,并将下面的相关图表填写完整。

[设计意图]

检查学生的预习自学情况,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碰撞,就“渔翁”意象的内涵和所表达的情感达成一致或是质疑问难。

(四)互动探究,众话渔翁

主问题:谈谈你对诗歌中“渔翁”意蕴、内涵的理解,以及诗歌借渔翁要表达的感情是什么。

学生活动:1.自由发言,交流心得,谈对“渔翁”的理解。

2.结合具体语境和其他意象,说说不同诗歌中诗人借“渔翁”要表达的情感。

教师活动:组织调控课堂,适当点评,延伸拓展。

预设教学资源:

1.从由意象群构成的环境品析“渔翁”意象。

“梅花瘦”:笔瘦墨淡者,谓之高逸。

(1)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郁达夫《故都的秋》)

(2)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张耒《初见嵩山》)

(3)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李清照《新荷叶》)

(4)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2.由钓鱼的相关工具品析“渔翁”的意蕴。

“钓鳌舟”:志高怀远,举止豪迈。

(1)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传说东海中有巨鳌驮着的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淮南子·览里》)

(2)龙生九子,鳌占头。

(3)金鳌上钩,金鳌上钩,好似太公一钓,享国千秋。(孔尚任《桃花扇》)

(4)近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李白《金陵望汉江》)

3.难点突破:由同时期作品“永州八记”帮助解读柳宗元《渔翁》笔下的“渔翁”丰富而复杂的内涵。

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元和七年(812)

《始得西山宴游记》:自余为僇(通“戮”,耻辱)人,居是州,恒惴栗。

《钴鉧潭记》: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钴鉧潭西小丘记》: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

《小石潭记》: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袁家渴hé记》: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也,出而传于世。

《石渠记》: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石涧记》: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得意之日,与石渠同。

《小石城山记》: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板块,体现了从学生自由鉴赏到老师适时点拨,从教师预设拓展到学生深入阅读的过程。品读鉴赏过程中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多渠道交流,实现文本、师生之间的精神交流和碰撞。

[实施注意点]

学生在单首诗歌的品析之后提炼总结,由各个点串成一条线,提高他们概括、归纳的水平。在学生概括不够全面和深入时,需要老师体现“导”的作用,引导学生运用求同存异的方法完善“渔翁”意象的解读。

4.課堂生成:关于“渔翁”意象的内涵及所表达情感的语段补写及思维导图创作。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逐而赋《离骚》,(  )。当(  )遇到障碍打击时,转向(  )寻求(  )。

(五)延展阅读,再识渔翁

学生活动:

1.课后学生自主阅读《庄子·杂篇·渔夫》《史记·齐太公世家》《武王伐纣平话》《南怀瑾·论语别裁》。

2.对比阅读中国传统诗文中的“渔翁”形象和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形象。

[设计意图]

通过拓展阅读,追溯“渔翁”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源头,加深对“渔翁”意象内涵的理解,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并经由中西文学形象的对比阅读,进而领略中西文化的异同。

附板书设计:

注:本文属于成都市教育科研名师专项课题“群文阅读背景下高中古诗文阅读的教学策略”阶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CY2019ZM08。

作者简介:陈龙俊,四川省成都树德中学,一级教师;袁学民,四川省成都树德中学,特级教师;戴华,四川省成都树德中学,高级教师。

编辑 赵飞飞

猜你喜欢

渔翁品析古诗文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品析一元二次不等式
渔翁
神秘的“渔翁”
旅途探险记之“渔翁”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品析人物语言,感受美好情感——《荷花淀》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