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记录本在小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2020-06-27沈耀强
沈耀强
小学科学课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与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不同,其主要载体不是语言文字或者图片,而是实验。在小学科学的课堂上,学生是否亲身参与了实验的过程,从实验中获取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是不是一节好的科学课。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把探究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学生要在探究过程中理解科学概念,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在活动中学习科学,既是课程内容本身的要求,也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是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实验探究,是小学科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是科学课的灵魂,科学课的教学离不开实验。然而,在我的科学实验课上,经常出现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学生实验做得很开心,也能基本完成实验内容,但过一段时间让学生重复(或者复述)某个实验,他们就无法独立自主地完成,甚至连概念性的知识点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遗忘。往往会出现“光动手不动脑”的现象,忙活了半天却不得要领。这让实验课的效果大打折扣。
为此,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真正掌握实验的操作要领,成了我急需解决的问题。对此,我尝试用“科学记录本”来改变上述学生“动手不动脑”的现象。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谈谈“科学记录本”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一、用好科学记录本,让学生充分理解实验的意图和方法
王安琪在《浅谈小学科学记录本的建设》一文中提到:“科学记录既是学生科学课学习的内容之一,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和过程的有效工具。”建设科学记录本的意义:1.让每个学生都养成做科学记录的习惯;2.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服务。
做一个实验,或探究一个问题,首先要知道实验或探究的目的是什么。以教学《哪种材料硬》一课为例,其探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实验比较各种物体的硬度。在不明确实验目的的情況下盲目操作,往往会迷失方向,根本达不到探究的目的,而实际上,不是每次学生都能够提出合理的假设。这与他们的知识面有关。
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实验的意图和方法,我制作了一个较为通用的记录模版:
“我们的猜想”一栏,第一条是学生自己最初的猜想,第二条是交流之后对最初猜想的改进或者修正。学生可以把两条猜想进行比较,这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二、用活科学记录本,让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完成实验记录
杨谦在《提高小学科学实验记录的有效性研究》一文中提到:在实验操作前,实验记录是操作指南;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实验记录是每一步骤、操作过程的真实记录;在实验操作后,实验记录是数据的计算和统计分析的依据。
如,在《比较韧性》一课中,比较相同宽度、厚度的木条、卡纸条、铁片和塑料条四种物品的韧性,其实验设计可以是:“把木条、卡纸条、铁片和塑料条上标出刻度,并在一端挂上一个相同种的重物,把四种物体的一端用重物压住,挂重物的一端伸出桌面5厘米,观察它们弯下去了多少。”这样的实验设计让学生口述都比较困难,更别说用文字来描述了。但如果用图画来描述,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如图)。
三、用实科学记录本,教师能够通过科学记录本准确评价学生的表现
在一个实验小组中,会同时存在成绩优秀和成绩一般的学生,而在探究的过程中,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起到了小组的主导性作用,成绩一般的学生有时候不能积极参与探究。因此,虽然小组的实验从结果来看可能很不错,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尽力去思考和实践的,而教师也经常忽略了这部分学生。错误估计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表现,带来的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通过批阅、研究学生的科学记录本,教师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进一步把握学生在实验课上的表现,特别是学生的思考。学生在哪些地方还有迷惑?哪些错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教师可以根据批阅、研究学生的科学记录本,根据学生的记录进行整理分类。对于普遍性的错误,可以全班进行讲解指导,还可以把错因相同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小组指导;对于个别学生的错误,可以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这样,既节省了时间,针对性也更强,真正做到了对“症”下药。
科学记录本是针对科学实验课上学生探究草草了事、实验结束缺乏反思、实验过后缺少巩固等问题,依据课标的相关理念和《“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案例解读·小学科学》中的相关建议,在落实“动手做科学”的同时,以科学记录本为载体设计通用模板、简化记录方法、回归思考、反馈评价的有效举措。旨在把实验探究活动引向纵深,让教师充分“看见”每个学生学得怎样,进而“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看见”自己在科学学习中的成长轨迹,促进学生探究学习方式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