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引岗精神内涵浅析
2020-06-28李辉明谢晓彤张志英
□李辉明 谢晓彤 张志英
冶河灌区位于太行山东麓,横跨平山、获鹿(现为鹿泉区)、元氏3 县,是一项跨流域的灌溉工程。1970 年开工建设,全长102km,设计引水流量22m3/s,灌溉面积54 万亩,由于主要水源来自岗南水库,故称“引岗渠”。引岗渠的修建不仅使农业得到很大发展,灌区粮食平均亩产达到401kg,同时,还有力的促进了工业、城镇、旅游业的发展。50 年前,引岗人听从党的召唤,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要求,铸就了“群众路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治水”的引岗精神。引岗人修建的不仅仅是一个工程,更是一种信念、一种使命,造就的不仅仅是一幅清水绕山间的美丽图画,更是一座值得后人景仰的精神高地。在新时代,我们水利工作者要踏着先辈的足迹,将引岗精神接过来传下去,赋予引岗精神新的内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忠诚、干净、担当为内核,以科学、求实、创新为底色,以兴水、富民、和谐为追求,谱写新时代治水兴水管水新篇章,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积极贡献。
1.践行宗旨,情系民生,走好群众路线
获鹿县位于河北省西南部,总面积603km2,山丘区面积占总面积的2/3。“获鹿县西靠山,十年就有九年旱”,山丘区大部分是石灰岩,地下水缺乏,很难打出水来,均为旱地,20 世纪60 年代粮食亩产只有100kg,农业生产长期没有摆脱“旱收平原涝收山,顶好落个八成年”的局面。
1.1 调查研究
1969 年春天,缑增福同志从栾城县调任获鹿县委书记,上任伊始便串村入户、爬山过岗,到群众中调查研究,在农家院落炕头、田间地头交流与群众交流思想,了解人们无水之苦,得到一个结论,获鹿的农业发展,根本在于一个“水”字。面对干旱的困扰,县委从人民群众最迫切的水利入手,决策修渠引水改变受旱局面,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
1.2 统一思想
1969 年地区水利部门组织平山、获鹿、元氏3 县勘测设计引岗渠。获鹿县委积极实践地区提出的“引岗济冶”之策,使获鹿的水源头由原来的一河变为冶河和滹沱河两个源头。县委一班人善于解剖“麻雀”,用典型引导人们改变观念,石井公社张庄村地处深山区,别说水浇地,就连人畜饮水都很困难,党支部带领群众苦干3 年,打通了400多m 的隧洞,开挖了3km 的盘山渠道,建成了一座扬水站,架设管道引水上山,过去的望天收变成了水浇地,粮食亩产增长2 倍多。改善灌溉条件,促进农业大丰收的事实使大家体会到;“只要山区有了水,要比平原美”。通过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把引水工程变为全县人民的意志、奋斗的目标、积极的行动,从而拉开兴修水利大会战。
1.3 依靠群众
石家庄地委和3 县县委带领数十万人民群众在太行山上摆战场,开山劈岭、跨沟架桥,修渡槽、凿隧洞,3 县向全县人民发出号召,打一场人民战争,各村青壮年踊跃报名出征引岗。实行军事化编制,县设施工总团,下设分团,公社设营,各村设连,生产队建排、班、组分工包段施工,1969 年获鹿县总人口20 多万,在引岗渠工地上干部、职工、民工达10 万人,几乎所有的劳动力全部上阵。
引岗渠建设者对党和国家无限忠诚、对人民群众极大负责,他们深深懂得“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修渠引水是为人民谋幸福,只有加倍努力工作,才能对得起党和人民。新时代水利工作者要以引岗人为榜样,忠诚于党、人民和水利事业,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增强宗旨观念,巩固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成果,做决策、干事情,一定要从人民利益出发,在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中体现守初心、担使命。要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水利工作方针,奋力开创水利事业发展新局面,让更多的水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2.大公无私,一身正气,把住廉洁自律底线
