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土文物汉代樽形小铜灯的保护与修复

2020-06-24苏飒

锦绣·中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修复保护

摘 要:梧州市博物馆馆藏青铜器文物汉代樽形小铜灯在出土后只进行了简单的清理,便直接入藏库房,从未进行规范性的保护修复处理,现已出现了有害锈蚀、粉化、残缺破损、开裂变形等较为严重的情况。2016年底,梧州市博物馆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合作,开展青铜器文物修复工作。本人在修复中心老师的指导下,以实践和理论相结合,修复了我馆的藏品东汉樽形小铜灯,延缓其腐蚀速度,达到延长其寿命的作用。

关键词:青铜灯;保护;修复

灯,从远古时期到现代,是人类生活都不可缺少的用具。在石器时代,人类偶然间学会了随地取材钻木取火,懂得了使用火,用以取暖、熟食、御兽,其中还有照明。据出土的甲骨文记载,人类早在殷商时期,就会使用松脂火把照明。到了周朝时期,青铜器和陶器的大量使用,为灯具的出现创造条件。经过人类不断改进和演变,春秋战国时,形成了专用照明的器物——灯具开始出现。

本文要修复的汉代樽形小铜灯出土于梧州市汉墓群。梧州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千年古城,这里青山绿水环绕,终年郁郁葱葱。夏为荆南境,商周时期归于“百越”地,秦王朝统一岭南后属桂林郡。汉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赵光建苍梧王城,为梧州建城之始。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苍梧郡、广信县治,交趾刺史驻地,两汉时为岭南九郡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梧州考古工作者先后清理发掘了大批两汉时期的墓葬,文物多以铜器为主,证明了铜器在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已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所处时代的生活、生产力水平、铸造技术、制作工艺、艺术表现形式等各个方面,既有中原文化,又具有浓厚的地方民族特点,内容广泛,为研究两汉南方青铜文化、中原青铜文化与西瓯青铜文化的结合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此外,对文物的保护修复是考古工作的一个延续,是对文物原始信息的提取过程,也是对文物信息的进一步发掘。1980年梧州市河西淀粉厂在扩建厂房基建时,考古工作者在其厂房门前右侧发掘到一座东汉墓葬,出土的文物中就有一件本文提及的东汉樽形小铜灯。

一、文物保存地环境状况

梧州属亚热带季风区,日照时间长,夏季炎热潮湿,年平均降水量在 1000 毫米以上;其土壤为砖红壤地带,土质偏酸性,所以这个地区金属器出土时的状况多不理想。出土后的青铜文物只进行了简单的清理,便直接入藏库房或陈列展厅,从未进行系统的保护修复处理。且库房环境湿度较大,各类霉菌易于滋生,对金属类文物的危害进一步发展加重。如不采取措施,有腐蚀殆尽的危险。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文物的展出效果和长期安全保存。

二、文物保存病害状况

该件汉代铜灯,通高8 厘米、口径5.4厘米,重168克。器型圆柱形,带盖,盖面饰有叶纹,直口,直腹,腹部有一带纹,平底,有三蹄足。器物整体已经慢慢遭到全面腐蚀、通体布满硬结物、土垢、点腐蚀、层状堆积、残缺、裂隙、基体矿化严重等多种病害。灯盖沿多处被腐蚀损伤,盖面破损,盖与器身因硬结物原因已经粘连在一起(图1),器身外部有一处面积约3.5×1.5厘米的残缺,且腐蚀粉化较为严重(图2),一足稍残粉化。2016年该铜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文物修复中心修复。

三、保护修复工作原则目标及技术路线

在修复保护文物的工作过程中,我们首先要确立修旧如旧、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修复原则,我国《文物保护法》对文物修复有严格的规定:修复馆藏文物,不得改变馆藏文物的原状。在对汉代铜灯去除文物病变的修复过程中,在确保过程的真实性及可操作性的前提下,实行文物修复的最小干预,防止文物遭到保护性破坏。在选择修复使用材料上,挑选最适宜、具有可再处理的原料,修复完成后的器物具有可识别性。首先利用前期实验分析了解铜灯的具体病害,再采取可控的物理、化学等手段清除铜灯表面沉积物和有害锈蚀物,利用工具進行安全矫形,低温焊接,补缺封护,最后做旧、缓蚀、封护,呈现文物的完整性,确保文物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保护处理后的文物强度能满足搬运和陈列展览的要求以及科学研究和大众教育,并达到文物长期保存效果。

根据铜灯自身存在的病害特征和调查分析结果制定保护修复技术路线:(图3)

