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替普酶联合低分子肝素用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临床分析
2020-06-28海燕燕
海燕燕
(内蒙古通辽市第二人民医院,内蒙古 通辽 028000)
急性心肌梗死(AMI)具有高死亡率、发病急的特点。临床治疗开通闭塞血管、恢复血流治疗以及药物溶栓治疗是最佳方法,再联合普通肝素抗凝治疗。不过,该治疗方法可能出现出血且需要时刻监护凝血时间。为此,我院提出在使用低分子肝素的同时联合瑞替普酶,治疗效果良好。为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找出一种能够治疗AMI的有效方法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内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9年3月~9月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目标90例,根据入院时间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5例。列入指标:符合关于AMI诊断标准、患者持续胸痛时间超过0.5 h,超过两个相邻导联ST段抬高>0.2 mV。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组男20例,女25例,年龄45~67岁,平均(65.2±6.2)岁。对照组男30例,女15例,年龄44~66岁,平均(64.8±6.3)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比较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检查。溶栓前给予患者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各300 mg,口服。注射瑞替普酶18 mg,0.9%氯化钠注射用10 mL稀释,静脉注射。溶栓后,研究组患者注射低分子肝素(生产企业:深圳赛保尔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190;规格为:1.0 mL:5000AXa单位*20支)5000 U,间隔12 h给予1次,持续10 d。对照组给予普通肝素治疗5000U,间隔2 h监测1次凝血时间。溶栓后,两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150 mg/d、氯吡格雷75 mg/d。患者康复后,给予患者出院指导、注意事项,定期监测心电图、心肌酶与肌红蛋白水平。
1.3 观察分析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再通、血管再通情况。溶栓2 h内心电图ST段抬高最甚的导联下降幅度大于50%。溶栓2 h内胸痛有所缓解。溶栓2 h内出现短暂性再灌注心率失常。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提前出现。满足以上两个条件则为再通。血管再通:7 d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闭塞血管达到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血流分级法中的II级及以上为再通。比较4周内患者急性期并发症,分为心绞痛、心律失常、低血压、死亡率。
1.4 统计学方法
SPSS 22.0,计量资料,用t、平方差[(±s)]进行检验、表示,计数资料以(x2)、百分数(%)进行检验、表示,2组数据资料,以P值区间(P<0.05)表示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再通、血管再通情况
研究组患者临床再通、血管再通患者数量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再通、血管再通情况[n(%)]
2.2 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研究组患者心绞痛、心律失常、低血压、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n(%)]
3 结 论
AMI对人身体健康影响较大。发生时,冠状动脉内血栓存在粥样斑块破损,释放促使物质人血,激活血小板并促发凝血级联反应。生成的血栓以红色血栓为主,富含纤维蛋白,对溶栓治疗敏感。再灌注治疗能够让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缓解心功能,降低死亡率,保证患者生命健康。我院提出瑞替普酶治疗方法,该药物为新开发的纤维蛋白选择性溶栓剂,改变与肝内灭火部分结构。治疗过程中,短时静脉注射具有安全、简单、再通率高的特点,适用于基层医院治疗中。
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临床再通、血管再通患者数量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心绞痛、心律失常、低血压、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普通肝素作为抗血小板抗凝主要药物,治疗效果不同。其中,阿司匹林能够抑制血小板凝聚,但无法抑制高凝状态的另一种直接原因,即:凝血酶性的提高。常规肝素尽管能够抗血小板和抗凝血酶,但出血率较高。为此,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作用因素集中于几点:①与抗凝血酶III或肝素辅助因子II融合形成抗凝。②低分子肝素分子量小,体内激活的血小板因子4的抑制作用小。③可以促进内皮细胞释放内源性纤维酶激活剂,实现纤维蛋白溶解。在溶栓前护理方面,注意患者生命体征监控,开通2条静脉通道,防止溶栓治疗应用的静脉通路和其他药物注射通路混合。尽可能在同肢创建通道,便于血压监控。此外,引导患者保持充足的睡眠、休息,防止加重心肌耗痒量。为患者讲解溶栓治疗的作用和发病症,增加治疗依从性。经过实践研究,低分子肝素不会出现血凝变化,出血率较低且安全,无需监测凝血活酶时间,属于高安全性的抗凝剂。
综合分析,瑞替普酶联合低分子肝素用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效果理想、安全、简单,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治疗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