引岗渠是一项大型跨流域工程,规模大、投资多,大型建筑物渡槽19 座,隧洞7 座,各类渠系建筑物800 多座,总投资5571 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056 万元,分3 期工程实施,到1978 年完成续建扫尾配套达到设计要求,历时8 年之久。建设期间,从县领导、施工团长、技术人员、采购员、民工他们心中装得只有工程,没有任何私心杂念。
2.1 领导不贪不沾
获鹿县委书记缑增福同志跑工矿、找部队,为引岗工程争取到上千方木材,上百吨钢材,而他自己家里却没有一件像样的家俱。为了解决生活困难的引岗干部职工的后顾之忧,为他们的孩子工作安排费尽心思,而自己的孩子工作安排却丝毫没有受权力的影响。
2.2 干部勤俭节约
潘 志 光1938 年 参 加 革 命,1967 年时任获鹿县工业局长受冲击,1969 年下放到获鹿新城“五七”干校劳动改造,1971 年县委将下放劳动改造的干部解决出来,充实、补充到引岗渠工程,他被分配到平山县王常峪隧洞工地管理仓库。经他手进出的几千吨水泥,他都把水泥袋收回,抖净整平,一捆一捆的码好,回收的水泥袋卖了1 万元钱,当时1万元是30 名中层干部一年的工资。平反后,他任获鹿县水利局副局长,文革前行政17 级干部,工资95 元,到1983年离休还是17 级。1988 年该同志病故后,按其遗嘱将骨灰撒入引岗渠中。
2.3 遗属通情达理
为工程建设牺牲的民工家属,当时一个民工的丧葬费和抚恤金一共720元,以后的生活问题交由所在大队和生产队以工分给予照顾。当时群众生活普遍困难,他们的亲人为工程献出了生命,心情一定十分沉重,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的家属没有无理取闹,说难听话或上访告状。
引岗渠干部以身作则,大公无私,光明磊落,浑身上下散发着共产党员两袖清风的浩然正气,因为他们深深懂得“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只有率先垂范,才有人民群众紧跟其后。新时代水利工作者要以引岗人为榜样,继承和发扬老一辈任劳任怨、大公无私的优良传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不断提升人生境界,勤政廉政,光明磊落,始终保持清白做人、干净做事的良好形象。
3.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冲在枪林弹雨的火线
引岗渠全长102km,总工程量754万m3,受 益3 个 县、27 个 乡 镇、145 个村,其中获鹿县受益面积最大,担负着全部工程任务的70%。在资金困难、物资短缺的情况下,没有等、靠、要,而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往直前,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创造了燕赵大地上的人间奇迹。
3.1 建筑材料自己造
为了解决冶河枢纽工程的石料、水泥、石灰等物料问题,他们采取了“自采石头自加工、自己运输自垒成”的办法,全县先后建起了采石厂、水泥厂、石灰厂、炸药厂、小煤矿等130 家,还培养出打造十万石料的一大批女石匠。
3.2 渡槽隧洞土法建
冶河渡槽1170m,槽墩建在河底的基岩上,下挖30m,没有挖掘机,全靠铁锹、镐头,沥水用水桶往外淘。石料运送是毛驴车、人拉车,渡槽拱圈用树木作为支撑架。温塘河渡槽桥墩基础,用的千万方石子,民工“十根指头当铁耙,没有筛子用手抓”。王常峪隧洞2700m长,为片麻岩,不见风是铁疙瘩,见风就是豆腐渣。他们手握钢钎用锤砸,出渣、下料麻绳拉,提着油灯点炮焾,排水、赶烟土办法。
3.3 党旗飘在最前沿
省地市领导到一线视察指导建设,三县领导班子成员个个深入工地检查指导参加劳动,在冬季滴水成冰,拉车百里给工地送水泥,施工团的领导们坚守工地,与民工一起挥铁锹、抡镐、打锤、拉车,和广大民工生活在一起,战斗在一起,睡得是通铺,吃得是玉米面饼子、喝得是菜汤,干部、党员、团员做到哪里有危险哪里有困难就往哪里上。在王常峪遂洞的工地,小塌方天天有,成立了以施工团副团长史永计为首的共产党员突击队,战胜塌方700 多次,他自己也牺牲前线。在工程建设中多名干部群众壮烈牺牲,最大的41 岁,最小的18 岁,正是因为有这些硬骨头、铁汉子,才战胜了前所未有危险和困难,创造了“十八勇士战虎口”等可歌可泣、战天斗地的英雄业绩。
