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高校校训英译研究

2020-06-27刘梦瑶申丽红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6期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校训

刘梦瑶 申丽红

摘    要:校训是学校的灵魂,是鼓励莘莘学子和辛勤教师的巨大力量。中国各高校校训的英译是为了展现学校风采,宣传教学理念,扩大影响力。目前高校校训英译还有存在众多不对等现象,需要本文就结合生态翻译学的三维看待该问题。在该翻译理论下,分别从语言维不对等、文化维不对等、交际维不对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得出校训英译方法。

關键词:生态翻译学;校训;不对等;英译方法

一、前言

校训是学校衡量师生的标尺,蕴含着校园风采、历史发展、办学理念、教育精神,堪称“校园浓缩精华”。近年来,受全球化与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我国高校走出国门,提高国际影响力也成为必然。校训英译是各校外宣的途径之一,成就好的校训翻译才能成功达旨。但就目前我国各校校训翻译而言,仍存在不对等很多不对等现象,所以本文以高校校训翻译为例,从生态翻译学的语言维、文化维与交际维来进行分析,从而总结校训英译翻译方法,得出符合高校全局观念的英译文本。

二、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最初是由胡庚申先生在2004年提出的,最初旨在关注全球语言生态危机,保护全球语言生态多样性。所谓“自然”是生态的选择性,在整体自然系统下,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角度选择,从而适应整个“生态圈”。后来该理论用于翻译界,逐渐兴起,得到了学术界的格外重视。

所谓生态翻译学就是“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理念以及“多维适应与转换”的翻译原则,以及三个维度“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翻译方法,从生态学视角即整体观念出发,对翻译的过程、方法、原则进行评析,进一步指导翻译(周晓博,2013)。

三、生态三维下校训英译不对等

(一)语言维不对等

在高校校训翻译中,我们应在深知学校发展历史,办学理念的前提下,完全理解原文,才能准确表达出校训内涵。我国高校校训主要利用对偶方式表达传统美德;而西方高校多种多样,在句式方面没有过多要求,多采用句子的形式进行阐述。因此笔者在此谈论的语言维不对等现象,主要包括两种,第一是基本不对等,即信息的冗余缺失;第二是表达结构无法平衡,即校训英译中出现动词化现象。我们来看如下例子:

吉林农业大学:明德崇智 厚朴笃行

译文:understanding morality, seeking knowledge, simple, unadorned credibility and integrity

吉林农业大学的校训明显是二言四字结构,“明德崇智”、“厚朴笃行”,分别都是动宾结构。在校训英译中,我们主要使用静态结构词,以简单为主,表达其内涵。在该校校训英译中,语句出现了啰嗦、赘述情况,笔者认为可以简化,而且“credibility”是“可信性、可靠性”的意思;而“integrity”是“诚实正直”的意思,此处完全可以利用一个单词来代替。

除此之外,浙江大学校训“求是创新”,英译为“Seek truth and Be Creative”,仍然使用了动词短语或者说是祈使句的形式,我们完全可以改译为“Truth and Innovation”。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信息表达清晰,语言形式静态化是校训翻译的第一步。

(二)文化维不对等

所谓文化维不对等也就是没有达到文化维的适应转换。胡庚申先生曾认为文化维的适应转换即在翻译的过程中,一要是注重原语与译入语文化的切换,关注双方差异,从而避免对方的曲解;二是要注重译入语整个“生态圈”,符合整体文化规范,达旨达意(胡庚申,2004)。

国内高校先训大多出自古代之典籍,大多体现主导儒家思想,《论语》、《史记》等等,强调和而不同,更倾向人文主义色彩;而西方各校校训大多宗教色彩浓重,多源自《圣经》,更强调学术自由、合理求是。如“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是复旦大学的校训,来源于《论语.子张》。所以在校训英译中存在东西文化的不对等现象,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训“红专并进,理实交融”,其英译本为“Socialist-minded and Professionally Proficient, Associating Truth with Fact”,初始有学者将其“红”直接译为“Red”,但在英文中“Red”并不能表达出源语中思想先进、使人进步的含义;尽管后来改为”socialist-minded”,想要表达最初含义,但不幸的是,该词仍带有浓重的政治文化色彩,容易引起读者的误解(李超飞,2012)。所以中西文化的不对等现象,易导致误读或者源语含义不能得到充分表达。

(三)交际维不对等

在生态翻译中,三维是统一体,不能相互分割,在实现语言维、文化维的同时,交际维更不能忽视,关乎翻译是否过关。在校训翻译中,由于中外差异,中国特色难以在西方很好展现,英文校训的受众是外国读者,从受众考虑,我们应该转变思维,达到外国人能看懂的,符合外国交际原则的译文,校训也是如此。

