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运用微课的教学方式
2020-06-27郑权
郑权
摘 要:高中物理需要学生背诵大量的物理原理,熟练掌握物理实验的操作方法以及其他的文化常识。学生需要记忆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并且部分教师依然固守着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只是让学生一味地抄写自己总结的重点和难点,而不能尝试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进行理解记忆,达到对所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很多学生在沉重的记忆负担下逐渐降低了对物理学习的乐趣。因此,改进教学方法是实现高效物理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微课;高中物理;教学方式
将微课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正是因为微课的时间短、使用便捷、丰富资源和主题明确等多种教学优势,而这些优势也符合学生的规律。因此,将微课运用到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提升自己的物理知识储备,实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对此,本文提出高中物理运用微课的教学策略,希望对其他教师能有所帮助。
一、创设丰富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作为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物理本身具有极强的逻理性,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实验练习来掌握相应的教学知识点。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依据实际教学知识内容,通过运用微课为学生建设具有生动、富有生命力的教学环境,强化学生物理概念。让学生激发出对物理学习的乐趣,还能实现学生物理综合素质的培养。
例如,我们以教授“力的分解”这部分物理知识为例。对于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来说,需要学生通过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来理解力的概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学习的教学环境。在进行课前设计环节中,教师通过互联网中搜集一些力有关的图片和视频进行整理,然后将这些内容通过多媒体来制成微课教学。之后在物理课堂导入环节中,教师将本节课的微课内容展示给学生,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看视频中,一个人拿着软质且较长的弹簧一头,弹簧的另一头自然垂下,等待弹簧静止之后,立刻松开拿着弹簧的手,让弹簧自由落体。这个时候弹簧不会立刻落地,而是弹簧上端会落下,而弹簧底端会静止一段时间。你知道这是什么原理吗?然后让学生进行探索和讨论,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指导。最后,教师将学生讨论出来的结果,通过笔记和图片的形式进行记录下来,并由教师将这些内容进行整理和筛选,再次制成微课教学,通过网络平台发到班级学习群中,让学生在课下还能进行及时的巩固和掌握。
二、课堂教学运用微课,帮助学生拓宽视野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和个性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主学习意识。因此,为了能够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物理视野,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的教学优势,从互联网中搜集相关的物理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让学生了解物理,以便掌握物理。这样可以强化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真正拓宽学生的视野。
例如,我们以教授《牛顿运动定律》这部分物理知识为例。对于牛顿运动定律来说,是高中物理力学中的重点,也是教育体系中的重点,并且还具有极强的逻理性。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微课的教学优势。首先,在课前设计的环节中,教师将本节课程内容相关的轮廓性知识制作成微课,通过互联网平台发送到班级学习群中,让学生依据该微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探索和学习。如,牛顿运动定律的提出时间、科学家牛顿所处的社会背景和相关物理学家的故事等。然后在物理导入环节中,由于学生已经提前预习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等待学生分享完成后,教师将微课教学展示给学生,并运用思维导图形式画出来。通过运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激发出对物理学习的乐趣,同样还能运用微课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的课外知识,拓宽学生的视线,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微课展开分层教学,学生实现共同发展
對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每个学生的学习层次都会因为自身发展、家庭因素等多种原因而导致不同。因此,在进行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依据学生不同的教育层次进行开展分层教学,以便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我们以教授《曲线运动》这节课为例。在学习这部分物理知识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层次并不相同。因此,需要教师通过运用微课开展分层教学,让学生能够共同进步。如,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来说,教师在制作微课的时候,可以添加一些高难度的物理例题;而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在微课教学中可以添加一些基础性的物理例题。通过开展分层教学,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微课内容中掌握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教学内容,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微课教学充分体现了当今科学技术不断融入教育教学中的结果,也符合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成长规律。因此,需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为教学主体,不断探索出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中的联系,以此实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和推动高中物理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铁飞.微课与物理实验教学相结合的研究[J].科技视界,2013(30):142-153.
[2]何丽.微课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6(5):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