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技术支撑下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0-06-27徐淑芳

中国市场 2020年17期
关键词:新业态数字技术高质量发展

徐淑芳

[摘 要]数字技术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提升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主要体现在重构组织结构,加速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形成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驱动多元合作推动产业空间布局的全球化发展,数字技术有助于改变传统文化产业体系的分工模式,使产业链平台间的共享程度愈加深厚, 同时,还可以驱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协同发展,突破产业形态和地域的限制,打破原有的供需关系;数字技术还将使得文化产品和服务愈加智能化和定制化。

[关键词]数字技术;组织重构;新业态;高质量发展

数字技术是人类历史上正在进行着的最重要的技术创新之一,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新动能。“数字化技术虽然是以形式逻辑推理及方法应用为主要内容的数学理论与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交叉融合的结果,但它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后就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裂变效应。”[1]随着数字技术等新技术与经济社会领域的深度融合,各大产业的变革发展进程也在不断推进。对于文化产业而言,数字技术带来的影响不仅在于重构组织结构,加速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形成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更是推动了产业空间布局的全球化发展,打破了原有的供需关系,使得文化产品和服务愈加智能化和定制化。

众所周知,“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中国经济历史新方位作出的重大科学判断。2017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特别强调,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且“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当前我国文化供给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着力点应倾向于借力数字技术等新技术推动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以高品质的文化供给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

1 重构组织结构:加速产业融合和新业态生成

数字技术是人类历史上正在进行着的最重要的技术创新之一,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新动能。虚拟现实、移动互联网、5G等一系列数字技术的逐步成熟和应用,改变了传统经济体系的原有分工模式,加深了产业间的共享程度,也使出版、影视、动漫等传统文化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1 数字技术推动文化产业的组织重构

科技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数字技术作为当代社会发展的新动能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数字技术所具备的共享性和互通性能够促进文化产业的持续创新和优化,打破传统文化产业的行业进入壁垒,改变其生产组织体系,使产业和企业间的边界愈加模糊,“体现出区别于传统产业的‘有核无边特征”[2],劳动力市场的雇用关系得以重新定义。

可以说,数字技术不仅推动了文化产业的跨界融合趋势,使多向交互融合成为新的产业发展动力点,更是不断深化了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和业态创新,在大幅提升产业生态效率的同时催生出多种多样的新兴产业,重构文化产业的组织生态结构。值得注意的是,新时代数字技术推动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必须以先进理念为支撑,要在促进文化与其他相关产业的相互渗透融合中实现新产品、新服务与新业态培育,形成创意经济的无边界渗透格局。这就使得数字技术在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除具备融合意识之外,还要注重健全产业发展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激发文化企业创造活力方面的作用;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对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开发和转化,让传统优秀文化资源活起来;要着力开发具有区域和地方特色的数字文化产品,并在开发过程中融入具有正能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受众在消费过程中提高文化获得感;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通过激发全民创意、创作联动等方式,不断提升数字文化产品内容和服务的原创性;要以打造数字文化精品为目标,不断提高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与文化品位,提高受众的认可度,塑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品牌。

1.2 数字技术推动新的文化业态不断衍生

与其他产业相比而言,文化产业具有更加强劲的附着力,融合性也更高。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文化产业与数字技术的融合也更加紧密。可以说,数字技术通过为文化产业提供技术支撑,促使各类文化生产要素以不同形态优化组合,不仅拓展了文化產业的发展空间,更是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催生新业态。“新的文化业态是指网络技术与数字信息技术推动下不断衍生的文化业态。”[3]数字技术为文化产业的融合和新业态生成提供了新路径和新思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文化产业内部各行业与各部门之间的相互融合,并在融合的基础上不断催生出新的文化业态。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数字技术的支撑,只有实现文化与数字技术的跨界融合,培育适应新形势下消费需求的产业新业态才能在竞争中逆流而上。据《2018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到6.09亿,占网民总体规模的76%;手机视频用户5.78亿,占手机网民的73.4%;45.8%的网络视频用户已经不再接触电视、电台、报纸、杂志等任何传统媒体,“50后”“60后”用户亦远离传统媒体,43.5%的“50”“60”后过去半年未接触传统媒体。83.4%用户首选手机,智能电视使用率达55.2%,比去年增长18.6个百分点[4]。受众消费习惯的改变使得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等数字文化产品具有广大的消费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借力数字技术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创造新产品、引领新消费、生成新业态的过程中,要以提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大的努力方向,在引导文化消费的过程中提高有效文化供给,持续创新和引领文化的内容、形式和手段等,进而实现提高广大受众的艺术情趣和审美品位,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文化幸福感和获得感。

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溢出效应使文化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跨界融合进程不断加速,文化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大循环中的占比越来越大。数字技术使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向高品质、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再糅合以文化创意,文化产业不断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可以说,在数字技术等新技术的驱动下,文化产业已然实现了文化载体的多元化和文化业态的多样化,且与传统封闭式小而全的小生产格局不同,新时代文化产业逐渐转化为社会化大生产,文化企业朝着更加专业化和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并由内向外渗透超出产业本身范畴,与旅游业、体育行业、制造业、教育等相互融合不断延伸,生成多元“文化+”等新业态,形成能够容纳充足就业的产业集群,创造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 驱动多元合作:突破地域限制推进产业链的全球性配置