引岗渠的建设者以“砸锅卖铁修引岗”的决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顶着压力上,向着危险冲,用行动彰显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因为他们深深懂得“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领导带了头,群众有劲头”,只有敢于担当,才能打赢修渠这场攻坚战。新时代水利工作者以引岗人为榜样,锻造舍我其谁、身先士卒的优良品格,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担责,在防汛抗旱、河湖清四乱等急难险重任务面前,豁出来、冲上去,发扬铮铮铁骨、中流砥柱作用,在全系统形成藐视困难、艰苦奋斗、勇往直前、敢于担当的良好氛围。
4.尊重规律,精准设计,坚持科学严谨的态度
一条长百里的渠道,要穿越20 多个山头、50 多条沟河,在当时科学技术条件不发达、地质结构复杂双重压力下,引岗人没有退缩,他们怀着报效祖国和人民的一腔热血,科学治水,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精益求精,书写了科学治水的壮丽画卷。
4.1 远见卓识打基础
石家庄地委高度重视水利建设,根据石家庄气候特点,降水和地势条件,着眼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先后下发了《关于大搞水利建设为中心的五大运动的决议》《兴修水利除水患的意见》,1958 年开工建设岗南水库,在1966 续建时,为了更好地发挥水库的灌溉作用,地委领导和水利技术人员提出了在水库已有输水洞的基础上,在大坝南侧新增一个长698m 的泄洪洞,最大泄量468m3/s,在出口闸门前留一支洞计划给引岗渠输水。
4.2 跋山涉水定渠线
100 多km 的渠道要经过沟壑山梁,就要了解河流的恒水位,水的冲刷深度,每个山沟的流域面积,百年最大降水量。修建筑物要计算出水面和渠底距离,离地面的高度,再决定修涵洞还是渡槽,还要把建筑物放在不高不低的最佳位置。4 月初,地区水利局组织3 个县技术人员和华北地理研究所30多名技术人员,翻山越岭、涉滩跨河,反复进行勘测,8 个月时间完成勘测设计任务。
4.3 精益求精画图纸
冶河渡槽设计要计算出水压力、水的动压力,洪水的冲刷力,风的力量,河床的承载力,供圈的负荷等数据,当时,别说电脑,就连计算器也没有。设计人员宋正华、张文庆和他们战友们就是靠一个计算尺,手工操作,反复思考、反复研究、反复对比,不知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经他们绘制的图纸和计算的草纸能拉一大车。1996 年8 月,宋正华从电视上得知我市发生大暴雨时,从山东济南打电话询问渡槽和一个个水利工程度汛情况,当得知冶河洪峰流量达到超50 年洪水标准,工程安然无损时,她流下了幸福的眼泪。
引岗建设者尊重科学,不断探索,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用心血和汗水凝聚成丰碑。因为他们深深懂得“责任重于泰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只有精益求精,才能使工程经得起时间和历史考验。新时代水利工作者要传承他们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行为操守,认真研究本地区人民群众需求与水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抓住矛盾的具体方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学制定有效的措施,在落实“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征程中披荆斩棘,向党的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5.实事求是,讲究方法,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
