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06-27廖金连谢春霞余月敏魏淼庞美艳
廖金连 谢春霞 余月敏 魏淼 庞美艳
摘 要:在国家大力号召全面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下,解决农村垃圾分类问题是我国又一项益民的重点工程,当前大部分农村都纷纷开展垃圾分类这项工作。但大号召下我国农村垃圾分类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农村垃圾分类现状,剖析农村垃圾分类落后的原因,并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提高村民垃圾分类意识,促进农村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
关键词:农村垃圾分类;垃圾分类意识;措施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打响,农村经济不断得到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步提升,随着而来的農村生活垃圾也逐渐增加,据生态环境部2019年调查,每年农村垃圾增量约为1.2亿。在如此大的增量与政府的号召下,农村垃圾分类工作也逐渐开展与落实,目前部分农村地区初步工作已经取得较好的成效。为保证农村垃圾分类工作的有序进行,进一步分析农村垃圾分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村垃圾分类现状分析
项目组成员对全国不同区域的农村地区进行有关问卷调查,收集了线上线下回馈资料并进行相关数据分析。调查发现,尽管有86.67%和38.67%村民分别通过现代媒体和报刊书籍知道垃圾分类,还是有86.67%的村民对垃圾分类了解程度为一般,且能清晰分类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仅有16%,处于模糊了解的占80%。深入对农村垃圾分类的宣传程度分析,65.33%的村民的回答为宣传并不常见,有14.67%的回答是没有任何宣传,这也可能造成这次调查中有53.33%的人不太了解垃圾污染对生活和个人健康会造成什么影响。
此外,影响到村民没有将垃圾分类的几个重要原因有:时间充忙、不知道到如何分类、垃圾回收装置少,缺少垃圾分类桶,政府没有明确规定的规章制度,尤其是不知道如何分类和认为垃圾回收容器少的村民占比分别为60%、70.67%。对于农村垃圾放置的方式有哪些,其中无垃圾桶随意式堆放和丢弃占16%,部分焚烧占24%。在当今各种垃圾分类的APP出现后,有54.67%的村民知道互联网+垃圾回收模式,但是在互联网下小程序+垃圾分类对于他们的帮助程度还是不高,从未使用过的村民就有36%,帮助一般的为33.33%。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得出:在当下垃圾分类工作处于应者云集阶段,但农村地区的这项民生工程仍然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
二、农村垃圾分类落后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生活方式根深蒂固,新方式适应慢
与城市相比,农村村民的生活没有太多的约束,且由于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村民垃圾随处丢、焚烧垃圾的习惯难以改变。现在对于有垃圾收集站或者垃圾桶的村庄,村民的习惯逐渐转变,少部分村民会把生活垃圾都扔到垃圾集中收集容器里。有些村民除了大件的垃圾会主动拿去垃圾放置点扔掉,剩下小的、可燃烧的垃圾仍会集中在自家门口焚烧。还有些村民会因距离远,嫌麻烦,从未把扔到垃圾收集点,选择在房子周围随处乱扔或者焚烧。村民传统生活方式根深蒂固,对于新的垃圾处理模式适应较慢。
(二)、垃圾分类宣传不到位、不细致,环保教育缺失
现在长期居住在农村的村民,大多仍以中老年人为主,除少数中老年人受教育水平较高,其中大部分的受教育水平在初中及以下,且经常忙于农活等,少有时间学习关于垃圾分类的知识,对垃圾分类属性的了解局限于废品站收的就是可回收垃圾,剩下的是无用垃圾。此外,部分农村地区相关政府宣传部门和村委会的宣传和引导力度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1]。基层干部 不积极进村、未入户宣传、演讲,没有做好前期工作的铺垫,中老年人是不会迅速地自学到垃圾分类知识的。所以,从本次被调查的农村地区发现,关于垃圾分类的宣传并不常见和没有宣传过的比率还是较高,可见农村干部实际工作未完全做到位,还有待提高。
(三)、相关小程序或APP的功能未能满足村民需求
在国家号召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下,各种关于垃圾分类的小程序和APP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大部分村民也知道有这些应用产品,但使用率却不高。这与农村网络普及现状以及小程序或APP的功能开发脱离农村群众实际需求有密切的关系。根据CNNIC报告,农村地区非网民占比为59.8%,而使用技能缺乏、文化程度限制和年龄因素是非网民不上网的主要原因,其中不懂电脑/网络,不懂拼音等文化程度限制为前两大原因。多数村民信息输入主要是依靠语音功能,尤其是方言,而目前这些垃圾分类的小程序或APP在设置时未能考虑农村群体的特殊性,使用方式不够友好,大部分缺乏语音输入功能,更不用说方言识别,这直接导致了相关的小程序或APP在农村使用程度较低。
三、深化落实好农村垃圾分类工作和提高村民垃圾分类意识的对策
(一)、相关政府和村委会垃圾分类要加大宣传力度以及资金投入
党员干部等人员要贯彻落实好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于有利于农村发展,把垃圾分类列入村镇干部的工作考核之中,真正做到有人干、有人抓、有人管[2]。农村垃圾分类做到细致与到位,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环节之一,地区政府应该积极开展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加大对农村环境的保护,让村民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的民生工程中。借鉴与本地经济发展相仿,在垃圾分类工作中做得比较好的农村地区的经验,并借助村庄广播、地区电台、自媒体、政府与村委宣传栏、墙体涂鸦、进村宣讲演示等让村民记得住、用得好的方式来宣传环保知识。