文化产业是一个创意开端、内容为王、面向市场、满足消费者的服务性产业[5]。对于文化产业而言,产业链主要由内容创意、开发制作、品牌推广、传播分销以及消费与服务等环节构成,而这之中,内容创意又占据着关键地位。可以说,在整个文化产业链之中,产品和服务的内容创意关系着产业链的宽度和广度,而技术创新和投入则决定着产业链的深度和高度。

2.1 数字技术有助于改变传统文化产业体系的分工模式,使产业链平台间的共享程度愈加深厚

在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平台效应所释放的强大资源共享性有助于重塑产业链、激发文化产业活力,推动文化产业走向高质量之路。依托数字技术等新技术,通过授权、协作、并购等方式可以实现文化产业产业链资源的全球性配置,既打破原有的地域限制超出产品和服务的紧凑布局、精益生产核心地带,又能够拓宽辐射区域使之不仅包括周边的配套关联区域,也涵盖全球性的生产联动区域。数字技术提高了文化企业的生产效率,缩短了企业间信息和技术的交流时限,降低了信息的传递成本,使文化传播变得愈加快捷和便捷,这不仅能够降低文化企业的人力成本,还能够优化生产成本。同时,随着数字技术等新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企业间的技术交叉渗透,文化产业内部以及与其他产业间的边界也愈加模糊,文化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范畴已然不仅局限于原有的区域和范围,开始呈现出动态的发展过程。如背靠微信和QQ两大主流社交平台的腾讯,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极大数量的用户,具有强大的渠道优势,其自主研发的《王者荣耀》手游不仅引爆国内市场,海外版已经在85个国家和地区上线,且收获了超过1亿的注册用户。

2.2 数字技术可以驱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协同发展,突破产业形态和地域的限制

数字技术的特性就决定了依托其发展的产业具备更高的产业链弹性,可以使产业打破常规产地、产能和规模的限制,能够更好地服务多元化和快速化的文化市场需求。世界电影中心好莱坞的发展也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撑,可以说好莱坞的每一个产品生产线都可以分解为各个单独而又密切联系的环节,该环节可以由分布全球具有承担能力的企业主体完成,最终集中合并成整体模块,实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数字技术使这种整体和模块的产品和服务生产运营模式具有可操作性,提高了文化产生和服务的灵活性与机动性,文化企业也可以在此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生产实际参与产业发展的阶段性分工,并在这种国际国内产业合作中不断增强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数字技术推动文化产业链的全球性多元发展还体现在其能够促进区域或产业集中的文化产业园发展方面。如湖南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就紧扣视频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变革大主题,坚持视频文创大方向,吸引了国内外多家视频文创企业落户发展,并获得了2018年“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荣誉。这种具有专业分工和协作生产的区域性园区发展,不仅有利于聚集一批相关文化创意人才,使之在互动与共享的过程中凸显创新能力、激发创意经济,还能够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的集聚化发展,从而实现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

3 解锁供需关系:促进精准供给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数字技术等新技术的不断演进,受众获取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已经难以满足其愈加个性化、多元化和层次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亟须通过数字技术来推动文化产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要把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与效益作为主攻方向,以数字技术为手段实现精准化供给为目标,进而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间的矛盾。而“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6]。当前,数字技术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文化内容创造能力和服务能力的关键点在于是否能够实现精准供给。新时代文化的精准化供给更多的是侧重于需求,要关注需求的精准对接,尊重社会大众差异化、个性化、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文化需求。这就要求文化产业在利用数字技术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时,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延展性,延长数字化资源供给的“服务链”,拓展文化供给资源规模,提升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匹配精准度;另一方面要发挥大数据功能提高受众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预测,优化需求识别机制体系,精准识别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

精准识别受众文化需求后还需进一步满足精准供给。数字技术推动着文化资源不断突破原有的形态与空间限制,以更加灵活多变的数字化形态进入受众视野,它所带来的信息传输便利不仅能够优化当前文化产业的生产流程,更能够促进生产要素与产品的高效流通。与此同时,随着网络环境的愈加便利,数字经济将会成为带动经济腾飞的重要引擎,促使文化消费进入全新的品质消费时代,这就要求文化产业要不断进行自我变革,更新发展理念,打破思维定式培育“迭代”意识,以先进技术为依托的新时代文化产业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希望一个产品能“叫座”一百年的传统思维已然不适应当前的发展行情,要注重“创新+资本”,提前布局、融汇内容与技术,生产出能够快速“迭代”升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进而获得受众青睐;要努力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主体,把握数字技术、智能技术、5G技术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对文化产业进行渗透融合的大趋势,研究新消费、引领新需求,鼓励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实现文化产品的推陈出新和文化服务的手段创新。

参考文献:

[1]韓若冰.数字文化创意与动漫文化产业的生态化发展[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8(4).

[2]梁媛.深入把握数字创意产业“有核无边”特征[N].人民日报,2018-03-23(7).

[3]王育济,齐勇峰,侯祥祥,等.中国文化产业学术年鉴(1979—2002年卷)[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4]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2018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EB/OL].(2018-11-28).http://www.199it.com/archives/802136.html.

[5]熊澄宇.并存互补竞争创新——发展中的国际文化产业[J].求是,2007(10).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8.

猜你喜欢

新业态数字技术高质量发展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互联网+广告”的新业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