四、文物保护修复步骤

(一)文物信息采集

1)在文物修复前,完成文物基本信息采集,详细记录器物的编号、名称、质地、时代、来源、尺寸、重量、照片、器物现状、时代背景信息、绘制器物病变图等。

2)修复过程中,每个阶段必须拍摄图片资料,包括录像资料都要储存。

3)认真填写修复中的每一项工作,采集文物样品进行检测分析,了解文物组成和结构等信息,更好的完成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将修复所采用的方法,使用的化学试剂、材料等作详细的文字记录,最后形成馆藏铜灯文物修复保护档案,供日后研究参考。

(二)分析检测

为深入了解文物、准确把握病害、有的放矢保护文物,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文物进行分析检测。

通过用硝酸银氯离子检测、X探伤检测、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测试(SEM-EDS)等对典型青铜器文物的锈蚀产物的组织形态、有害成分和文物组织结构进行科学分析测试,确定青铜器文物腐蚀产物的主要种类,为文物保护修复实施提供依据。

1)X探伤检测

为进一步了解铜灯的腐蚀情况,采用 X 光照相技术,可以反映文物的破损程度和前修复过的痕迹,还能显示器物内部技术结构特征等,以及收集到文物相关历史和艺术信息(文字、装饰花纹等),为文物保存状况的评估、历史学和艺术形式的研究及古代工艺技术的探索提供直观的科学依据。通过X光照相能够看清器物的残损信息,并制定合理的修复技术[1]。

通过青铜器X射线机SITE-XD3006型的 X光机对此件铜灯进行了观察和拍照。通过X光的照片中可以看出,器身受到了相当严重的腐蚀,三足清晰可见都是实心的,而且紧紧贴住器身。由此推理器身和足应该是整体铸造成型。其中一足矿化严重,已经变成尖脚。(图4)

青铜器X射线机:型号:SITE-XD3006,管电流:6mA,焦点尺寸:2.5×2.5mm。

编号 名称 透照方式 焦距(mm) 曝光电压(KV) 曝光时(min)

002519 东汉小铜灯 双壁透照 700 160 1.5

2)硝酸银氯离子检测

在器物腹部绿色锈蚀取样。在锈蚀样品中加入HNO3溶液,充分反应后,再滴加AgNO3,观察到无白色沉淀。

3)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SEM-EDS(型号:德国蔡司EV018,布鲁克能谱仪)检测(图5)

从检测数据可以看出,检测到器物的锈蚀含氧较高,说明其腐蚀严重,锈蚀造成铜流失,与不含氧的区域成分相比锡、铅含量相对偏高,所以铜灯样品的成分比例与器物原始成分构成已产生差异,但可以确定的主要元素均为铜Cu、锡 Sn、铅Pb,即该器物为铅锡青铜。锈蚀产物可能含有石英SiO2、氧化铜 CuO、氧化亚铜Cu2O、氧化锡SnO2、孔雀石Cu2(OH)2CO3、蓝铜矿Cu3(CO3)2(OH)2、白铅矿PbC03,无有害锈。石英主要来自样品表面没有清理干浄的土壤。有夹杂物砷、铝、铁、硫微量元素。

(三)文物保护修复处理

1)清洗、除锈

根据分析检测结果,开始文物修复的第一个步骤是清洗。首先用羊毛刷清理器物表面较为疏松的土垢,然后,把器物表面的硬结物用脱脂棉结合无水乙醇、3%的倍半碳酸钠、10%双氧水进行擦拭,再进行剔除。在显微镜下观察该件器物,如果器物上的无害锈蚀处于稳定状态,对器物起到保护作用,就应该保留。再观察该件器物的有害锈并未侵蚀到铜质基体,采用超声波洁牙机、超声波清洗器将有害锈蚀直接剔除,这个方法用来去除粉状锈非常的干净,而且也不会损及其他铜锈[2]。除锈后的铜灯(图6)

2)整形、补配

补配我们采用高分子材料环氧树脂作粘接。环氧树脂,操作方便,性质坚硬,粘接力强,抗老化性能好。在用环氧树脂补配大面积残缺部位时,可加入铜片、金属粉、滑石粉等做填充材料,以增强其韧性。用石膏、油泥、硅橡胶等材料做模具。

