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分析
2020-06-28王春蕾
王春蕾
摘 要:在新的时代环境下,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广大教师在探析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教学策略。因此,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我们既要了解教材内容,更要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从而设计出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策略运用于课堂实践活动当中,达到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策略分析;多媒体技术;问题情境;现实生活
人们都知晓高中数学的学习难度很大,但是有部分教师却并没有做出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的实际行动,以致于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迟迟得不到优化。基于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高中数学教师,我们必须要摒弃掉传统时期的教学理念,思索出有利于提高學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策略,从而使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状态由被动逐渐向主动转变,以求可以实现提升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目标。下面,我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关于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作以下几方面分析:
一、以多媒体技术构建高效课堂
对于数学这样一门极具难度的学科而言,若是可以将其教学内容和多媒体技术做到有机的融合,必定可以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我们要懂得不断研究教材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直观画面,将学生的兴趣吸引到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当中,从而达到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目的。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空间几何体的结构》这一节时,首先,我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了大量的空间实物及模型,为学生做了关于立体几何的简单介绍。然后,我以多媒体技术重点为学生展示了柱、锥、台的几何模型,让学生在观察后尝试概括出棱锥、棱柱、棱台的特征。之后,我为了检验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是否得到了发展,便通过展示不同的图片引导学生经历了比较、分析的过程。最后,我做了课堂小结,让学生交流了学习收获。这样,我以多媒体技术创设直观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初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切实达到了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目的。
二、创设问题情境构建高效课堂
众所周知问题是发展学生学习思维的有效教学策略,可是长期以来教师都没有认识到题海战术对学生的进步与成长带来的弊端。直到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后,广大教师才认识到了问题在精而不再多的道理。因此,作为一名素质教育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师,我们要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保证问题情境的优质性,从而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望,以有效引导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以求充分实现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目标。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直线的方程》这一节时,首先,我对学生提问道:“是不是每条直线都有倾斜角?用截距式写方程时,是不是需要判断截距是否为0?”从而带着问题开启了新课的教学。然后,我在课件上展示了本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以层层递进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了直线解析式的求法。之后,我以随堂检测的方式检验了学生解决求直线方程问题的能力,从而具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了知识反馈。最后,我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做了系统性的归纳整理,让学生交流了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刺激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有了对本节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充分实现了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三、联系现实生活构建高效课堂
数学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一门学科,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有着高度广泛的应用。而新课程改革下的教育理念也重点强调了数学教学和现实生活做有机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内心须持有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课堂实践活动的教学思想,更要做出实际行动于课堂教学中深入贯彻这一教育理念,让学生发现数学学科的学习价值,从而完成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教学任务。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随机事件的概率》这一节时,首先,我在课件上展示了三句话,分别是太阳从东边升起、明天有雨和太阳从东边落下,由此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使其了解了什么是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然后,我带领学生经历了抛硬币的试验,使学生懂得了随机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之后,我通过将摇奖、投篮等生活情境为依据,引导学生探索了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加深了对学生对概率含义的理解。最后,我组织学生交流了生活中的其它随机事件,让学生谈论了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联系现实生活充分展示了数学的学习价值,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顺利完成了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总而言之,高效课堂的构建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广大教师共同奋斗的教学目标。因此,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我们当深入理解何为高效课堂,以及构建高效课堂的意义,进而不断分析有效的教学策略,致力于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以求充分实现学生全面进步与发展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梁爽.关于打造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15):132-133.
[2]袁磊.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的教学模式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09):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