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于就业需求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改革探析
2020-06-27杨启航孙碧雪
杨启航 孙碧雪
摘 要:在新媒体技术的带动下,传媒行业呈现出多元性的变化趋势,不仅人才需求总量在快速扩大,其人才需求层次也愈来愈呈现高端复合型特点。众多传媒企业迫切需求具有专业编导才能的人才来满足自身的发展。目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课程组织模式和教育机制不够科合理,既不能促进学生根据所学专业理论形成专业实践能力,也不能帮助学生形成学科专业认知模式,教育模式有着较大的局限性。
关键词:就业需求;广播电视;编导;教学改革;问题研究
一.当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在社会就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就业需求多元化,专业优势弱化
从目前社会人才与岗位之间供求关系来看,社会传媒企业为了适应新的传媒经济发展形态,逐渐在进行组织模式转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毕业生不再是电视台和传媒企业招聘的唯一选择,文学、广告、中文、经济等专业的人才也成为了岗位招聘的热门选择。由此看来,传媒企业在立足多元化市场经济竞争状态中人才选择更趋向多元化,组织人才层次结构更为复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生在就业市场中的优势地位逐渐受到威胁,专业特色优势不再是人才就业竞争中的有力武器。
2.专业课程设置过度注重实践,毕业生工作创新能力较低
从目前高校学科的设置角度来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依据具有严重的艺术倾向性,其学术性、专业性、理论实践性不能适应传媒行业发展的需要。实际调查发现,我国很多综合性高校依旧将电视编导专业归类为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依旧以艺术教育为主,实践性课程颇多,理论性课程设置较少,造成众多专业毕业生理论基础不够扎实,在工作实践中缺少清晰的理论价值认识,不能找到正确的职业发展方向。同时广播电视专业的人才刚走向工作岗位之后能够快速表现出自己的专业优势,取得较好的工作业绩,而随着传媒性质向媒介融合趋向转变,其专业素养就很难满足工作创新的需求,造成其实践能力不断下降。
3.就业路径较为狭窄
从社会就业环节来看,就业路径的狭窄是限制人才培养的又一阻碍因素。很多专业毕业生将记者、编剧、导演等岗位作为自己的直接就业选择,这在无形中就限制了毕业生的就业范围。殊不知作为一门实践理论与艺术相互交融的特色学科,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社会趋向性更强,毕业生不仅能适应各种传媒性的工作岗位,同时也能够胜任电影电视后期制作、节目策划、企业策划、节目设计师等工作岗位,有着更为宽泛的就业层面。仔细分析不难发现造成这种现状的因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在专业环境中所形成的固化性思想意识限制了学生的眼界,学生没有完全意识到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特长,不能够结合自己专业所学树立清晰的职业发展目标。另一方面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岗位趋向性过于明显,专业理念和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不能结合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针对性人才培养。
二.针对当前人才就业存在问题的课程改革建议
1.突出专业理论课程设置
从教育构建主义来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具有广泛性和实践性的特点,理论知识的教育地位不够突出,人才培养缺少专业化的理论支撑。这也就决定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课程改革要突出理论知识教学,要提升理论课程所占课时比重,要坚持理论知识灌输与实践教育培养并重的教学策略,结合社会需求对专业学生实施“一点多元化”教学。所谓“一点”就是要真正找到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以就业需求为核心对学生实施专业化培养,真正让学生形成工作岗位所要求的专业能力和技能。“多元化”是要结合学生个体差异多渠道、多方面的进行组织实施性教学,依据个体差异的不同让学生认清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找到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2.根据就业需求进行专业人才培养
面对当前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就要由内而外的进行课程教育体制优化和调整,要根据社会就业需求进行专业化人才培养。一方面专业课程设置要在立足传媒行业多元化需求的层次上,按照其发展趋势进行优化组合,以人才的专业素质建设为核心创新教育机制。另一方面课程体系要着重市场趋向進行改革,要以打造人才的专业特长和专业能力为基础实施特色教育。
3.拓展社会渠道,走校企联合办学发展道路
在人才专业化培养方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还要注重专业的社会拓展渠道,加强与传媒企业之间的联系,走校企联合的特色发展道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属性就决定了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想让学生真正的适应工作岗位,能够形成与工作岗位相匹配的专业能力,校方就要加强与传媒企业之间的联系,既要打造校企联合的特色办学模式,联合培养专业化人才,也要为学生拓展社会实践渠道,满足学生岗位实践的需要,让学生在岗位实践中中得到历练,形成专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