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难前行 让民企“活得更好”

2020-06-24杨德才

群众 2020年11期
关键词:市场主体民营企业转型

杨德才

就业是民生之本,更是安国之策。当前,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既是经济社会工作的重点,又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重要抓手。“六稳”之首是稳就业,“六保”之首是保居民就业。实现稳就业、保就业,关键落脚于有足够多的市场主体创造出足够多的就业机会。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留得青山,赢得未来”,这里的“青山”指的就是市场主体。目前,我国市场主体有1亿多户,民营企业占其中90%以上,而中小微企业又占大约90%,也最易受到经济波动带来的冲击。所以,稳就业、保就业,就是要“留住青山”、保市场主体,就是要破难前行、稳住中小微企业,让民企“活得更好”,保民营经济稳定发展。

市场和转型:当前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两大难题

市场问题直接关系着当前民营企业的生死存亡。这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市场需求不足的约束。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有些行业如餐饮、宾馆、娱乐等完全停摆,还有一些行业如交通、物流等艰难复苏,还有诸多生产性行业生产出来的商品在市场上难以卖出,市场需求不足严重约束着相关行业内企业的复工复产。二是订单不足的约束。我国许多民营企业是以产品出口为主的外向型企业,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及其在全世界的蔓延,使得传统的出口市场、固定客户与业务订单等受到冲击,业已形成的产业链、供应链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外向型出口企业瞬间遭遇到国际市场订单不足的严重约束。三是流动性不足约束。疫情的冲击以及复工复产的延迟与不足,致使许多企业现金流压力巨大,餐饮、宾馆、娱乐等传统服务业更为突出。流动性不足,不仅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转和生存,而且也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追加投资与扩大生产。常态化疫情防控下,一些行业的难以复苏,将持续加剧某些行业的企业流动性不足压力。四是生产成本上升约束。这主要表现为疫情防护成本、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等的全面上升,成本上升加上市场需求不足,不仅使企业复工复产变得更加困难,也不断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与发展。

转型升级是民营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现实中的一些民营企业却始终面临着“不敢转”、“不能转”和“不好转”的问题。一是市场风险大、存活率低,一些民营企业不敢转型。当前经济形势复杂多变,面对各类叠加压力,除少数头部企业外,多数民营企业抗风险能力弱,企业家关心“活下去”更胜于“活得好”。根据对江苏、浙江的调研,近半受访企业认为“市场风险大”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最大“拦路虎”,而认为“企业家自身难以适应”仅占9.2%,说明企业家信心有所提升,但“小舢板”首先考虑的是“生死线”。二是缺资金、缺人才,创新门槛高,一些民营企业不能转型。目前我国民营企业75%以上的创新经费来自企业自有资金,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利润空间小,企业研发投入普遍低于占销售收入5%的国际惯例。同时,知识产权特别是原始创新和发明专利,仿冒侵权频发,维权时举证难、赔偿低、周期长,常常是“赢了官司、输了市场”。此外,由于有些民营企业管理者忙于应付各类眼前危机,忽视人才储备和培养,导致企业创新人才匮乏,也成为制约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三是“三门”现象仍存在,一些民营企业不好转型。从政策文件上看,国企和民企间的差别化待遇越来越少,但实践中,一些地方玻璃门、旋转门、弹簧门现象依然存在。同时,政策配套细则也不够完善,特别是一些牵涉到多部门、多环节的政策,往往难以落实到位。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恢复市场主体生机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流行使得全球经济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国内外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这既表现在供给侧,也体现在需求侧。从目前情况来看,在短时间内,疫情及其影响既不可能立即过去,也不可能迅速消除。因此,從稳市场主体的角度来研究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民营经济发展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尽快恢复市场秩序与市场繁荣。市场是企业的活力之源。只有市场活跃起来,企业的产品才能销售出去,餐饮、宾馆、娱乐等才会有消费。除了要重视有形市场(如目前正在放开的地摊经济等)的恢复与发展,更要重视无形市场(网上市场)的开发与发展,千方百计恢复市场、扩大市场、促进消费。

切实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疫情所造成的非常时期,助企政策既要明显降低水电煤气油等生产要素价格,更要降低税收、社保缴费以及其他涉企收费等制度性交易成本,要让市场主体真实感受到生产成本的下降。

解决中小微企业的流动性约束问题。中小微企业的存活是以顺畅的现金流为前提的,流动性不足已成为中小微企业死亡或难以为继的第一因素。为此,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来解决企业的流动性不足问题,可以采取诸如放宽中小微企业贷款条件、暂停还本付息、增加贴息贷款、增加政府购买(或订单)等措施。

鼓励并引导外向型企业开发国内市场。疫情冲击下,外向型企业在努力开发国际市场的同时,需研究开发国内市场,以替代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5月23日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所指出:“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在稳中求进中营造转型升级良好环境

在稳住中小微企业、保住市场主体的同时,还要重视解决民营企业在转型升级中遇到的问题,采取富有力度和针对性的措施,让民企“活得更好”。

完善创新生态,内外双向聚力,鼓励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通过制度创新,增强对创新人才的生态吸引力,加大创新人才的汇集机制建设。出台鼓励政策,一方面,在个人所得税减免、“五险一金”缴存等方面降低企业用人成本负担;另一方面,完善技术创新财政税收补贴、减免措施,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与动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协同治理机制建设,实施保护驱动创新战略,重塑知识产权运营观念,可借鉴中科院“专利普惠计划”,政府主导打造开放共享交易平台,实现从非法侵权、重复侵权向市场良性交易、有偿共享转变。深化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行业龙头民营企业参与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高端创新平台,引导中小民营企业围绕产业链创新建立多层次的创新体系,如产学研创新平台主攻前瞻性技术研发、劳模创新工作室等主攻各类技改难题,推动民营企业从模仿创新、联合创新,逐步过渡到联合创新、源头创新。

进一步破除体制性障碍,在促进政策落地上加力提效。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最重要的是要有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要形成公平的要素配置方式,增加中小民营企业公平竞争获取要素资源的机会;要继续优化营商环境,在企业注册、经营领域、经营方式以及退出机制等方面所有市场主体享有同等待遇,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要提高政策制定水平,特别是制定“十四五”规划时,涉企政策要充分了解企业实际需求,发挥民营企业研究院(所)中行业专家作用,提高文件质量,加强政策宣传力度;要加强政策的执行力度,精简政策兑现程序,避免层层加码,加快政策兑现速度,让好政策不打折扣地快速落地。

(作者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致公党江苏省委副主委,南京大学商学院经济学系教授、博导)

责任编辑:何 乐

猜你喜欢

市场主体民营企业转型
玉米市场主体售粮积极性提高
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 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人民币汇率破7 市场主体应对有序
三地实践:有效释放市场主体的活力
转型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沣芝转型记
寻租、抽租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