对于村民反映村中垃圾分类收容器不多的情况,村委会要及时关注,可以向上级说明情况,申请农村整治专项资金,完善公共资源。在宣传中要突出重点,尤其是对身体健康和农作物的影响。如,垃圾中的有毒物质深入到地下水中,污染物含量超标,与及垃圾的臭味随风飘散会引发腹泻、呕吐,甚至会致癌,尤其是白色污染对农作物的生长影响很大,堆积在土里,长时间不能分解,影响土壤的正常功能,造成作物减产,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农作物又是村民的收入来源之一,在强调之后应该会更重视垃圾分类。
(二)、条例条规与奖励机制相结合,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
部分村民迟迟未能改正乱扔垃圾的恶习,是因为农村对垃圾分类还没有形成更完善、更系统的管理办法,未能限制村民的不道德行为。乡政府、村委会应根据农村实际情况,与村民商量探讨出适合当地管理垃圾分类的办法,对于不遵守管理条例的村民先通报批评,多次违规被发现,给予处罚,可以倡导村民相互监督、举报有奖,可匿名举报。但是,对于刚开展或者开展不久这项工作的地区来说,马上就推出硬性的管理办法,可能会适得其反,不但不会吸引村民积极参与,反而会出现排斥现象。对此,前期,可借助人们对有益于自身的事物的重视程度,激发他们内心兴趣来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垃圾分类这项工作,潜移默化的加深村民们对垃圾分类工作重要性的深刻理解。最后用条例加以规定村民们的行为。后期,可以做文明村、文明户的评比,并给予生活物质上的奖励,例如现金、洗洁精、或消费折扣券等日常生活用品。奖励机制还可以用在废品收购站,在调查的宣传中,有村民竟然不知道玻璃瓶也是可回收垃圾,我们对此现象得出以下结论:⑴大多数村民具有垃圾回收习惯,但并不能明晰部分垃圾是否为可回收垃圾。⑵玻璃瓶的回收成本较高,且其本身特性不易保存,造成可回收资源浪费,对此现象,地方上可以出台有效的回收优惠政策,可以给环保的村民适当补贴。
(三)、小程序或APP的功能设计要贴合农村人民生活习惯
对于垃圾分类小程序或APP的功能设计要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可以借鉴苹果手机的语音唤醒功能,增加方言识别和录制功能,方便不会笔画、拼音的村民使用,同时,也可以设置离线版,这样在一些信号相对较弱的农村地区也可以很好地发挥作用。此外,垃圾回收也是实现垃圾分类的一个重要途径。垃圾回收小程序服务在城市已经非常普遍化,但农村地区却非常罕见,垃圾分类APP或小程序可以为农村地区开发这一功能。村民通过APP或小程序查询附近的收购站,实现提前预约,语音留言,重量积分兑换物质等,而收购者可以根据村民预约信息导航上门进行废品回收。这样不仅可以为村民和废品收购者节省时间,还能节省收购者的车油费,实现双赢。垃圾分类APP也应该增加视频免费分享功能,会员可以把关于垃圾分类的小知识和循环利用等DIY作品分享到平台中,也可以让他人学习到更多垃圾分类的知识。
(四)、实现垃圾分类智能化,打造农村生态产业链
自上海、广州等地相继实行垃圾分类以来,高新科技在垃圾分类方面的研发应用层出不穷。智能识别垃圾箱的出现,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对于有经济条件的村庄,村委会可以综合考虑购买,帮助不懂得分类的村民进行垃圾分类。当然,高科技不单是互联网的智能化,还有其它先进技术的应用,例如垃圾处理技术中将厨余垃圾通过化学反应快速分解成有机肥料。农村村民的厨余垃圾人均日产量为0.25kg-1kg左右,如果能把这些都能转换成有机肥料,可以减少农村农作物对化学肥料的依赖。尤其是2020年中央一号关于“三农”文件发布后,村集体建设用地和荒地被盘活起来,农村地区的闲余空地被流转起来,被企业老板承包下来大量种植农作物和果树等,对有机肥料的需求也大。农村政府可以因地制宜,综合考查之后,招商引资,并给与一定的优惠政策,选择与高质量、从事垃圾分类的企业合作,打造一个农村垃圾分类与处理、以环保为主题的综合创意园[3]。创意园也可以和高校合作,引进高校和其它技术、人才,发挥顶层设计作用,使得垃圾处理技术高效利用、可回收垃圾也可以被设计成各种不同的创意精美工艺的产品。创意园的设立既可以发展自己有特色的农村经济形式,又可以为需要垃圾原料的其它企业提供便捷式的获取途径,构建优势互补。创意园中还可以为不外出工作的村民提供工作岗位,增加农民收入,生产出来的产品可以放到平台销售。利用视频、直播等方式扩大宣传,这样可以增加垃圾延伸的附带产业产品销售,也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当地的优美农村环境和创意园,吸引外来客流,打造“创客+绿色环保旅游景点”的经济发展模式,形成当地的品牌文化,农民的生活环境的得到美化,健康也得到保障,收入也增多,这是一举多得。以点带面的发展为村民带来收益和优美的人居环境,既为农村打好脱贫攻坚战和实现乡村振兴奉献力量,又是提高村民垃圾分类意识的驱动力,也能使得村民养成长期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结束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高质量、优美的人居环境是我们可持续健康生活的重要前提,我们不能为一时方便、一己私利,破坏生态,垃圾分类从我做起。
参考文献:
[1]周凤箫.推进我国农村垃圾分类的难点以及解决对策[J].现代农村科技,2020(02):108-109.
[2]陈晓潮. 让垃圾分类成为农村新风尚[N]. 绍兴日报,2019-11-11(002).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J].农村实用技术,2018(10):1-2.
項目基金:广州工商学院2019-2020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互联网下的“绿洲”--混放是垃圾、分类成资源”(项目编号:xj202013714027)
作者简介:廖金连,谢春霞,余月敏,魏淼,广州工商学院学生;庞美艳,指导老师,广州工商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