此件铜灯由于受到埋葬环境的影响,盖子出现变形,且经过时间的腐蚀,铜质较为脆弱,矫形时出现断裂。修复人员取适量油泥垫托在盖内,将碎片放在油泥上,然后用环氧树脂、石英粉、颜料调匀粘接补配,待树脂胶固化后,打磨修整,刻画纹饰。器身有一处较大的残缺,采取铜片补配法,裁剪大小适中的铜片,用锤子调整铜片弧度,再用环氧树脂、石英粉、颜料调匀粘接剂补配,待树脂胶固化后,在粘接补配处打磨修整形状。器物有一足微损,采用铸型补配法,用油泥在器物相应完整部位翻取一套模型。将环氧树脂、石英粉、颜粉调匀浇入模型中,再把微损的哪只足压倒模具上,待树脂胶固化后,打磨修整形状。(图7、8)

3)缓蚀处理

如今越来越多的缓蚀剂应用在保护铜质的文物上。苯并三氮唑(C6H5N3)是一种很有效的铜器缓蚀剂,简称BTA。它可与铜器表面形成配合物保护膜,这种保护膜紧贴于金属的外部,覆盖性能良好,可将铜器表面与腐蚀介质隔开,从而起到保护铜器的作用。因为 BTA 有一定的毒性,操作的时候需要带上防毒面具或口罩。对该器物使用3%苯并三氮唑(BTA)溶液涂刷器物的腐蚀介质,进行缓蚀封护,使金属材料在该腐蚀介质中的腐蚀速度明显降低,同时仍保留该金属材料原来的物理机械性能[3]。

4)做旧

采用虫胶漆汁拌多种矿物质颜料调匀,用毛笔蘸取少许颜料用涂、刷、弹、点依次层层点拨着色进行做旧。使器物补全的部位与原器物颜色协调一致,充分展示器物的应有的价值和器物的完整性。做旧后的铜灯(图9、10)

5)封护处理

目前,文物保护修复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聚合物材料Paraliod B-72丙酮溶液,此材料无色透明、附着力强、憎水性好、耐酸碱、耐老化,B72针对文物未处理的残损部位进行表面渗透加固及封护保护效果极佳。

铜器表面进行封护是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除锈、加固、修复、补配、做旧工作保持长久性的处理保护,防止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有害物质和水分侵蚀文物;抗老化能力,抗机械性,具有弹性;对保护层的化学性应不活泼,起到一个相对有利于铜器保存的小环境。

对该件保护处理过的铜灯进行封护,采用3% Paraliod B-72丙酮溶液均匀涂刷整件器物一到两遍,使文物表面形成保护膜,与环境隔离开来,减小了外界环境对青铜器的腐蚀,亦可防止苯并三氮唑的升华。封护后的铜灯增强了对空气污染的抵抗能力。封护后的铜灯(图11)

6)完善保护修复档案

在整个文物保护修复过程完成后,最后一步要做的是建立完整的文物保护修复档案,档案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文物修复本体的具体顺序、修复前文物本体原始资料、图片资料、录像资料、病害图,文物病害调查评估、病害分析检测结果,修复过程中的工具、材料、方法、步骤,文物修复完成后的照片存档、重新称重以及度量尺寸、专家验收、库房封存[4]。至此,完整的文物保护修复工程完成。

五、小结

文物修复工作是一个对文物进行保护的过程,也是一个慢工细活,前期通过认真调查与科学的分析为依据,在尊重文物原真性的基础上,采取最小干预原则,按照 “可逆性,可辨识性和兼容性”原则制定合理的保护处理方案。文物在修复过程中把传统的修复技术和现代的科技方法结合起来,进行清洗、除锈、粘接复原、加固处理、着色做旧、表面封户,更重要的是延长文物的寿命,以最少的干预进行修复,最大程度地保留文物的历史信息和历史原真性,尽可能地发掘文物的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以及对文物承载信息的解读和研究[5]。经过保护处理后的铜灯恢复本来面貌,在大气环境中的抗腐蚀能力明显提高,稳定性显著增强,有利于博物馆今后的安全收藏和陈列展示的要求,达到文物长期保存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献源.合浦县文昌塔汉墓出土青铜奁的修复与保护.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 年.

[2][5]王 炯.一件汉代青铜鼎的保护修复.【学术研究】,2016年11月.

[3]毛志平 阳帆.一对战国蕉叶纹青铜壶的保护修复.中国文物报,2012 年.

[4]楼署红.战国晚期青铜扁壶的保护与修复.东方博物,第二十五辑.

作者简介:

苏飒(1970-)女,广西梧州,大专,中級职称,文物藏品管理与保护.

猜你喜欢

修复保护
青铜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中外比较
WebSocket安全漏洞及其修复
现代道桥工程出现混凝土裂缝的原因探析及修复对策分析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自体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营口市典型区土壤现状调查与污染土壤的修复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
浅谈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及快速修复技术