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元素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实践研究
2020-06-27鲁芬霞
鲁芬霞
摘 要:新时代,高校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有了新的要求,立德树人需要贯穿教育教学始终。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该文从“思政”元素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现实意义出发,分析当前“思政”元素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现实困境并从实际出发,探索“思政”元素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教学新模式,将专业课程技能和思政育人科学结合,确保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 舞蹈课程 实践研究
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变革和经济转型,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对接受新生事物和前沿观念有着天生的适应性,价值取向也趋于多样化。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呈现出的许多新情况新特点,学前教育专业也不例外,这对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提出了新要求。
1 “思政”元素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现实意义
2018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特别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课程教学和改革中,如何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全过程、实现全方位、构建新模式,是需要所有高校教师研究和实践的。对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来说,在“思政课程”理念下对专业课舞蹈课程进行创新研究是有实际意义的。
“思政”元素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由此可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变革、教育发展和个体进步需要“人”去适应,也就需要高职院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职业教育“育人”的最终目标。
“思政”元素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是专业课程发展的需要。为适应社会变革、教育发展和个体进步,为适应新时代对课程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担负起课程思政的重要任务是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舞蹈课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责任担当。应着力解决好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教材的开发、“思政”元素的挖掘、教学环节的设计引领、正确的职业观人才观的培育等方面出现的新问题。
“思政”元素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专业教师是核心课程的具体实施者,也是学生价值观培育的方向引领者。教师必须把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核心理念,针对青年学生对接受新生事物和前沿观念有着天生的适应性的特点,坚持面对问题,切实正面回答,加强正向引导。根据课程自身固有的特点,努力转变教育教学的基本观念,努力挖掘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最佳切入点和结合点,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思政”元素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高校不单单是学生掌握文化知识的最后阶段,也是学生逐步形成独立道德人格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倡导并引导学生在教育学习过程中自觉践行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夯实学生的思想道德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牢固树立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将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人格健全、身体康健的新时代好青年。
2 “思政”元素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现实困境
自“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提出以来,许多高职院校已大力推进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但在具体实施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从舞蹈课程建设的层面讲,将“思政”元素融入艺术专业课程,一方面是缺乏舞蹈课程体系架构必要的理论研究支撑和课程实践模板;另一方面缺乏课程建设的教学实施纲要、符合本校实际的教材、教材教法的培训以及课程评价体系的建设等。
从教师团队的层面讲,一方面是思想准备不足,观念的转变滞后;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专业技能的培训、就业率的提升往往是关心关注的重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提升方面则关注不多,甚至是可有可无。另一方面是对艺术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力度不够;未能找到将“思政”元素融入舞蹈课程的高效的教学方法;缺乏对如何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内容以及有效引导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问题的深度思考。
从学生的层面讲,一方面,学生刚刚告别了高中紧张的环境,脱离了父母严格的管理,在高校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容易放松对自身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的要求。另一方面,学生们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理论性太强,对自己未来就业帮助不大,缺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内驱力。
3 “思政”元素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策略
3.1 立足舞蹈专业课程,挖掘“思政”元素
将“美”的学习、欣赏、领悟贯穿于舞蹈课堂始终。在舞蹈技能的学习过程中,从基础动作的训练到舞蹈作品的演绎都有一定的规范标准,不论是动作的演绎还是情感的表达都是以“美”来衡量的。例如,敦煌舞的手形丰富多彩,手臂柔曼多变,以獨特的“S形三道弯”造型美著称,舞姿婀娜多姿,美轮美奂,被誉为“流动的雕塑”。新疆舞在表演时要求演员昂首挺胸、立腰拔背,舞姿开朗大方、轻快利落。女性婀娜的体态美和男子的矫健的力量美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些民族民间舞蹈的训练过程中,都是以“美”的标准来训练学生的形体气质的。
通过课堂中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知识的讲解渗透和舞蹈技能的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和鉴赏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和艺术之美,从而提升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热爱艺术、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并且把这种对美的体验传播给身边的人以及对其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3.2 立足区域历史,“红色舞蹈”走进课堂
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象征,是激发中国共产党人对理想和信念执着追求的力量之源,是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拥护的根本原因,是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中国梦”的动力和源泉。而“红色舞蹈”的教学则是宣扬并传承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舞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红色舞蹈作品的学习,一方面为了弘扬革命者的光荣事迹;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历史、明确三观、传扬学习红色精神。例如,舞蹈《红西路军》的学习排练中学生首先了解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服从安排、英勇西征、血浴祁连、毫不畏惧,在短衣少食、人生地不熟的艰难条件下,同马家军殊死搏斗,用鲜血和生命筑起的顶天立地的革命丰碑,为人民留下光辉的红色印记。同样舞蹈《映山红》的学习排练中首先也是让学生了解这个作品描述了苏区人民对红军的热爱和不舍,对英雄的崇敬和支持,表达了苏区人民在红军领导下对打破旧格局建立新社会抱有的深深的期盼,因此学生在学习排练红色舞蹈作品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作品的背景、环境、人物等要素。在这个认知过程中也让他们感受那些奋战沙场不退缩、不屈不挠勇献身战士的革命精神,感受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3.3 “同课异构”,开展特色教研活动
舞蹈专业课教师还可以定期和美术老师、人文老师进行沟通协作,开展“同课异构”的教学合作活动。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发掘教学素材,例如,藏族民间舞蹈课的教学,舞蹈老师可以开发编创红色歌曲《翻身农奴把歌唱》的舞蹈组合,其课程中同样融入传统文化知识对编创这个组合的影响和意义;而美术老师可以从藏族舞蹈的服饰文化等内容进行授课;人文课程的老师可以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来进行授课。将对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继承与思考融入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舞蹈课程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相互促进教学。带动学生认识和感悟中国传统舞蹈文化,激发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兴趣爱好,在打好舞蹈专业技能基础的同时,自觉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
3.4 开展多渠道教学实践活动
(1)通过舞台演出实践促进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责任感。
一个舞蹈剧目从开始排练到上台演出是需要反复训练和精心打磨的,这个过程是非常辛苦又枯燥的。为能高质量地完成演出任务,在集体舞蹈排练过程中团队成员不仅要进行刻苦的训练还需要队员之间相互沟通协作和换位思考,更需要队员相互帮助、互相促进提高技能水平的良好品质。所以,集体舞蹈的排练过程,既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持之以恒和积极进取的优秀品质,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集体荣誉和个人负责的精神。
(2)通过社会实践增强当代大学生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组织学生参加暑期文化惠民演出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丰富基层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繁荣农村的文化气息,提升农民的幸福感。另一方面,实践活动拉近了大学生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让同学们体验了一场自我提升和服务社会的成长旅程,帮助当代大学生深入广大农村,了解社情民意,用自身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为當地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工作和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青春力量。组织学生参加驻地部队以及敬老院、福利院等慰问演出活动,还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做公益走进社会,达到培养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的目的。
4 结语
结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师应不断挖掘舞蹈教育教学中的思政因子,将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两个方面互相补充、潜移默化地展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渗透,能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前提下,自觉承担起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成为有担当、有责任的新时代好青年。
参考文献
[1] 郑铭.课程思政理念下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几点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7):146-154.
[2] 康煜,杨树林.将红色资源融入艺术教育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音乐舞蹈史诗《井刚山》为例[J].艺术教育,2012(12):246-247.
[3] 许志林,林万雷.体育舞蹈“课程思政”资源开发研究[J].学校体育学,2019(9):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