引岗渠修建时,正处在“天不怕、地不怕”的年代,他们没有心有来潮、盲目蛮干,而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实在在,从而走向胜利的终点。
5.1 利用当地资源以强补弱
有一跨河建筑物原为双排预应力钢筋砼倒虹吸,但面临高压大口径水泥管买不到、管道所用的大量的高标号水泥和大量钢材也无法解决的问题,极有可能因材料短缺延误工期。他们大胆设想,多方论证、计算,利用当地石头多的有利条件,改为倒虹吸为石拱渡槽。
5.2 争取社会支持实实在在
对以自己之力实在无法办到的事情,诚心诚意地争取社会的支持和帮助,从没有额外要求,也不狮子大张口,以情动人。在冶河渡槽、王常峪隧洞施工最艰难时刻,133 处、省劳改队出机械供水泥,某部队派200 名工程兵进驻王常峪隧洞工地,北京军区支援了货运汽车、拖拉机、钢材、空压机等急需物资,平山县加派王常峪民工,人数超过王常峪村的人口,形成同心协力、团结治水的良好局面。
5.3 续建配套有始有终
1974 年引岗渠建成后,继续开展配套工程建设,对干渠进行防渗处理,防渗水、漏水。修建干渠30 条,支斗渠118 条,扬水站100 处,还有部分小水库、小塘坝,整修梯田19 万亩,形成旱能灌、涝能排、长藤结瓜的农田水网,从而使灌区成为省部西部肉、蛋、奶、瓜果、蔬菜和商品粮基地。
引岗渠建设者立足实际,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团结协作克服了前进道路上困难。因为他们深深懂得“实践出真知”“众人划浆开大船”,只有求真务实,才能引来幸福水。新时代的水利工作者要传承他们求真务实工作作风,坚持问题导向,调查研究,因地制宜,统筹兼顾,要说实话,办实事,讲实效,不断探索水利事业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共同建设我们美好家园,让山更绿、水更清、人更富。
6.积极探索,不断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
引岗渠建设施工过程中,条件简陋,技术力量薄弱,人民群众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潜心研究,不断创造,苦干加巧干,圆满完成建设任务。
6.1 造吊车运巨石
在冶河渡槽拱圈施工中,将每块250kg,甚至上千斤石头送到20 多m 高的桥墩上,开始初期“六人抬、六人架、六人前后推和拉”的运石、吊装办法,进度上不去,且十分危险。民工张墨辰、宗清俊发明了用一个竖杆、一根横杆加卷扬机升降的办法,群众称为“独杆摇臂吊车”,解决了生产力,加快了施工进度。
6.2 改仪器放准线
引岗渠水准高程水准点和渠道走向的测量,使用是日式水准仪,非光学测微读数,镜内没有十字丝,误差大。测量员敦慎认真研究,大胆设想,拆卸仪器,安置了蜘蛛丝,并进行了校正,使十字丝的中心测定误差达最小值,保证了水准测量精度,实现了贯通定线无碍。据了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蜘蛛丝曾被用作望远镜、枪炮的瞄准系统中光学装置的十字准线,但对蜘蛛丝结构和性能了解甚少,到了20 世纪90 年代后开始对蜘蛛丝蛋白基因组成、结构形态、力学性能等有了深入研究。
6.3 变战术攻难关
王常峪隧洞地质条件复杂,而且沥水成溪,塌方险情不断,经反复研究,为加快工程进度保安全,采取了“短进尺快衬砌”的战术,曾创出全线半日掘进11.2m 的最高纪录。1971 年9 月10 日,连续7h 奋战,完成了5 号井塌方“老虎口”衬砌任务。
引岗渠建设者以主人翁的身份,意气风发地投入建设中,凝聚磅礴的人民力量,发挥伟大的创造精神,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因为他们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只有凝聚民智,才能驶向胜利的彼岸。新时代水利工作者要传承他们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精神,加强学习,提高本领,充分发挥主观的能动性、创造性,在磨练中创造,在砥砺中前行,在发展中奋斗,科学治水、依法管水、尽锐兴水,推动水利现代化航船乘风破浪、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