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四五”期间地下水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
2020-06-26刘军杨正标刘宁
刘军 杨正标 刘宁
摘要:国家机构改革后生态环境部门职能有所调整,根据生态环境监测规划要求,结合当前地下水监测工作面临的现状和需求,为科学谋划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发展,切实提高生态监测现代化水平,提出“十四五”期间地下水监测发展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地下水;十四五;能力建设
中图分类号:X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20)05-0-01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20.05.097
Brief analysis and suggestions on ground water monitoring network and capacity building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Liu Jun,Yang Zhengbiao,Liu Ning
(Nanjing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 of Jiangsu Province,Nanjing Jiangsu 210013,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up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ed problems of the ground water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network and the monitoring capacity,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monitoring network layou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echnical system, and advance of the capacity level. So that the paper provides the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round water monitoring and capacity building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Key words:Groundwater;The 14th Five-year Plan ;Capacity building
根據《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年)﹝2019﹞86号》[1],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明确了生态环境部统一行使生态和城乡各类污染排放监管与行政执法职责,要求重点强化生态环境监测评估职能,统筹实施地下水、水功能区、入河(海)排污口等监测,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监测工作需要全面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精准支撑污染防治攻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等。地下水监测作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要素,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环节。因此,为科学谋划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发展,切实提高生态监测现代化水平,“十四五”期间需要做好地下水相关能力建设工作[2]。
1 地下水监测工作发展需求
根据五部委联合下发的《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环土壤﹝2019﹞25号)[3],要按照“分区管理、分类防控”工作思路,从“强基础、建体系、控风险、保安全”四方面,加快地下水监管基础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法规标准体系,加强污染源源头防治和风险管控,保障国家水安全,实现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1 理顺土壤与地下水监测运行机制
国家层面,由生态环境部会同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等有关部门统一组织、统筹实施;地方层面,各地根据本地土壤污染特征和属地管控重点,在国家监测工作基础上,依法开展有关地块重点监测。企业层面,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依法履行自行监测主体责任,开展厂界环境自行监测。
1.2 开展重点区域地下水环境监测
按照统一规划、分级分类的思路,构建重点区域质量监管和“双源”(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和重点地下水污染源)监控相结合的全国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多部门参与,地方和企业配合,共同开展全国地下水环境监测工作,构建全国统一的监测网络、技术体系和信息平台。
1.3 完善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体系
基于《地下水质量标准》[4]监测指标和频次要求,兼顾污染防治监管需求和特征污染物,补充形成一套有效支撑地下水环境管理的监测指标体系,建立统一的监测和评价技术规范并开展试点监测,构建全国统一的地下水环境监测信息平台,实现不同部门、不同层级间地下水监测数据的共享共用。
1.4 推进土壤和地下水监测综合评估
在开展地下水污染调查及功能分区的基础上,积极做好土水污染协同防治和风险管控,进一步健全地下水污染防治政策标准体系,强化监测监管等基础能力建设;开展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推进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污染协同控制。
2 地下水监测工作面临挑战
2.1 统一的监测体系尚未形成
编制水功能区划、排污口设置管理、流域水环境保护、监督防止地下水污染等职责划转生态环境部,但相关监测支撑能力还较为薄弱。其中,地下水监测工作由于分散在原环保、国土、水务等各部门间,部门间沟通协商壁垒尚未完全打通,监测信息共享不充分。
2.2 对污染防治攻坚精细化支撑不足
现有的地下水监测网络的覆盖范围、指标项目等尚不能完全满足生态环境质量评估、考核、预警的需求,监测网络亟待加强;大数据平台建设和污染溯源解析等监测数据深度应用水平有待提升。
2.3 法规标准有待加快完善
现行法律法规对生态环境监测的性质、地位、作用及管理体制的规定有待完善,监测数据的法律效力不明确,尚无专门的生态环境监测行政法规,生态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体系有待健全;地下水、地表水、饮用水水源等领域标准规范亟待整合统一。
3 地下水监测能力建设发展思路
3.1 健全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
通过衔接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制定各级地下水环境监测网建设方案,优化整合各类地下水水质监测井的监测点位。加强现有生态环境地下水考核点位监测井的运行维护和管理,完善地下水监测数据报送制度。健全地下水环境监测网,按照国家和行业相关监测、评价技术规范,开展地下水环境监测。按照“大网络、大系统、大数据”的建设思路,积极推进地下水环境监测数据共享共用,建立地下水环境监测信息共享机制[5]。
3.2 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政策标准体系
加快推进各地制定《水污染防治条例》和《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完善地下水污染防治政策体系,落实国家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相关标准规范体系建设,针对地下水污染调查、风险管控和修复等方面,制订发布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6]。
3.3 推进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编制
根据生态环境部最新技术要求,组织开展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科学划定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结合国家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水十条》《土十条》等相关要求,制订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提出地下水污染分区防治措施,实施地下水污染源分类监管,并将规划的主要内容纳入“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7]。
3.4 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能力建设
加强与其他污染防治项目的协调,整合科技资源,加快研发地下水污染环境调查、监测与预警技术、污染源治理与重点行业污染修复重大技术。建立高层次地下水环境管理、科研、监测、调查评估和治理修复等专业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打造高水平的地下水污染防治人才队伍[8]。
4 结语
与大气监测和地表水监测相比,地下水监测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在“十四五”期间做好地下水监测和规划布局和网络建设,建成一张互联互通的监测网;统一地下水相关的生态环境标准规范,形成一套完整的地下水监测体系;统一地下水监测数据的共享和信息发布,形成地下水监测信息发布一个声音;再有就是要加强监测数据的监督管理,確保数据质量。
参考文献
[1]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年)环监测﹝2019﹞86号[R].
[2]陈善荣,陈传忠.科学谋划“十四五”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J].中国环境监测,2019,35(06):1-5.
[3]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环土壤﹝2019﹞25号)[R].
[4]GB/T14848-2017 地下水质量标准[S].
[5]唐梦涵,黄娟,司蔚,等.“十三五”江苏省土壤监测网络与能力建设发展简析[J].中国环保产业,2019(06):63-66.
[6]叶超,郭高轩.区域地下水环境监测与未来发展的思考[J].城市地质,2016,11(1):4-9.
[7]刘剑锐.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强地下水监测[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6(1):48-50.
[8]常杪,冯雁,郭培坤,等.环境大数据概念、特征及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环境管理,2015,6(7):26-30.
收稿日期:2020-03-12
基金项目:南京市环保科研课题《入河排污口规范化设置和管理工作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1905)
作者简介:刘军(1983-),男,汉族,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水环境管理与监测、土壤环境质量、自动监测运行与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