如南开大学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所倡导的教育效果达到“公能”,一是培养门生“大公无私”的切身美德;二是让学生成为“文武双全”、“德才兼备”、“为国家贡献”的人才,目前该校训的英译本为“Dedication to Public Interests, Acquisition of All-round Capability, and Aspiration for Progress with Each Day”。其实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校训“为了给国家服务”如出一辙。所以我们可以将南开大学校训改译为“In the Nation's service and in the service of all nations”,表达更加透彻,降低汉语的高语境化,走向英语的低语境化,按照西方思维方式英译,达到交际的目的。

四、高校校训英译方法

(一)平行文本对应法

在我国高校的校训翻译中,尽管要适应西方思维方式、表达习惯、交流技巧,但不能利用平行文本停留在字字对应,或词词对应等表层表达等方面,忽略校训的深层表达。所以在翻译中,译者应该充分发挥作用,在理解原文所要表达内容的同时,在西方校训中,找到词语甚至句子的平行文本,进行充分发挥,达到学校外宣目的。

在校训较短,以名词并列为主的形式中,可以采用平行文本借译法,如“事实”—“Fact”、“真理”—“Truth”等等(郑茂林,2017)。但在较为复杂的校训中,我们通常需要译为名词短语或者句子,我们深知英文是静态语言,且校训中运用句子和名词化结构较多,所以可以根据平行文本进行创译,结合西方校训背景与表达旨意,充分利用平行文本。在翻译中首先透彻全文,充分理解所要表达的含义;其次在平行文本的选词中,要字句斟酌,因为一个中文词汇可能对应对个英文词汇,因此近义词的细微差别要仔细琢磨,用词深刻考究;再次形式与内容与西方校训相匹配,符合西方英语的表达习惯,切忌中式英语;最后,不要失去中文校训的美感与诗意,为读者理解创造良好空间,达到外宣效果(范武邱、范头姣,2008)。

(二)三维平衡法

生态翻译学包括三个维度的适应与转换,从而达到整个生态圈平衡,校训翻译也是如此。首先在语言维转换,校训英译不能出现赘述或者信息缺失表层内容,准确表达信息。在信息转换中,一是中西思维转换,中国人偏整体思维,更加注重语境化,而西方人更片面化,语境的影响较小;二是中西词汇选择差異,中国偏动态语言,喜欢使用动词,而西方偏静态语言,喜欢使用名词类。所以在做到信息表述和表达结构规范外,应注意文化维转换,去除汉语的动词化,转换为英语静态词汇。

其次是文化维转换,我国校训大都出自文化典籍,充分展现古代优秀品质与校园历史,但西方校训大多出自《圣经》,具有浓重的宗教色彩。比如再从文化维看待苏州大学校训“Unto a full grown man”,看似与中文原文存在不对等现象,但是从文化维来看待,充满了文化色彩,采用了西方《圣经》里的这句话来作为英文校训,又展现了中文校训表达思想,读者又没有阅读理解障碍,达到了文化维的表达效果。

最后就是交际维转换,校训作为各校灵魂,对校内外都起到很大的感召与宣传作用。所以译者在翻译时,主要观察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的反应预期,是否实现了原本的交际功能。在具体操作中,对原文进行适当改动,切忌拘泥于原文,最后达到交际目的。

五、结论

我国大学校训的英译主要旨意是让国内大学“走出去”,提高学校的国家影响力,达到外宣目的,且与生态翻译学的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相匹配,所以只有成功的校训翻译才能达到三个维度的整体效果,从而适应整个“生态圈”。以上讨论的三维不对等现象,应该充分利用平行文本的对应和三维的结合,得出最佳译本,达到预想效果,解决目前我国国内高校校训的英译问题。

参考文献:

[1]范武邱,范头姣. 中国大学校训翻译:问题及基本对策[J]. 上海翻译,2008:41-43.

[2]胡庚申. 翻译适应选择论[M]. 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李超飞. 高校校训翻译中的“多维”转换[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 (5):73-76.

[4]郑茂林. 论中国大学校训汉英翻译的不对等问题[J].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7, (2):186-189.

[5]周晓博. 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分析少林寺官网翻译[J]. 海外英语(上), 2013:170-172.

猜你喜欢

生态翻译学校训
带着校训走向远方
校训展示墙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的三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生态翻译学角度下的中日影视作品片名翻译分析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译品长存现象分析
对比中国大学和西方大学的校训
全国各大院校的绝版幽默校训
给校训多一层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